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眉山足跡丨紗縠行—最繁華的商業街

蘇軾的眉山足跡丨紗縠行—最繁華的商業街

蘇軾的眉山足跡丨紗縠行—最繁華的商業街

古紗縠行。

程夫人經商的背後

“先夫人僦居於紗縠行。”

——蘇軾《記先夫人不發宿藏》

蘇軾的眉山足跡丨紗縠行—最繁華的商業街

“先夫人”即程夫人,“僦”是租賃的意思。如我們先前所說,三蘇祠的前身本是程夫人在紗縠行租下的一間宅子,用以經營絲布生意。之所以選在紗縠行,因為這裡是北宋眉州最為繁華的一條“商業街”。

讓我們再聊聊程夫人罷。

古時經商並非多麼光彩的事,何況程夫人出身名門,更是一位女性,她為何需要經商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那時蘇家並不富裕。蘇軾的爺爺蘇序是個樂善好施的地主,從來不斂財。而蘇洵長時間未能做官,又好四方遊歷,銀錢大把往外出,只不見進來。程夫人要維繫一家人的生活,又要顧全丈夫的面子,她便不能向孃家伸手,只能自力更生。好在程夫人經營有方,在蘇軾很小的時候,一家人的日子已經十分寬裕了。

紗縠行裡熱鬧多,這裡彙集了四面八方的商客,自然也是城中百姓常來常往之地。蘇軾從小在這裡玩耍,對老家的民風民俗印象深刻。

蘇軾收藏的第一塊“奇石”

軾年十二時,於所居紗縠行宅隙地中,與群兒鑿地為戲。得異石,如魚,膚溫瑩,作淺碧色。

——蘇軾《天石硯銘》

蘇軾的眉山足跡丨紗縠行—最繁華的商業街

蘇軾兒時健如小黃牛,整日瘋玩瘋跑都不覺得疲憊。小孩子愛玩的遊戲,比如揉泥巴、掏鳥窩、爬樹摘果子等,蘇軾也非常熱衷。就在一次挖泥巴的過程中,還有了意外收穫,讓他驚喜不已。

12歲的時候,蘇軾和小夥伴們在紗縠行“鑿地”,鑿出一塊石頭,甚是奇特。蘇洵試了試,發現這塊石頭可作硯臺,便命名為“天石硯”,蘇軾將其視為傳家寶。

蘇軾從小便對“奇石”充滿好奇,這興趣一直被保留下來。他與他的好友、大書法家米芾,都是玩石的高手,也帶動了後世的玩石之風。

饋歲、別歲、守歲

蘇軾筆下的眉州新年

“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至除夜達旦不眠為守歲,蜀之風俗如是。”

——蘇軾《寄子由》

蘇軾的眉山足跡丨紗縠行—最繁華的商業街

作為當時繁華的商業街,每逢節日,紗縠行肯定是熱鬧非凡。而在新年前後,這種熱鬧也達到了頂峰。蘇軾兒時樂在其中。後來他在外做官,念及老家民風民俗,思鄉之情溢於言表。他常與弟弟互通詩信,共憶老家,便是從這些詩信中,我們得以一窺北宋眉州的民俗盛況。

饋歲,即臨近除夕那幾天,親戚鄰居之間相互贈禮,通常會贈送一些生活用品,如酒肉、衣物等,作為家用或祭祀。

禮品無定規,視自家情況而定。富人會贈送錦鯉、籠兔、錦繡等貴重物品。而窮人家也會竭其所能,做些米麵糕餅。總之不可失了禮。除夕之前,眉州城中家家戶戶如同螞蟻一樣,搬著東西左進右出,寧願自家過得緊一些,也要備齊贈禮,以免讓人笑話。所謂“禮輕情意重”,在我國古代農耕社會中,這份人情極為重要。唯有親戚鄉鄰團結和睦,一年中的農事才有豐收的把握。

別歲,大抵等同於我們今日的年夜飯。同樣是臨近除夕那幾日,親朋好友們圍聚,湊一桌好酒好肉,辭別過去的一年,迎來新的一年。可見宋代也如今日一樣,親朋好友觥籌交錯,舉杯把盞辭舊迎新。蘇軾的兄弟、玩伴特別多,他經歷過的別歲不在少數,感受也特別深刻。

守歲,即除夕那日,一家人圍爐而坐,通夜不眠,以待新年到來。

這是個歡樂的夜晚,孩子們拿著手裡的壓歲錢,出門圍著煙花爆竹活蹦亂跳。“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這情形,蘇軾記憶深刻,可見他童年時也是這麼過來的。

守歲的寓意,在於珍惜光陰,留戀逝去的歲月,對新的一年寄以美好的願望。就如我們今日,也會在新年許願一樣。

蠶市:初春的狂歡節

憶昔與子皆童丱,年年廢書走市觀。市人爭誇鬥巧智,野人喑啞遭欺謾。

——蘇軾《和子由蠶市》

蘇軾的眉山足跡丨紗縠行—最繁華的商業街

二月農閒時,紗縠行會舉行“蠶市”,賣些桑蠶用的器具,也有供人吃喝玩樂的。每到此時,蘇軾也無心念書了,拉著弟弟溜出去玩。街上買賣人多,嘰嘰喳喳討價還價,露出各式各樣的表情。兄弟二人看了覺得有趣。當然也有奸商,花言巧語騙鄉下人的錢,兄弟二人投去鄙薄的目光。

眉州人天性樂觀,哪怕日子窮些,也要活得快樂。這裡民俗淳厚,也給了蘇軾幸福的童年。守歲、饋歲、別歲、蠶市,蘇軾筆下此類場景頗多,思鄉之餘, 更有一層重要的含義:蘇軾熟悉日常生活,重視民風民俗,後來也成為他的政治理念,即風俗與道德,是治國安民的基礎。

蘇軾的眉山足跡丨紗縠行—最繁華的商業街

蘇軾的眉山足跡丨紗縠行—最繁華的商業街

投稿郵箱:3304331669@qq.com

更多精彩內容請拿起手機微信關注“眉山東坡文化”~

審核:周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