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与历史中人物形象的差异对比,来看《杨修之死》的历史真相

关于杨修之死,应该算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因为在我们的初中的人教版教科书中,专门有一课节选了《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二回,标题为《杨修之死》。

这篇文章其实也代表了罗贯中本人对杨修之死的看法,《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但是这种演义性的小说中,通常也会掺杂作者对当时事件的看法,因为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必然会查阅大量三国时期的史料,其看法也可以半个史学家的态度,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三国这段本应该是冷门历史,却因为文学作品而被大肆传播,称为中国古代最热门的历史,罗贯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文学与历史中人物形象的差异对比,来看《杨修之死》的历史真相

《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很多历史爱好者的入门级书籍,很多人的历史爱好就是从小时候看三国培养的。

本文就以《三国演义》为切入点,来分析一下,曹操为何会杀杨修,而没有杀司马懿。

《三国演义》中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是否符合历史上其真实的形象呢?

《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逻辑结构很好,首先就讲杨修被杀,然后再讲原因,直接的原因是在曹操进军关中的时候,杨修说“鸡肋”这个典故,通过“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杨修断定曹操必定班师回朝的内心想法。结果曹操就以杨修“乱军心”将其斩首。

在曹操杀了杨修之后,罗贯中继而讲到杨修恃才傲物,多次惹怒曹操,原来杨修仗着自己的才华,已经多次惹怒曹操,罗贯中连续举了三个例子证明杨修的恃才放旷。

第一个例子是,曹操修建了一所花园,在建完后,曹操亲自在花园门上写下了“活”字便走了,工匠们都不解其意,杨修对工匠们说,门下面添活字,意思就是阔,意思是怪 你们把花园建得太大了,曹操得知后,感觉不是很爽。

以文学与历史中人物形象的差异对比,来看《杨修之死》的历史真相

第二个例子就是那个“一合酥”,杨修看到曹操案头上的酥,拿起来就分给大家了,曹操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杨修就说,盒子上写着一人一口酥(一合酥),自然就吃了,杨修虽然自诩有才华,也猜中了自己的心思,但是处置方式,难免有炫耀之处,还是另曹操不爽。

第三个例子是曹操杀侍卫事件,曹操这个很多疑,害怕晚上的时候有人害他,因此经常对侍卫说,自己晚上做梦的时候喜欢杀人,你们都不要靠近我。结果曹操的一个侍卫就是不听劝,晚上看到曹操的被子掉地上了,就进来给盖,结果被曹操给杀了,完事继续回去睡觉,我们知道三国里面的人,个个都是戏精,第二天醒了之后,曹操还猫哭耗子,痛哭流涕,人们都以为曹操真的是在梦中杀人。

只有杨修在这名侍卫下葬时候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当下十分流行的一句话,其实杨修要是早点听到,也许结局会好一点,那就“看透不说透,还能做朋友”,杨修明显是有点找不到北了。

在正史上,杨修的确是一个极具才华的人,担任丞相主簿,也就是曹操的高级秘书,这个职务其实应该是曹操极为信任的人才能担当的,这样的人必须要能懂得领导心中所想,杨修在这方面是可以胜任的。

以文学与历史中人物形象的差异对比,来看《杨修之死》的历史真相

但是杨修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爱出风头,自以为有一些才华,不仅揣摩曹操的心理,还经常卖弄,把曹操心中所想告诉其他人,嘴不严的人,是当不了秘书的!

实际上,杨修自诩很了解曹操,实际上他了解的是表面的曹操,而并非本质性的曹操,不然,连曹操要杀他,他怎么会看不出来?

杨修参与到曹氏权力传承当中,为曹操所不能容忍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在讲述了杨修的性格缺陷后,紧接着又开始讲曹丕与曹植之间的争执,其实这段历史,也被加入到了我们的教材当中。

在小学六年级的教材《七步诗》中“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读来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曹植被曹丕逼得七步之内就要做一首诗,做一个有才华的老三,真的是太难了。

因此,很多人从小就对曹丕有了一个“欺负”弟弟的形象,其实这并不是真实的历史,真正相煎太急,咄咄逼人的不是曹丕,而是曹植,曹植仗着曹操的宠爱,一直有想要接替曹操的位置。

以文学与历史中人物形象的差异对比,来看《杨修之死》的历史真相

在封建礼法社会中,是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的,曹丕作为嫡长子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曹植虽然也是嫡子,但却是弟弟,就这一条,只要曹丕不是傻子,没有早亡,曹操就应该传位给曹丕。

曹操并非看中嫡庶长幼之分的人,但是曹操不可能不看当时袁绍因为宠爱次子,导致袁氏政权的内讧,而刘表更是因为让次子刘琮继承自己的位置,刘琮后来直接投降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一向能够扳住自己的曹操,必然不能犯同样的错误。

相比之下,曹丕还是有一些水平的,尤其是在政治韬略,和权谋都完全胜于曹植,曹植实际上并没有我们看到的那么优秀。

曹植受到曹操的喜爱,其实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杨修的支持,前面已经说到,杨修是曹操的高级秘书,对于曹操的很多习惯和喜好,他还是懂得的,在杨修的暗中帮助下,曹植逐渐获得曹操的器重。

曹操南下攻打孙权的时候,就让曹植留守京城,这明显就是一种考验曹植的最后一个环节,曹植却没有看出,以为在与曹丕的斗争中已经取得了胜利,结果成天饮酒作乐,完全忘记了自己是谁,曹操得到情报后,对曹植逐渐不满起来。

以文学与历史中人物形象的差异对比,来看《杨修之死》的历史真相

杨修作为辅佐曹植的人,其必然是首当其冲的,有人认为曹操杀杨修是因为杨修与曹植形成党羽,这是不恰当的,当时曹丕与司马懿关系好的都要穿一条裤子了。

其实曹操也是在生杨修的气,因为杨修压根就没有教曹植走正道,走的都是讨好自己的歪门邪道,对于这样一位教书先生,曹操怎么能不气。

正因为如此,曹操对杨修是一点好感也没有了,以至于曹操甚至写信给杨修的父亲杨彪打小报告说:“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

曹操最终还是在人不可忍的情况下杀了杨修。

杨修作为门阀士族的身份容易遭到曹操的猜忌

杨修死在曹操晚年,可以说,杨修的死,很大程度上是牵连到曹丕与曹植的夺权斗争上,说杨修是站错队了也无可厚非。

在曹操最终决定立曹丕为世子的时候,必然要将哪些扶持曹植势力的人进行清除,为曹丕的平稳上位铺平道路!

以文学与历史中人物形象的差异对比,来看《杨修之死》的历史真相

问题是,为什么曹操要针对杨修呢?参与到世子之争的人数必然不少,而曹操却拿杨修开了刀呢?

其实,在这个事件中,我们没有认真考虑到杨修的身份,很多人认为他是靠才华吃饭的一介书生。

其实这是不对的,杨修的出身那是相当显赫的,是被号称中国第一大传奇家族的弘农杨氏。

在东汉时期,正是门阀士族发展的巅峰时期,弘农杨氏的影响力是相当巨大,就连建立隋朝的杨坚家族,还死乞白赖的说自己是弘农杨氏。

曹魏政权,其实也是靠着这些大家族撑起来的,只不过,对于这些家族,曹操采取的是,用到的时候就拉拢,不用的时候就打压,因为曹操本身不是这样的豪族出身,曹氏宗室有时候也拿这些豪族没办法。

搞懂了这个,我们就了解了,为什么杨修敢一而再,再而三的敢于得罪曹操。

曹操重用杨修,看中的并不是他的才华,更是人家显赫的家族背景。弘农杨氏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杨修祖上杨震就已经是太尉,杨修也是名副其实的四世三公,不比袁绍差多少。

固然杨修在性格上有很多缺点,但是这并不是杨修致命的因素,因为杨修弘农杨氏的家族背景,即使是曹操也要给三分薄面,我们看到曹操在动杨修之前,竟然是先给杨修的父亲写信,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将其杀了。

以文学与历史中人物形象的差异对比,来看《杨修之死》的历史真相

这些都是杨修的政治资本,然而正是这种政治资本,最终害死了他自己。

杨修有这种政治资本,支持的却是曹操已经不打算传位的曹植,一旦曹操撒手人寰,杨修辅佐曹植必然要对曹丕的政权进行反扑,这些事曹操所不想看到的。

曹操本身出身官宦世家,对豪门世家并不是很放心,所以对杨修本来就有成见,当然,曹操对孔融、司马懿这样的人都有成见,只有对郭嘉、五子良将这样寒门出身的人才表现出绝对的好感。

因此,在曹操人生的最后,为了自己的继承人曹丕,必然要将最有可能撼动曹魏政权的危险人物杨修带走。

总结:

杨修之死,罗贯中总结了很多,还举了几个例子,分析的也算有道理,但是并没有从根本性上得出杨修之死的真相。

杨修之死,除了性格上的缺陷,更多的是以弘农杨氏的身份站错了曹操继承人的队,这样的话,你若不死,曹操舍不得闭眼睛啊!

在看历史文学作品时,我们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到底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毕竟《三国演义》里面很多东西是真坑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