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氏村落」「美文•美圖」山裡古村茶源

早聽人說,在井岡山茅坪有一個深藏在大山中,有700餘年歷史的古村茶源。而井岡山的客家人是明末清初從廣東、福建遠遷而來的,最多隻有兩三百年的歷史,在茅坪客家山鄉是很難見到古村的。於是,我決定前往一探究竟。

「尹氏村落」「美文•美圖」山裡古村茶源

古村民居

土籍孤村

週末,我邀上幾個朋友,驅車來到茅坪。一位謝氏客家村民熱情地為我們當起了嚮導。

茅坪與茶源只有一山之隔,中間有一條石階古道相連。我們登上茅坪紅軍烈士墓,沿著墓旁古道蜿蜒而上。行至山頂,古道卻在一條深達丈餘、經人工挖成的壕溝中通過。據嚮導介紹,茶源是一個土籍人的村落,立村較早,人財兩旺,勢力強大。茅坪的客家人遷來的時間較晚,處處受到茶源土籍人的壓制。茶源人甚至不準客家人建磚瓦房,只准建土屋,蓋杉皮。後來茅坪客家人經過抗爭,建起了第一棟瓦房。他們為了慶祝此事,將住地命名為“瓦屋裡”。但瓦屋裡的客家人不是很順,風水先生說,是村後的大山壓住了龍脈,需將大山挖斷方可破解。瓦屋裡客家人不敢在白天開挖,怕受到茶源人的阻擾,於是全村出動,手舉松明,齊心協力,一夜間挖成了這條壕溝。這條古道是寧岡土籍人與客家人聯繫的一條重要商道,當年紅軍就是經這條古道從三灣上茅坪“安家”的,因此又被譽為“紅軍小道”。

順著古道下山,我們來到了茶源古村。茶源人姓尹,元朝至元八年(1271),開基祖尹仁忠從鄰近的大隴塘頭遷居此地,繁衍生息。尹姓是寧岡的土籍大姓,民間流傳有“尹無客家,林無本地(土籍)”的說法。翻閱地圖,我驚奇地發現,茶源地處茅坪、大隴和荷花三個鄉鎮的邊界地帶,是此地唯一的一個處於客家人包圍之中的土籍古村。

世外桃源

茶源村地處大山叢林間,站在山谷看不見茶源村。順山溪逆流而上,穿過一個兩山對峙的小峽谷後,豁然開朗,只見茶源古村依溪而建,給人一種“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美。深山藏古村,這正體現了茶源先人內斂含蓄的性格特點。山谷中的茶源,山清水秀,樹木參天;山間溪水清澈,繞村長流。此地最早因泉水汩汩得名“泉源”,後順方言諧音為“茶源”。

走進村裡,與村民談古論今,得知他們的老祖宗當年還真是這樣順溪流發現茶源而遷居建村的。相傳,茶源村開基祖尹仁忠從大隴塘頭出發,趕著一群鴨子四處放牧。當他來到茶源時,只見沼澤一片,水草風美,群鴨歡戲。因食物充足,母鴨紛紛下起蛋來,且孵化出一群又一群稚鴨。尹仁忠大喜,環顧山水之勢,認定這裡是發家致富的風水寶地,故將家眷遷來,開基造房,居住下來。當初此地山高林密,荒蕪人煙。尹氏按“先到為大”“插標占地”之俗,跑盡周邊山地忙著圈地,放鴨漢竟成這裡首家“地主”“山王”。尹姓衍發也快,漸成村落。人口增多後積極開墾耕地,護育森林,興辦教育,成為世家。

茶源乃風水寶地,其地勢自古就有“五馬回槽”之說。環村有五座山峰,如五馬回首,環顧古村。為迎吉祥五馬,村民在村前開挖了五口水塘,環形相連,意為一塘供一馬,人畜和諧。站在高處看,五口水塘恰似五顆相連的明珠。溪水自北向南,依次流經五口水塘後,又流回環村溪流。池水循環流通,清澈潔淨。五口水塘堪稱微型水利工程,每一口水塘不論圓或方,四周都用鵝卵石和麻石條砌成護岸。水塘間有堤岸可以行走,堤岸上種有楊柳。春暖花開時節,紅綠白黃裝點山村,顯得色彩繽紛,生機盎然。

「尹氏村落」「美文•美圖」山裡古村茶源

紅軍橋

古村餘韻

茶源有著近700年的建村史,村裡散落著不少明清時期的古建築。村民的新房全部建在村外的開闊之地,村中保留的盡是老式磚瓦。古村原汁原味,古韻猶存,具有很高的保護與開發價值。

古村中最古老的一座典型贛西風格的廬陵古民居,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古宅建在村東山腳下,坐南朝北,青磚到頂,頂蓋青瓦,四角飾有馬頭牆。吉安多為“凹”字形房屋,即大門前凹進為一屋廊。但是古屋輪廓呈“口”字形,即環屋四壁,大門處不凹進留廊。這樣設計,房屋規整堅固,且屋內廳堂比“凹”字形房屋面積更大。為解決屋內採光、通風問題,在大門上開有一條氣窗。有的地方泥瓦匠稱此為“明堂”,意思是大門關上,高牆氣窗仍有外光進來使廳堂明亮,也利於空氣互換。老屋還在屋頂前簷1米遠處抬起,另加一層屋簷,使屋內採光和通風換氣更好。老屋窗飾別緻,細工雕琢,大門兩側漆有1米多高的武士門畫,威武雄壯,如今仍可見原先的鮮豔色彩。

茶源人自古以來崇文重教,耕讀傳家,文風鼎盛,人才輩出。據尹氏族譜記載,清咸豐年間,尹清達才學出眾被選為貢生,入清朝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遂成一代名儒。他大建書院,熱心教育,團練軍務,帶兵剿匪,被授為七品文林郎。現在村中仍存有兩塊旗杆石記載他的功名。光緒年間,尹清達的兒子尹相甲也考取了歲貢。“父子兩貢生”,在當地傳為佳話。

明清時期,尹氏族人熱衷公益善舉。見村中人們出行過溪多有不便,尤其孩童讀書,逢山洪暴發時更加危險。於是族人出錢出谷,請魏姓石匠在茶源連造兩座石拱橋。這兩座橋至今還在村中溪上。後來,尹姓族人見溪流下游水面加寬,人們南來北往過溪不方便,春汛時更難往來兩岸,於是族裡又出錢,在距離茶源兩公里的新屋隴附近的溪流上,再造一石橋。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毛澤東與袁文才經常帶著工農紅軍從此橋經過。原被鄉民稱為“功德橋”的石橋,又被人們稱作“紅軍橋”了。

群山、叢林、民居、水塘、石橋……山泉成溪,水流淙淙,微風輕拂,鳥語花香,好一處世外桃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