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了六十年,卻不知住在樂遊原

住了六十年,卻不知住在樂遊原

六零年出生,一直住在西安南效鐵路新村,到今年有60 年了,搬過一次家,也是在村裡由平房搬到樓房。

鐵路新村座落在東二環東段,二環將新村一分為二。

住了六十年,卻不知住在樂遊原

沒修二環以前,二環是農田,為了區分南北兩邊的新村,村民們約定俗成,稱北邊的村為大樓,南邊稱新村,因為:那時北邊村有幾十棟四五層的居民樓,南邊村裡一棟樓也沒有,都是平房。

住了六十年,卻不知住在樂遊原

新村比大樓的地基要高些,到村的最南端要高五六米,從南口出村,就是後山,七八十年代稱後山,當然現在不這樣稱呼。

後山不高,只比村裡高十幾米,山上都是麥地,夏天的時季,麥收後村民可以去拾麥穗,上到最高點,有一處建築,高高的圍牆內有棟平房。

聽大人們說:那是看水庫的,房子下面有一個封閉的水庫,給這一片供水的。

水庫家裡的孩子,和我們是同學,都在鐵一中讀初中,因為認識就可以進院去摘樹上的柿子,飽啖一頓。

吃完柿子,在後山找一處高臺,舉目遠眺。

住了六十年,卻不知住在樂遊原

正南是終南山,白雲下的山峰,清晰可見。

住了六十年,卻不知住在樂遊原

西南方向是隻有腰間高的大雁塔,可以看見大雁塔周圍的麥子已經收割完畢,過兩天可以去拾麥穗。

住了六十年,卻不知住在樂遊原

正西啥也沒有,只能看見省委家屬院內的大樹,現在的昇平閣是99 年才建的,那時還沒有。

住了六十年,卻不知住在樂遊原

西北方向是鐘樓,樓上的金頂,金光燦燦,金頂高度在這看就是平視。

住了六十年,卻不知住在樂遊原

東面,500 米外是青龍寺,寺院建築很被舊,被麥田包圍,沒有現在的高臺階,沒有廣場,沒有周圍的亭臺樓閣。

.......

後山不高,也就一二十米,但在西安一馬平川地形上,是最高處,相對挺高,後山東西長四公里,南北寬200 米,說是山,只是我們這些村民的稱呼,其實就是個大土塬。在漢代、唐朝,把這塊地稱“樂遊原”。

漢唐年代,交通沒有現在方便,去南山遊玩登高,路途就顯的遙遠。城南郊野這一處高地,就是最好的地方。

那年月,樂遊原風景秀麗,亭臺樓閣隨處可見,唐太平公主為了這片風光,大興土木,直接住在了原上。

住了六十年,卻不知住在樂遊原

要問那時原山有多熱鬧,有多文藝,又有多少風流事,我這笨嘴說不上來,引幾首名人詩詞以正。

杜甫說:

“樂遊古園翠森森,煙綿碧草萋萋長”;

張九齡說:

城隅有樂遊,表裡見皇州。策馬既長遠,雲山亦悠悠。

李白說: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

李頻說:

“無那楊花起愁思,漫天飄落雪紛紛”。

“爽氣朝來萬里清,憑高一望九秋輕”、“萬樹鳴蟬隔斷虹,樂遊原上有西風”。

.......

最有名的句子是李商隱說的《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好一個“夕陽無限好”,今兒誰不曉。

風光秀麗如此,文人騷客,美女雲集,雖說是古代的事,我在這住了六十年卻不知,只能說我又笨又愚。

笨是說我不聰明,愚道出了我不諳熟人情世事的本性。

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