2006年湛江農村發現兩道神祕的“牛車印”,沒想到竟是千年古文物

明清時期,廣東分為“上六府”和“下四府”:上六府為廣州府、惠州府、潮州府、南雄府、韶州府、肇慶府,下四府為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瓊州府。古時交通不便,廣東本是偏遠之地,而下四府的地理位置更差,被稱為“炎荒”、“南蠻”、“不毛之地”,“日日薰風卷瘴煙”,是封建王朝流放謫臣貶官的必到之處。

尤其是宋朝,謫貶到高雷瓊的官員更是接連不斷,於是雷州半島便出現了很多驛道,上貫中原,下通瓊崖。湛江較早的古驛道,是北宋末年蘇東坡在惠州再貶海南時所走的路線:從廣州乘船到廣西梧州,然後在藤縣登陸,經容縣、玉林、陸川進入廉江的石角、遂溪的東坡嶺、調豐、志滿、城月、海康的庫竹、雷城、英利、作聞、海安,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官道”。

2006年湛江農村發現兩道神秘的“牛車印”,沒想到竟是千年古文物

蘇東坡畫像

這條有名的官道,《雷州府志》、《遂溪縣誌》均有記載,它是一條途經古遂溪南北要塞的"三十里官道",南起莊家渡,北至調豐村,是古代官方軍需物資運輸、軍隊調防、官員謫遷、信件傳送等的要道。雖然有記載,但一直沒能發現。

直到2006年,湛江市遂溪縣嶺北鎮調豐村的村民在該村東面發現——砂石上有兩道奇異的牛車轍!這有數段神奇的"牛車印",是在堅硬的石頭上磨出的、最深處達60釐米、兩道間距180釐米的印痕,這"牛車印"顯然不是當地現在的牛車所為。現在的牛車兩輪間距沒有這麼寬,要是陷到60釐米深溝裡,牛車已經擱底了。那麼,這到底是什麼印道呢?

2006年4月底,經廣東省和遂溪縣博物館考古專家考證認為是千年古道,年代在宋代以前。這"牛車印"就是府志、縣誌中記載的"三十里官道",年代應在宋代以前,是千年古道。這條"牛車印"橫過一條小河,通向村中,村中小孩就在這小河和 "牛車印"中玩耍成長,但無人知道這就是“官道"。

2006年湛江農村發現兩道神秘的“牛車印”,沒想到竟是千年古文物

遂溪嶺北鎮調豐村發現的“官道”

後來經繼續考證,這條官道與廣西靈渠相關聯,是古時候中原通往嶺南與交趾(越南)的重要水陸官道的一個站點。可能有些朋友還不知道靈渠,在這裡介紹一下。秦始皇征服百越後,委派越人史祿修建了靈渠。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建成於公元前214年,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位於廣西興安縣境內。

根據史料記載,這條官路從蒼梧(現廣西梧州一帶)到瓊州(海南北部)的四條路線,途經廣西、粵西、雷州半島多個縣鄉鎮,是當時的重要官道,翻山涉水過海,非常之艱難。由於涉及的地名很多,大家也可以找一找,有沒有自己的家鄉。

路線一:蒼梧——鬱南——羅定——信宜——高州——化州——笪橋——新安——林東——東圩(遂城)——邁往——調豐(茅亭)——蘇二——平岡——瑞芝——拱辰——雷州府城——南渡——南興——中夥——調亭——將軍——平樂——淳化——英利——遇賢——三篤——濂濱——中夥——賓樸(徐城)——觀濤——踏磊——坐海船到瓊州

路線二:岑溪——信宜——(後面部分與上同)——坐海船到瓊州

路線三:藤縣——北流江——容縣——楊梅——信宜——(後面部分與上同)——坐海船到瓊州

路線四:廉州——山口——息安——橫山——赤凌——橋頭——金釵——東圩(遂城)——(後面部分與路線一相同)——坐海船到瓊州

熟悉這些線路的朋友可以觀察到,這些路線規劃得很巧妙,規避了雷州半島江河溪的阻礙,不必多次換船。要知道古時從北方到廣東海南,可能就是一輩子的事了,所有家當都得帶上,換乘很不方便。加之北方人不習慣坐船,暈船之事常有發生,又不識水性,遇到翻船等事故逃命的機會都沒有,所以這條線路就必經湛江遂溪調豐村的茅亭驛站。蘇東坡所走的,就是路線三,從藤縣經廉江再到化州再到湛江地區。

2006年湛江農村發現兩道神秘的“牛車印”,沒想到竟是千年古文物

蘇東坡所走的官道

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張九齡開鑿大庾嶺通道,亦乘舟由北江之南雄州、韶州、清州、三水至西江端州登陸南下,經新州、春州、高州、化州、笪橋……也是走的這條官道主線路。從漢唐以來,外地諸多官道進入雷州主官道,都必經調豐古車轍與古茅亭驛站。

明朝萬曆年間《雷州府志》記載,記有鋪遞人員郵件錢物遲緩交付,要求必須並鋪歸營管理,而每十里一鋪最為合理。所以官道有十里一鋪五里一亭的設置,有營兵巡管鋪亭路段,確保安防,這樣的設施調豐村也有。

調豐古官道設有三間茅亭驛站,皆用青石塊砌築基牆,茅草蓋頂,故稱“茅亭”。茅亭驛站南側鑿有一口用青石砌築的泉井,甘甜清冽,專供茅亭驛站為過往雷瓊的官員和商人飲用。宋紹聖四年(1097),蘇東坡貶到海南經過調豐的茅亭驛站,汲井泉飲用,還用井水來沐浴,雷州人為了紀念他,更把井泉定名為“東坡井”。

後來到了南宋嘉定年間,麻章程村的始祖程浪齋遷到調豐,居住在茅亭驛站。程浪齋是宋代進士,官任奉直大夫(正六品)之職。於南宋淳熙年間受皇帝派遣,舉族從福建莆田赴雷州府任知軍事職,統轄軍政,駐防雷州,鎮守南疆。他住在這裡後,就利用茅亭辦私塾,供子孫讀書。

2006年湛江農村發現兩道神秘的“牛車印”,沒想到竟是千年古文物

由驛站改造的景蘭閣私塾

後來到了清嘉慶年間,雷州進士、大學者、翰林院編修陳昌齊要去京城任職,路經調豐探望孫女,就到茅亭這裡看她學習,並揮毫寫下“景蘭閣”這三個字。由於陳昌齊的影響力,雷州各地的讀書人紛紛捐款,於嘉慶十二年,集資將茅亭改為二進合院式磚木結構,二進三間,左右為書房,坐北朝南,以中軸線分一進門樓,門額掛上了陳昌齊的題書,並將這裡改名為“景蘭閣學堂”,一直延用到民國1933年,景蘭閣私塾學堂還被列為廣東省100所學校之一,解放後改名為調豐小學。

一千多年前,調豐古官道設置茅亭驛站,後來又改為私塾學堂,後又改為調豐小學,歷時千年,培養出很多為國為民的有用之才(主要是程姓),古有程雷發、程原道、程宣義、程士俊、程德星、程德輝、程學汾等賢俊,今有程長清、程國順、程永光、程國章、程妃琴、程昌南、程南成、程成榮、程虎、程志彪等,可謂人才輩出。

2006年湛江農村發現兩道神秘的“牛車印”,沒想到竟是千年古文物

湛江麻章程村始祖程浪齋

這意外發現的古車轍和一直存在的古茅亭,都是證明古代雷州半島官道存在的珍貴文物,景蘭閣和東坡井舊址也印證了它的存在,並彰顯了歷史的厚重和雷州半島的淳樸書風。2010年,遂溪調豐古官道遺址被列於湛江文物保護單位,是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廣東省的最新大發現的古蹟,在當時引起了業界的震撼。

回顧這條官道,我們再次可以體會到古代交通的不便。無論是官員還是商人,從北方下來中國大陸最南端,要從廣西繞道到粵北雲浮,再到茂名雲浮,再到湛江,行程至少要兩三個月,道路的險阻及土匪出沒都會帶來巨大風險。所以古時候的女子每每遠嫁,都如同生死離別般痛不欲生,因分開後再見一面確實太艱難了!

而現在,從北京到湛江,也就兩個多小時的機程,從湛江到廣州,現在是3個半小時的動車,未來將融入“珠三角兩小時生活圈”。科技的發展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鉅變。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吧。

喜歡民俗歷史文章的,可以關注縱橫哥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