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們銅幣真假怎樣鑑別為真品?

190333


1、看銅質:

我國曆代銅錢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因合金的成分不同,銅錢也隨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總地來講,用銅鋅合金鑄造的銅錢呈黃色,銅錫合金鑄造的銅錢呈青色。明嘉靖以後,開始向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清代新疆等地用紅銅鑄錢,顏色紫紅。在銅錢鑑定過程中,如發現銅質與時代不相符的銅錢,即可斷定其為偽品。

2、觀鏽色:

提高銅錢偽鏽鑑別能力,是銅錢鑑定的重點所在。因為幾乎每種作假方法,最後都要用偽鏽來做掩飾。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鏽。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鹼式碳酸銅等。銅鏽一般是指銅質銅錢表面形成的一種氧化物。

很多銅錢有銘文書寫是我國銅錢的一大特點,而且不同時代的鑄幣銘文,.”文字字體各有特徵,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根據這些特徵可檢驗是否為同時代的銅錢。

4、聽聲音:

辨聲也是銅錢鑑定的重要方法之一。由於年代久遠,古幣火氣盡脫,敲擊時聲音無轉音,擲於水泥地面時其聲音暗啞。只要將其輕摔在桌面上,或用金屬敲擊,.會發出破殼聲,沒有清脆響亮的金屬聲。

5、聞氣味:

辨味亦為鑑定偽錢的方法之一。真幣傳世已久,冶鑄時的火氣早已消失,嗅時沒有任何火氣。長期埋於土中的古幣,.剛出土時常帶綠色的鏽蝕,嗅時有一股泥土味。而偽造的古幣由於冶鑄未久,-銅錢上常留有冶鑄時的火氣。

6、辨偽色:

銅錢經過長期的流傳、把玩,表面上會生成一種堅硬的黑褐色或古銅色包漿,業內稱為“傳世古”。

真的“傳世古”堅牢,包漿難以刮除,銅錢流傳愈久,色澤愈深,質地越是堅牢,用水煮刀刮都很難去掉。假的“傳世古’’包漿比較輕浮,質地疏鬆,用開水泡煮後洗刷即可以基本去除。如發現宋代以前淺黃髮光的黃銅錢,大概就是偽幣了。

7、觀版別:

從版別上辨別古錢必須要多接觸實物,以熟悉各個朝代的銅錢真品。不但要注意珍稀品,也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種。因為這些普通品很少有偽品,能真實地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的銅錢特徵。造假者往往為了品相美觀,將刀幣、布幣邊緣磨光滑,實際上是畫蛇添足,露出了破綻。

8、鑄作方法:

鑄作(鑄造和形制)的鑑別也是銅錢辨偽的重要依據。我國銅錢的鑄造分為兩個階段,唐代以前採用範鑄法,唐代以後多用母錢翻砂法口範鑄法主要有陶範、石範和銅範三種,陶範是最早出現的鑄幣方法,戰國以後才開始使用後兩種方法。

9、比較密度:

銅的密度是8960kg/m³,計算銅錢的密度,再與銅的密度相比較,如果與銅的密度相同或接近的,那麼就是真品;如果比銅的密度小,那麼就是偽品

擴展資料:

銅錢特點:

把銅錢盤起來纏繞腰間,既方便攜帶又安全。"盤纏"一詞即來源於此。

“盤纏”是指如今說的旅費。但是,旅費為什麼又“盤”又“纏”呢?盤繞、纏繞是近義詞,錢同盤繞、纏繞在今日當然毫無關係,不過,古代卻有某種必然聯繫呢!

古錢是中間有孔的金屬硬幣,常用繩索將一千個錢幣成串再吊起來,穿錢的繩索叫做“貫”,所以,一千錢又叫一吊錢或一貫錢。有出戏叫《十五貫》,即涉及十五串錢的一個案子。

古時不要說沒有旅行支票、信用卡,就算紙幣也是後來才有的,於是,人們在出遠門辦事探親之時,只能帶上笨重的成串銅錢。把銅錢盤起來纏繞腰間,既方便攜帶又巡全,因此古人將這又“盤”又“纏”的旅費叫“盤纏”了。



寧淨致遠


看古銅錢銅質

古代銅錢的材質有青銅、白銅、紅銅和黃銅四種。

明代嘉靖以前鑄錢材質一般都是青銅,少量白銅,紅銅鑄幣遼代較多。

青銅容易斷裂,斷裂面無銅色,而將斷裂面在石頭上摩擦後,銅色即顯。

黃銅鑄幣和銅雕母錢始於明代嘉靖,如果發現明代嘉靖以前的黃銅錢幣或銅雕母錢,

可判定是後鑄無疑。

聽古銅錢聲音

古銅錢年代越久,鈣化越嚴重,鈣化後的銅錢失去銅的原聲,

用金屬撞擊聲音沉悶,聲音越小,時間越久。

凡是發現聲音尖高的古銅錢,說明沒有鈣化現象,

可判定為新彷品。

聞古銅錢氣味

古銅錢時間越長,其氧化越嚴重,

銅錢氧化的時間越久,其銅腥味越小。

凡是銅腥味重的古錢幣,

皆可判定為假貨。

如圖:大義通寶

此藏品,錢文軟弱神韻欠佳,銅質色澤不正,

包漿付錢火氣較重,穿口粗糙磨損狀態不自然,

鑄工風格也不對,

是一枚贗品,沒有收藏的價值。

如圖:廣東省造光緒元寶平七錢二

這枚廣東省造光緒元寶平七錢二被壽字雙龍幣,

材質色澤不正,包漿灰暗浮淺不自然,

雙龍圖案細節不清晰立體感較差,

是一枚贗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