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剛買的觀賞魚像打了興奮劑一樣,回到家幾天之後就蔫了?

關注養前魚老道,關注更多觀賞魚實踐知識,讓我們簡單養水、輕鬆養魚!

前言

最近連續有魚友問道這個問題,那就是我們從魚店裡購買的觀賞魚,明明當時看起來狀態很好,也沒有任何毛病,可是到了我們家裡沒有幾天的光景,怎麼就開始打蔫了。

比如說到家三五天之後,即使餵食它們也很正常,但是再經過幾天,它們就開始拒食了、黑體了、趴缸了,反正各種毛病都來了。

為什麼剛買的觀賞魚像打了興奮劑一樣,回到家幾天之後就蔫了?

是不是這些觀賞魚在魚店裡被魚商做了手腳,打了興奮劑?

魚店裡沒有時間進行這種操作

關於魚店裡是否做手腳的問題,養魚老道可以坦誠地告訴大家,我也開過魚店,直到現在和我們這裡各大魚店的老闆關係都很好,至少我們這裡是沒有一家魚店去做這個手腳的,因為根本不值得。

我們這裡也是屬於貧魚區,魚店裡也沒有什麼好魚,都是些通貨品種,拿我們的行話來說,開這種普通的觀賞魚店,如果光靠賣魚,基本上魚店老闆一家都得去喝西北風了,所以如果在這個問題上去做手腳的話,那就叫做一個傻了。

或許某些高檔的觀賞魚,在魚場裡可能會有一些壓魚的現象,這個另當別論。

為什麼剛買的觀賞魚像打了興奮劑一樣,回到家幾天之後就蔫了?

那麼為什麼我們購買回來的觀賞魚會出現以上的情況呢?

沒有嚴格的魚兒入缸步驟

首先就是沒有嚴格的觀賞魚入缸程序,包括了隔離觀察、過溫、過水等工作,我們根本沒有落到實處,對於很多皮實的觀賞魚來說,這或許也不是什麼大事,頂多恢復個一兩天,它們就能夠進入到極好的狀態,之後也會一直很好。

但是對於一些毛病較多的觀賞魚,這個毛病較多,主要指的是觀賞魚的心裡因素、體質和抵抗力等等,如果它們入缸之前沒有嚴格的操作程序,這就不好說了。

我們比如說一些孔雀魚、燕魚、七彩、紅箭、金魚等等品種,它們大多數都是屬於這一類型。

交叉感染永遠是大忌

關於觀賞魚胡亂混養的問題,養魚老道一直是重複、重複、再重複的提醒大家,如果我們真的沒有這個飼養水平,那麼我們一定要從最為皮實的觀賞魚開始養起,而且如果想要混養,一定飼養的都是同一類型較為皮實的觀賞魚。

為什麼剛買的觀賞魚像打了興奮劑一樣,回到家幾天之後就蔫了?

即使交叉感染,它們也不會差到那裡去,有些皮實的小型魚,我們比如說小三湖、斑馬、虎皮、迷你鸚鵡、藍曼龍之類的,中大型魚中的鸚鵡、地圖魚、雷龍、狗頭、銀龍等,它們基本上就沒有交叉感染這一說。

我們可以首先選擇飼養這些最為皮實的觀賞魚。

而上述的一些較為容易患上交叉感染的品種,特別是新手,儘量不要去混養,如果能夠單品種飼養的話,這種交叉感染的概率幾乎就很低了。

過了入缸亢奮期

關於觀賞魚的入缸亢奮期也是不一樣的,每一種觀賞魚的適應能力都不同,即使是同一種觀賞魚,由於各自的體質不同,所以它們入缸之後的反應也各不相同。

為什麼剛買的觀賞魚像打了興奮劑一樣,回到家幾天之後就蔫了?

有些觀賞魚,一入魚缸,由於水溫、水質的不適應,它們就會立刻發病或者立刻心裡壓抑,我們比如說常見的錦鯉、虎魚、七彩之類的,入缸一兩天就可能出現趴缸、黑體的現象。

而很多的觀賞魚入缸之後,由於新水或者高溫的刺激,它們就會表現得很興奮,在我們看起來就是完全沒有毛病,事實上有些都是出於絕對的亢奮期。

關於這個問題養魚老道以前也有提到,我們可以看它們遊動時的魚鰭舒張程度,正常的來講,觀賞魚在遊動時,魚鰭必定是有張有合的,不可能一天到晚24小時,各個魚鰭都舒展著,如果是這樣,那就是處在極度的亢奮期,過了這個時期,可能有一些潛在的毛病或者交叉感染就開始大量爆發了。

投餵過量惹的禍

再一個問題就是投餵過量或者過早的投餵過量,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為什麼剛買的觀賞魚像打了興奮劑一樣,回到家幾天之後就蔫了?

觀賞魚一入缸正處在興奮期的時候,我們即刻開始投餵,畢竟它們在魚店裡或許已經捱餓了一段時間,遇到好吃的當然就會吃了,在我們看起來就是一切正常,但是一旦我們投餵過早或者過量,它們就會患上腸炎了,所以之後幾天就完全的打蔫了。

再就是即使我們三天之內沒有投餵,到了第四天更不捨得我們的觀賞魚了,看到觀賞魚有了攝食慾望就開始大量的增加投餵量,其結果也是一樣的,只不過患病的時間被適當延長罷了,本來三天前應該得的病,可能三五天之後才患上,所以在我們看起來就更不可思議了。

所以說,無論是我們什麼時候開始投餵觀賞魚,一定要一開始使用到最少的投餵量,緩慢加量,可以在三五天之內就保持著第一天的投餵量,一天一次,兩分鐘吃完即可,之後再去依次加量,這樣子就把這類疾病給有效避免了。

水質沒有調好,正好趕上了氨氮高峰期

很多觀賞魚初入魚缸的時候,如果我們不去投餵,魚缸裡的氨氮、亞硝酸鹽等各種毒素還未開始超標。

為什麼剛買的觀賞魚像打了興奮劑一樣,回到家幾天之後就蔫了?

一旦我們飼養密度過大、投餵過多或者魚缸過濾系統不健全,在開始正式投餵的某一個階段,魚缸裡的各種毒素就會直線上升,如果水質白濁我們還會心存顧忌,儘量少喂點,但是有些時候在水質上根本顯現不出來,魚缸的氨氮等指標已經超標了。

這個時候觀賞魚就會中毒了,再加上其他的很多綜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觀賞魚的狀態就會直線下降了,弄不好就會有死亡的風險。

小結:最難的就是開缸初期

所以說,飼養觀賞魚最難的在哪裡,其實就是在開缸初期,大部分魚友的觀賞魚,都是死在了入缸的前半個月或者一個月之間,這一段時間是最難熬的,我們在每一步上都需要仔細地處理,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就是從這裡來的。

包括了選魚、困水、養水、過溫、過水、低密度飼養、少量投餵、水溫保持,等等步驟,全部都要在細節上入手,我們一定要去仔細觀察和對待。

為什麼剛買的觀賞魚像打了興奮劑一樣,回到家幾天之後就蔫了?

一般的觀賞魚,只要度過了一個月的觀察期,基本上再患病的概率就極低了,雖然說那個時候我們也不能隨心所欲,但是相對來講,還是比開缸初期要強得多了,一切都走向了正規。

甚至於可以這麼說吧,一個月之後,觀賞魚該死的也早就死了,能夠留下來的都是精英,就怕我們魚缸裡能夠留下來的太少了,我們又去不斷地加魚,那麼極有可能又再次重複著昨天的故事。

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問題敬請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