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近枯竭的疏勒河今年却被发现在沙漠中形成大湖,西北气候在怎样改变?

潘灵聪


CCTV13报道:

在甘肃敦煌,我国最长的“倒流河”疏勒河全程再现大河西流,同时干涸消失了300余年的疏勒河终端湖——“哈拉奇”重现,形成了5平方公里左右的湖面。沿河芦苇、红柳等植被恢复生长,十几种野生动物来此栖息。湖面上波光粼粼,孕育着茂盛的芦苇丛,还有白鹭和野鸭在水面栖息翱翔,因多年缺水罕见的野骆驼在湖边已经重现。

西边的环境改变了?改变到了什么程度?事实上,西北大部分地区还是干旱,降水分布也是不均匀,西部地区面积广大,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象哈拉奇湖这样。但今年的祁连山地区,敦煌附近雨水多了起来,从CCTV13报道的300年干涸的哈拉奇湖重现,可以肯定的是,这里环境正在发生改变。我们先看看疏勒河流域是怎么情况。

疏勒河发源于祁连山西段托来南山与疏勒南山之间,流经昌马盆地叫昌马河,出了昌马峡后呈放射状水系,冲积形成山前洪积平原,河流又称疏勒河,然后再折向西流,经过敦煌市北,最后消失在沙漠中,因这里干旱,哈拉奇湖干涸,图中虚线是300年前的状态,如今哈拉奇湖又重现生机。

不仅如此,整个甘肃、陕西雨水也多了起来,为什么今年整个祁连山地区降水充盈,这些水汽从哪里来的呢?

通过今年敦煌的几场暴雨来看,与这里的水汽活跃度有关,敦煌位于祁连山西端,向西紧邻塔克拉玛干沙漠,这里纬度的位置大约是40°C左右,与地中海地区纬度位置相当,从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来看,夏季北移,地中海地区被副热带高压控制,也就阻断了西风带从大西洋带来的水汽。从今年欧洲、印度等地区连续出现高温来看,赤道地区的热量向北输送,阿拉海热带气旋较为活跃,这为水汽翻跃高山提供了更多能量,而我国南疆地区南部靠近阿拉伯海,这些水汽输送到了南疆地区,受盆地内偏西风影响,向东运行,遇阻祁连山山脉,水汽被抬升,产生了降水,这是今年祁连山西部多雨水原因。

此外,今年青藏高原气温较往常提高了很多,以拉萨为例,今年出现了气温达30°C左右,而且连续5日平均气温达22°C以上,达到入夏标准,这对拉萨来说较为罕见,这意味印度洋、太平洋水汽有能力跨过高山,翻跃青藏高原,伸入到我们西北更远的地区,造成了甘肃、陕西多雨的气候。

西部降水仍是不均匀状态,新疆乌鲁木齐地区今年降水并没有增多,干旱依旧,艾比湖面积还在缩小,我国西部地区大格局还是干旱,但祁连山多雨水,从这里开始,西部地区雨水也许会多了起来,生态环境会慢慢发生改变。

当然,如果是以华中地区干旱为代价换来了祁连山地区多雨。这只是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的表现,倘若如此,西北地区缺水不会改变,仍然是干旱。


地理纵横


最近正好有研究这个问题,疏勒河(其实是终端的哈拉奇)再度形成的原因、西北气候变化的特点,我来告诉你——

1.“逆流成河”

疏勒河,是我国少有的河水自东向西流的河流,又叫倒流河。全长670公里,流经青海、甘肃、新疆三省区。正因为这个机制,才导致疏勒河有机会给消失了300年的哈拉奇再度形成。

2.西北地区年代际降水量变化

笔者研究了甘肃省1970-2011 年的降水量变化。发现20世纪80年代甘肃的降水是最少的,400mm降水量分界线向南扩张,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总面积扩大至最大。90年代降水量显著增多,400mm降水量分界线向北移动,干旱、半干旱区域缩到了最小。21世纪前十年降水量减少,而近期,甘肃的降水量又有显著增多的趋势。

从这几十年的数据看,甘肃的降水量是波折向上的。

而刚刚提及的年降水量400mm线,不仅仅是农牧业和林业的分界线,也是是否能有效蓄水的分界线。年降水量小于等于400mm,以牧业为主,降水可蓄的效率也远远低于年降水量大于400mm的区域。

正是这样的变化趋势,让甘肃在内的西北地区,近20年来,有效蓄水效率提高,有利于疏勒河的蓄水。

3.人为干预

《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等治理措施的实施,也是疏勒河水量提升的原因之一。

如今重现的卡拉奇湖泊水域南北有8公里,东西宽处超过1公里,湖水面积约5平方公里。希望这样正面的变化持续下去!


不入流的大刘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看历史上的疏勒河,其古称冥水,是甘肃的第二河,同时也是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水系之一。

但是疏勒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水草丰美的地方,也就是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至少是数年之前,这里是水草比较丰美的地方。

而在沙漠中形成的大湖,事实上是指哈拉奇地区,也就是说在北敦煌西北侧,本应该由疏勒和党两河交汇形成的哈拉其地区,也就是数百平方公里的干涸大湖。

在时隔300年之后,重新恢复宽阔的湖面,有了5平方公里的湖面。

在我国敦煌的西湖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段的哈拉奇地区,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这里确确实实曾经水草丰美之地。

这里的湿地面积一度极其广袤……湿地面积和水域面积都相当可观……

但是在历史上由于过度开发,比如说从唐代开始的移民屯田,和清朝之后上的不断进行的人口迁徙,过度使用湖水,导致哈拉奇最终干涸。

到了20世纪中期,这里甚至可以过车,被沙漠包围,没有一点点的水源了……

疏勒河甚至由于过度使用,很多河流的末尾地区都断流干涸了……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当地开始认识到了保护河流生态的重要性。

于是乎在2011年国家批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由此开始了疏通两大河的任务,并且使得党河和疏勒河两河成功回合,最终流向了敦煌自然保护区腹地。

由此哈拉奇地区的生态开始恢复,植被和野生动物重新出现。

今年之所以会重新出现300年不见的哈拉吉大湖,要归功于今年水流持续补充和降雨量的增多,使得哈拉奇地区开始稳定地出现湖面。

这也正是人们所说的在沙漠之中湖泊的重现……

这个湖泊是疏勒河的尾端,也是疏勒河的天然防御,防御沙漠向东而来,都是有利于各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的恢复,这里如今已经开始逐渐出现了各种鸟类和野骆驼,野马等等。

但这并不能说明西北气候的重大变化,但是它能够从局部细微之处说明,我们对待生态安全的意识是越来越提高的。

也许对于整个西北的气候没有大的改变,但是对于敦煌西湖国家及自然保护区来说,这或许是一个很大的改善,可以有效遏制湿地面积的萎缩和区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积极向好的信号。


历史好奇怪


西北气候在变暖,变暖的同时,每年降雨量也在增多。

◎西北黄土高原。

1.先说疏勒河现象。

疏勒河位于河西走廊以及祁连山西段,发源于祁连山脉来南山与疏勒南山之间,从敦煌市北,由东向西流淌,流经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达尾闾一代沙漠地带消失,所以疏勒河又是一条有名的倒淌河,还是我国最长的“倒流河”。

◎疏勒河流经区域。

以前疏勒河留到终端时会形成一个湖泊,叫哈拉奇湖,但这个湖已经消失300多年,最近几十年整个疏勒河时常部分河道地区还会断流。

今年不仅疏勒河全线都水流充盈,而且消失了300年的哈拉奇湖竟然重新出现。



  • 最后指出一点,“疏勒”一词,最早起源于西域的疏勒国,疏勒国位于帕米尔高原。

“疏勒”也是汉人对突厥语国名的音译,“疏勒”一词延续两千年,在唐朝时“疏勒”是安西都护府四镇之一,这时的“疏勒”已经东移到喀什地区。

  • 唐安史之乱之后因为将西域和河西走廊重兵都调往中原地区,导致河西走廊被吐蕃占据,而以“疏勒”镇为代表的安西四镇,成为了大唐的一块飞地,守城将士直到有历史记载的789年,包括“疏勒”镇在内的安西四镇在四镇节度使﹑安西副大都护郭昕和“疏勒”镇镇守使鲁阳的坚持下,还在为大唐苦苦坚守这片飞地疆土。

据悉安西四镇最终是在808年前后才彻底陷落,也就是说包括“疏勒”镇在内的安西四镇在和中原失去联系之后,在大军赶赴中原之后,这些大唐将士还苦苦坚守了大约半个世纪。


苦苦坚守了大约半个世纪的安西都护府。

如今,“疏勒”这个名词继续东移,在河西走廊扎根;这个名词的背后,是一个民族开拓、进取、坚韧不拔的精神,背后更蕴藏着一个民族的崛起史。

2.先讨论变暖话题,西北这边,在乌鞘岭以东地区,差不多是11月初就开始供暖。

每个地区集中供暖的开始,证明证明这个地区已经进入初冬,温度已经开始持续在0°-10°徘徊甚至有些地区进零下。

西北这边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就是给逝去的亲人做寒衣、送(烧)寒衣,再过两天,就是立冬。以往每年到了这个时机,基本上大范围开始下雪。

但今年,前几天甘肃东部地区普遍降雨,只有岷县一地降了雪,而且很快消融,其他地方仍然还是降雨,笔者所在地昨天还是降了小雨。

岷县处于青藏高原、四川高原、黄土高原结合部,地理奇特,本身昼夜温差非常大,下雪正常。

◎西北高原地貌。


但其他地方现在仍然还只是将雨就不正常了,也就是说现在在西北地区,在乌鞘岭以东地区温度在零下—5°左右才正常,但基本上现在白天温度在8°左右。

实际上这十几年来西北这边普遍在变暖,笔者儿时,到了冬天经常西北这边普遍是埋了鞋面的厚雪,乃至埋到小腿部位,但最近几年这种厚雪已经不容易遇到。

有几个数据是,祁连山地区,1973 年至 2016 年平均每 10 年升温 0.45 摄氏度,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平均水平;需要科普一点的是,祁连山东起武威(乌鞘岭以西),基本上贯穿了整个1000公里河西走廊。

显然科学观测数据和当地民众自身感受是一样的。

3.说完变暖,再说降雨量增多。

西北地区,大抵以乌鞘岭为界,以东全是黄土高原,而且颇为尴尬的是甘肃属于黄土高原边缘地带,黄土土质疏松,也很难挖出窑洞,但黄土贫瘠的特性,却是更加显露。

所以很长时间以来,即便是夏天,也很难有植被彻底覆盖山体,也基于此,这边植树造林的难度实际上是非常大的,植完树,需要精心养护,即便如此,还是会死亡,所以基本上很长时间以来只有城市近郊或是城市中心的植树造、绿化工作最为显著——而这也是以庞大的资金来支持的。

所以在广袤的西北高原上,基本上有树的地区基本上是在村落。

但这两年,植树工作推进也颇为顺利,山脉间植被也都开始漫布。

这是因为降水开始增多,当然这也出现了一个弊端,这是笔者所担心的。

——由于降雨增多,但自然植被覆盖还是不足,植被扎根不深,而黄土本来疏松,导致一场大雨来临,雨水汇集,会在黄土表面冲击出很深的沟壑,所以塌方随处可见,往往一场大雨后在农村地区需要组织人员赶紧填路,是的,不是修路,是填路,因为路都被汇集的雨水冲开了沟壑,更为危险的是往往地面只会被吹开一个碗口大的小洞,但往下十公分、五公分就是直径达1米或更大的暗洞。

很多硬化的水泥路,表面无恙,但雨水已经在下面冲刷出很多容积很大的水洞,重车走过,非常危险。

去年笔者母亲就是遭遇到了意外——路边缘已经被雨水冲刷疏松,笔者母亲脚一落地,落脚处下陷,人掉在落在了十多米高的山坡地下,所幸山坡一路土质湿软,但饶是如此,母亲两段腰部脊骨出现裂痕。

所以西北地区正在变湿变暖是事实,当然,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为雨水量增多,但植被自然、人工覆盖率还来不及应对增多的降雨量,水土流水也很严重。

有份数据是,2018 年甘肃省降水量为近 60 年第二;同时,2018 年甘肃省植被覆盖度为近 18 年最高,戈壁、荒漠面积减少,沙漠边缘外扩速度减缓,生态环境显著恢复。而根据气候变化专家的分析,西北地区正由暖干向暖湿转型是事实,而且这一现状将持续到2050年左右。


中评中语


西北地区的气候正在不断改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些年西北地区的降雨量逐渐增多,对西北地区原本因为干旱少雨而变得极具恶劣的自然环境改善起到了良性的作用。


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由于我们国家主要受到西太平洋热带暖湿气流和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双重影响。因此东亚的季风气候的特点则是从沿海地区往内陆地区降雨量逐渐减少。我们国家广袤的西北地区正是由于远离沿海地区,而导致每年抵达这里的暖湿气流和水蒸气较少,因此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少雨。

尤其是近几百年来,我们国家的人口急剧增长而导致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更加的脆弱不堪。尤其是封建社会时期和中国近代史时期人们并没有树立保护环境和珍惜水资源的意识。导致西北地区的环境恶化速度不断加快。曾经被称为我国西部沙漠之中的明珠的罗布泊消失不见。被漫漫的沙漠所掩埋。



而且,位于甘肃省的丝绸之路重镇敦煌的母亲河——疏勒河水量也逐年的减少,曾经有许多人一度甚至担心疏勒河会随着西北地区气候不断恶劣而消失殆尽。


之前的科学家之所以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疏勒河曾经发生过几次断流,似乎有一种演变成季节性河流的趋势。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疏勒河终点流入的湖泊——哈拉奇湖已经消失了近300年!许多人都已经遗忘了这一个湖泊,只知道在敦煌的附近有一个叫哈拉奇湖的地方。

但是近10年随着西北地区的降雨量逐渐增长,再加上当地百姓节水意识的提升和国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在西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使得这一座消失了近300年之久的古老湖泊——哈拉奇湖再次重现人间。而且还吸引来了数10种水鸟栖息于此,就连很难见到的野骆驼和野驴也经常来此喝水。



现如今哈拉奇湖湖泊面积大约有5平方公里,植被茂盛且富含生机。而且根据近些年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预见哈拉奇湖会不断的扩大。甚至恢复到历史上的巅峰时期!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我们全社会对于改善环境做出的努力和奉献!


珞珈山的猫


疏勒河几近干枯,原因随着西北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河的中上游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逐年递增。到河的下游,无水可用,导致断流。不止是疏勒河,我国北方好多河流都是如此。比如黄河母亲河,断流的次数和时间都在年年增长。

今年下游又汇聚成湖,只是今年气候反常,属短期雨量骤增,不会持久的临时气象现象。如同今年东北降雨超过往年平均值很多,并不是东北气候变化。西北的气象现象并不能说明西北的气候向湿润的方向转化。


乙九丁


应该说管理好祁连山生态水源及下游水域管理是离不开关系,祁连山冰川水下游部分认为的过度开发导致下游及干枯几百年…人类活动频繁,搞农业等。还有今年这边地区下半年雨水充足有一定关系。


大漠朝戈


这些年在全国各地修筑的水坝对于改变气候,改善气候起到重大作用,另外西北植树造林、种植经济林、改造沙漠,在水土保持方面,同时起到重大作用。


手机用户54837747531


几近枯竭的疏勒河今年却被发现在沙漠中形成大湖,西北气候在怎样改变?

相信很多人被近期央视网报道的“疏勒河全程再现大河西流,终端湖‘哈拉奇’近300年后重现,敦煌沙漠又现5平方公里湖泊”的这个消息振奋到了。

据了解,“哈拉奇”是疏勒河的尾闾(指江河的下游),这里曾经是一片湖泊荡漾、水草丰盛的绿洲,由于气候环境的变迁导致雨量减少、蒸发加剧以及沿途生产生活用水的增多导致下游来水不断减少,最终也使得疏勒河一度断流,“哈拉奇”也随之消失在荒漠之中,昔日许多野生动物的天堂成为漫天黄沙的不毛之地。


然而,近几年来随着《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等一系列治理措施的的实施,特别是疏勒河及其支流党河河道恢复与归束工程的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党河、疏勒河的生态水量逐步加大,疏勒河得以顺利恢复全程流淌,因此疏勒河的终端湖“哈拉奇”也得以重现水面,为当地一带的野生动物,尤其是珍稀濒危的野骆驼、普氏野马等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我国大西北深处“哈拉奇”水面的重现,是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防沙治沙方面取得的又一辉煌成果,在有效遏制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湿地的萎缩、阻止库姆塔格东侵以及保护敦煌绿洲和地域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疏勒河恢复全程流淌的情况来看,是与流域内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科学治理密切相关的。

疏勒河是我国河西走廊内流水系的第二大河,它发源于祁连山脉西端,全长540公里,流域面积达20197平方公里,由于它一反常态全程自东向西流,造福沿岸各族人民,与我国绝大多数自西向东、西北向南或西南向北流动的河流流向大不一样,因此人们形象的将其称之为“倒流河”,而且疏勒河是为数不多的“倒流河”中最大的一条。

从疏勒河的补给类型来看,主要是以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不仅具有明显日变化,而且年际变化也比较大。而今年以来,包括敦煌在内的我国大西北广阔区域降水相比往年明显要多许多,这说明了理论上原本深居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较弱的敦煌等区域,空气湿度明显要比往年大,水汽较为充足,而之所以出现,是与整个气候的波动有着直接关系。

从今年入夏以来欧洲、南亚甚至是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的拉萨的气温来看,气温都较往年增加了不少,可以说整个北半球几乎处在“炙烤”之中,而我国相继出现了南涝北旱、江淮地区气象干旱以及西北降雨普遍增多等现象,这正是厄尔尼诺现象的重要特征。

由于全球气候模式发生了变化,使得来自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暖湿气流有较往年更多的水汽能够长途跋涉翻越高大的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这部分水汽途经我国新疆后,由于新疆的山脉大致呈东西走向,因此水汽能够继续向东输送,而疏勒河流域处在祁连山脉西端,受祁连山的阻挡形成较为丰富的地形雨。

尽管今年我国西北部分区域降水相对较多,但从短期来看,这只是气候异常的一种表现,也可以说是牺牲了长江、淮河中下游的湿润换取的,并不能说明这一区域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环境就此改头换面成为半湿润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