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有这样一个古镇,它曾因盐而兴盛,却因酒而闻名


在四川有这样一个古镇,它因盐而兴,却因酒而闻。它位于涪江之畔,依山环水,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曾因盛产井盐、烤酒、烧丝和水陆码头而闻名于川西北。它也是“六一居士”文史政学家欧阳修的出生地。现如今,提起它的酒,便知它的名。它就是丰谷镇。

去探访这座小镇,你总能从现代化建设中找到一些历史的痕迹。丰谷镇的北街,在街道两旁很明显的能看到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建筑,这里的人都挺会享受生活的,在街上坐着,大多都在喝茶打麻将呢。

在北街上,有一个隆昌号的历史建筑,据说这里曾是一个古老的商铺。现在要不是门口这块牌子,估计外人也不会注意到这里。

从隆昌号大门走进去,里面就是一条小巷,小巷的两边,是密集的住户人家。这条小巷子还挺长的,大概有二十几米吧。如果这两边都是商铺的话,可想而知,当年的隆昌号该是多么的繁华。

在南街的一条小巷,也很有特色,叫做萝卜丝巷。进入小巷,能看到墙上承载丰谷记忆的影像墙。这上面都是不同时期的丰谷面貌,它们记载了丰谷的历史与文化。

之前讲丰谷镇因盐而兴,因酒而闻。有的人可能会想:丰谷镇既然因盐而兴,为什么没有因盐而闻名?是不是盐业对丰谷镇的影响太小了。其实不是。要知道,在丰谷千余年的历史上,井盐一直都是丰谷的招牌。根据《明会典》的记载:“华池等井盐课司盐六十三万四千五百三十二斤”。当时,丰谷还有盐井384口,年产盐万余担。

到了清朝雍正九年,绵州的州判专门驻扎在丰谷,专门管理盐政,可见当时朝廷对丰谷盐业的重视。一直到1975年前后,由于盐业的生产工具原始、生产成本高,丰谷的盐业才慢慢衰退下来。丰谷镇最早形成集镇,就是在隋唐时期因盛产食盐。而且根据明朝天启年间的《成都府志》记载,因为当地新开了两口盐井,“一曰丰井,一曰谷井”,所以古镇由此得名。


因为丰谷盐业发达,所以这里常常商贾云集。云集到什么程度?这么说吧,当时在丰谷码头,鼎盛时期每晚停的商船多达300多艘。所谓有商必有吃喝,有商人前来做生意,就要吃住。所以后来有人发现本地的清泉还不错,于是就开设茶馆酒馆,开始酿造地方美酒。这个时候,丰谷的酒业开始蒸蒸日上了。据传,后来人们就把用丰谷井水酿造出来的美酒称为“丰谷酒”。 在东汉建安十六年,刘备入蜀,刘璋在绵阳迎接,二人煮酒论天下一百多天。

刘备在畅饮富乐烧坊美酒后称赞:“富哉,今日之乐乎!”喝惯了北方烈酒的刘备,在四川偶然喝到味醇香、清冽、回甘的烧坊酒,如获至宝,所以也常常用这酒来嘉奖获胜的将士。将士们因此斗志昂扬,战无不胜,很快便攻下成都,建立了蜀国。 从丰谷酒的历史演变来看,源于东汉,兴于唐宋,精于大清,尊于当今的丰谷酒,已经成了丰谷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丰谷打造诗酒文化古镇的重要历史文化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