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曲阜孔府門額上的“聖府”二字出自嚴嵩之手,為何沒有被孔子後裔廢除呢?

契茶書舍


奸臣自古為人們所不恥和痛恨,愛屋及烏,怒解移蟹,人們對奸臣的憎惡常常蓋其所有。就書法而言,例如創造秦體字的秦檜,後人惡其奸侫改稱“秦體”為“宋體”;原“北宋四大家”的蔡京,人們以其為恥而以蔡襄易之;明朝嚴嵩也是民間皆知的大奸臣,儘管他的書法冠絕當世,無人可及,但人們以其奸名而見棄其書。然而自古以來被奉為“第一聖人”的孔子的孔府卻一直懸掛明朝大奸臣嚴嵩所書“聖府”門額,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今譚以為,一是嚴嵩之奸,不同秦、蔡,非違“大義大節”。二是嚴嵩功過是非,尚存爭議,莫衷一是。三是嚴嵩才學,尤其是書法,後人確無出其右者,無人之書能當聖府之盛名。



嚴嵩奸名之論

秦檜做為南宋“投降派”代表人物,向金國卑躬屈膝,伏首稱臣,為討好金國不惜以“莫須有”的罪名謀害岳飛等一干抗金英雄,打擊“主戰派”,使南宋受盡外族欺凌,並最終導致被蒙古族滅國;蔡京4次任相計17年之久,在任期間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大肆攬權斂財,大興土木,陷害忠良,將元祐朝臣幾乎打壓殆盡,任用奸邪親近,攛掇宋徽宗奢靡享受,荒廢朝政,使府庫充盈的太平北宋被揮霍一空,國力虛弱,民生凋敝,危機四伏,直接導致了“靖康之恥”和北宋的滅亡,被時人列為“六賊之首”。

秦蔡二奸乃為民族之奸,非但禍國殃民,而且是漢奸,所以為國家所不容,民族所不恥。而嚴嵩之奸是屬明朝國內黨爭之禍,雖然也殺害忠良,擅權斂財,但他沒有出賣國家、危害民族,而且一直致力於抵禦外侵。就像國內戰爭和抗日戰爭,出賣國家民族的漢奸賣國賊註定被永遠釘在恥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永世遭到唾罵,而在抗日大義上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士,即便在國內戰爭中犯下罪行,最終也能得到國家和人民的諒解。汪精衛的書法也堪稱一流,但他是大漢奸,書法再好也沒人肯公然以懸掛他的字為榮耀。因此,嚴嵩之奸不似秦檜、蔡京之甚,雖然人們無法諒解其人,但對其突出成就例如書法,在某種程度上尚可接受。

也許孔子後人也是這麼想的,才使嚴嵩所書“聖府”門額被保留了下來。



嚴嵩功過之論

《明史》中嚴嵩被列為明朝六大奸臣之一,無非言其無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嚴嵩的奸臣形象基本上來說是通過民間戲曲和其他文藝作品傳播形成的。 但是多年來,關於嚴嵩是否大奸臣的爭論從未間斷,主要圍繞著《明史》記載和民間傳說他專國擅政、迫害忠良及鉅貪惡富的指控。一些人們,特別是嚴嵩故鄉分宜的學者認為嚴嵩也具有忠君愛民、知人善用的一面,並且政績卓著。

讀過明史的人應該明白,明朝政治從來都是翻雲覆雨,特別是中晚明的歷史更加不可靠,做為民間奉為正統忠良的東林黨人一直把持輿論,政治操守很差,虛偽清高、空談誤國、結黨營私現象非常嚴重。不只是東林黨人,在腐敗的政治體制之下,黨派互相傾軋、不擇手段拼爭死奪之中,沒有哪個朝臣能完全洗脫“奸臣”“髒官”的嫌疑。所以,“清官”海瑞才選擇了哪一派也不依附,哪一個人也不依靠,獨立特行,把自己當做一柄試圖割掉明朝“腫瘤”的利劍。可怕的是東林黨人對政敵的誣陷和打擊從來是沒有底線的,因此嚴嵩的罪證不足以完全採信。例如“竊權”,明中晚期實行首輔制,不論誰當上首輔都是替皇帝行使權利,不行使皇權治理國家還能是稱職的首輔嗎?例如“勾結宦官”,明代中晚期皇帝動輒幾十年不上朝,和皇帝文呈面見離開宦官基本是不可能的,尤其是首輔,一方面必須和皇帝密切溝通,一方面和皇帝順暢聯繫,就必須和宦官保持密切往來,東林黨人執政也是一樣。倒如“罔利”貪腐,除了海瑞,哪個官員不貪腐?徐階的家底稱得上富可敵國,比嚴嵩有過之而無不及,不能不說是對明史的極大諷刺和對民間傳說的一大置疑。


對嚴嵩向外敵妥協的指責也沒有道理,對於北面韃靼侵犯邊境,軍事經驗豐富的大臣唐順之和翁萬達的建議也是主和。而嚴嵩明確表態不能一味求和,而是考察實情,採取以守為攻,積極擴充軍力,防備邊患。面對楊繼盛、夏言等極力煽動戰爭,嚴嵩保持了清醒,他很清楚明朝軍力不足一戰,非但沒有把握取勝,而且戰爭勢必削弱國力,增加百姓負擔。因此一方面牢築長城和京師城牆,一方面對有能力的將領委以重任加強防範。即使嚴嵩對韃靼主戰,一旦失利,罪名毫無疑問也是嚴嵩承擔。而嚴嵩清楚東南面的倭寇才是真正的大患,因此不遺餘力地支持胡宗憲在沿海抗倭,也才有了戚繼光“戚家軍”徹底掃清倭患,使得日本數百年不敢來犯。

史載嚴嵩曾多次勸諫嘉靖皇帝厲行節約,愛惜民生,與民休息,反對修齋建宮,大興土木,“為朝廷惜妄費”,可惜嘉靖一味謀求長生,根本聽不進去。令人大跌眼鏡的是,一代奸臣嚴嵩居然是因為反對修宮造室觸怒皇帝,而被嘉靖罷官下臺的。

明朝官員盛行廣納付妾以滿足生活私慾,就連清官海瑞也不免俗套。而嚴嵩在個人生活方面是非常樸素低調的,只有一個獨子,卻一生不納妾,跟原配歐陽氏白頭偕頭,相敬如賓。在明朝商品經濟發達、官員大多縱情享樂的社會環境下,嚴嵩的清心寡慾可謂難能可貴。嚴嵩貪汙是不爭的事實,但可笑的是,徐階等人對嚴嵩抄家一抄就是幾年,卻始終湊不夠預定的200萬兩貪汙數額,實在沒辦法,除了金銀器皿、玉器書畫、房宅田產之外,竟然還把舊衣服、零碎緞絹、扇柄把、帳慢被褥等各類雜物充了數也不夠,只好把其他人的財物都算在嚴嵩父子頭上才勉強完成任務。

對嚴嵩“一意媚上”的指責倒是絲毫不委屈嚴嵩,嚴嵩兢兢兢業業服侍嘉靖,經營內閣,經常十數日夜不歸宿,以便嘉靖隨時召喚,然而就是這樣一意媚上的嚴嵩卻曾4次被罷相,最終被抄家身死,不能不說明其間的“大問題”。

今譚也認定嚴嵩是個奸臣,本文並無為嚴嵩平反之意,只是想說明嚴嵩雖奸,但並沒有人們傳說的那麼奸、那麼壞。而人們心中和嚴嵩同時代的忠臣也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忠、那麼好。在皇權專制的黑暗統治下,黑與白誰能分得清?好與壞誰能說得準?忠與奸誰能辨得明?但為了歷史而歷史,人們總要順從習慣必須給一些人戴上非忠即奸的帽子。

對嚴嵩的是非功過,後人一直爭議不休,莫衷一是,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嚴嵩可論。或許這是嚴嵩所書“聖府"門額一直被孔子後人所保留的原因之一吧。



嚴嵩書法之論

嚴嵩不但文才驚人,“於詩文,各極其工”“字字皆詩,句句有味”,而且書法堪稱當世無雙,後世無及。這絕不是吹的,他的書法並非因位而貴,而是初入翰林院便已成名,“由翰林院而及他曹,由京師而及地方,士林中便多有以得其墨寶為榮者”。嚴嵩精研了許多書法字貼,書法造詣精湛,至今在北京還留有他的書法遺蹟題額10多處。如原在西城區東大高殿外牌坊上的榜書“孔綏皇祚”、“太極先林”、“弘佑天民”、“先天民境”,西城區原景山大門上的“北上門”榜書,原在司法部地方法院樓上的“萬邦總憲”榜書,宣武門菜市口的“西鶴年堂” 榜書和門聯“用收赤箭青芝品,制式靈樞玉版篇”,前門外鐵柱宮許真人廟裡的“忠孝”、“淨明”榜書,以及前門外糧食店的“六必居”、崇文門的“至公堂”,原翰林院署大堂上的“翰林院署”等榜書,此外,天津薊縣的“獨樂寺”,山海關的“天下第一關”也是嚴嵩所書。

據記載,清代京城順天府鄉試的貢院大殿匾額“至公堂”便是嚴蒿所書,順天府鄉試為“北闈”,乃天下鄉試第一,是歷代皇帝最為重視的選拔天下俊才之地。當乾隆皇帝得知如此要地竟然懸掛大奸臣的字,極為震怒,認為是有悖天理,大逆不道,便命滿朝善書者題寫換之,乾隆自視書法不凡,也寫數張。然而,最終他發現不管是自己的御筆還是其他書法名家所書,沒有一個能趕上嚴嵩的書法,只好任由嚴嵩的字高掛於貢院大殿之上。


就連杭州西子湖畔岳飛墓旁的“滿江紅”,也是嚴嵩在任國史編修和禮部左侍郎時的作品,還有嚴嵩斥罵秦檜的詩詞,由一個明朝奸臣指責南宋奸臣而且紀念一代忠臣英雄,難道也是歷史的玩笑嗎?

既然嚴嵩的字能高懸於民間門市、街樓牌坊,甚至於道觀寺廟、科舉貢院、天下第一關,還有碑刻於嶽英雄墓前,那麼嚴嵩所書“聖府”門額為孔府後人留下來也就不足為奇了。



“聖府”門額真實由來

事實上,嚴嵩與當時孔府第六十三、六十四、六十五世衍聖公交往頗厚,加上嚴嵩對孔聖人尊崇有加,對孔府頗有關照,衍聖公們也仰慕嚴嵩的才華,特別是他的文才和書法。於是在修葺孔府時就拜請嚴嵩書寫了“聖府”門額,嚴嵩欣賞允諾,並寫了除"聖府"二字之外的其他幾張紀念文字。嚴嵩倒臺後,孔府出於對事實的尊重,並沒有因其被定為奸臣而否認嚴嵩的一切,嚴嵩的字便被一直保留了下來。

聖人不同於凡人之處在於聖明,聖人後人繼承了聖人的聖明。聖人之聖所聖非虛,聖人之後衍聖亦實。


今譚


說起嚴嵩,很無奈,歷史就是如此作弄,嚴嵩碰上了嘉靖這個混蛋,幾十年不理朝政,看誰都不順眼,喊打喊殺的,只有嚴嵩對他的味口,成了權臣,在世人眼中,權臣是個貶義詞,沒一個好東西,肯定的是,嚴嵩也禍害累累,得到了該有的懲罰,淒涼而死,列入明史六大奸臣,背上千古罵名。

嚴嵩,政治上的奸臣,文學上的泰斗。

如果拋開嚴嵩在歷史上的忠奸善惡,只談他在文學上的造詣,那絕對堪稱一代文豪,崛起就非常勵志,從小家貧,但很聰明,名副其實的神童,10歲秀才,19歲舉人,26歲二甲進士,成績驕人,他一生作詩就1300多首,數量媲美李杜,留有《鈐山堂集》、《直廬稿》、《南還稿》等鉅著,作品中無不顯示其厚實的文學功底,有才華,表現出大家規範的風格。

六必居牌匾。

特別是嚴嵩的書法成就,骨法端嚴,道勁有力,足具大家風範,以前傳言北京老字號“六必居”、“鶴年堂”牌匾,就是出自嚴嵩之手,後來考證,嚴嵩寫過西鶴年堂,倒臺後,這四個字流落到民間,取鶴年堂三個字製成店名;而六必居出現於清朝,當年東家利用了嚴嵩在民間的知名度,而作的一種宣傳手段,那問題來了,我們印象中嚴嵩名聲在死後已經臭烘烘了,為什麼還有人爭相用他來提升知名度呢?

鶴年堂牌匾。

原因就一個,真實的嚴嵩並非單純的名聲惡臭的壞人,而是個爭議人物,一直到今天都是個爭議人物。有人通過戲曲知道他是奸臣,有人讀過他的文學作品後頂禮膜拜,在文學界,嚴嵩一直備受學者稱道,《欽定四庫全書》評價其作品“其詩在流輩之中乃獨為迥出”,而明四大家之一的顧璘,在書中描述出了嚴嵩在當時文壇的影響力“弘治以還,嚴嵩翩起挺望,南北承學,翕然成風,宗為領袖”,什麼意思,嚴嵩是當年文壇的領袖,風向標。

聖府。

在普通百姓眼中,嚴嵩是大奸臣,在學者眼中,嚴嵩是追捧對象,這樣一個知名度極高,正反兩極,富有爭議性的人物留下的墨寶,懂的人自然明白珍惜度,況且嚴嵩和秦檜、蔡京一樣,書法基本絕跡,放在孔府門額上的“聖府”二字,可以是孔家後人對嚴嵩文學的肯定,也可以是“名人效應”一種宣傳手段,還有,相傳,順天府貢院至公堂匾額也是嚴嵩所寫,乾隆想換掉,自己寫了好多遍,不理想,作罷。


圖文繪歷史


這是為啥呢?嚴嵩雖然孬,但是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啊,全盤否定。

畢竟人無完人,嚴嵩沒有三七開,也有二八開,百分之八十是壞的。


那麼今天就講講嚴嵩的二八,記住嚴嵩不是三八。

先講講嚴嵩的八,即80%。

那是明朝六大奸臣之一啊,壞的透透的。在朝廷為非作歹20多年,陷害了多少忠良,沈鍊、楊繼盛忠臣都讓他給弄死了。為了自己晉升不惜陷害自己的恩人夏言。


世宗也想活個千兒八百年的,為了討好世宗,一年花個幾百萬的銀兩,大修什麼宮,什麼殿的,勞民傷財。



嚴嵩貪汙很厲害,怎麼個比方呢,就是比和珅還有錢,黃金幾萬兩,白銀兩百多萬兩,以及幾千件金銀珠寶首飾。嚴嵩主要貪汙有文藝範兒,在於字畫方面,《清明上河圖》等很多孤本。


嚴嵩的二,即20%,是他的書法。

嚴嵩的書法,我的乖乖真是絕了。怎麼形容呢,就是男人看了會哭泣,女人看了流眼淚。倒臺後到了明宗成為傳世珍寶了,很有收藏價值。乾隆看了嚴嵩的字,也要捶胸,順天府鄉試的貢院大殿的匾額上的“至公堂”三字是嚴嵩題的,乾隆找了劉墉等幾個大書法家寫了好幾套字,都覺得不如嚴嵩的,索性打消了換字的念頭。



講完了嚴嵩,明白了嚴嵩後面的倒臺和他在書法界的地位。接下來就好講了。

孔府門上的字為啥沒去掉呢

談談感情:一方面嚴嵩和孔府家自六十二代開始就是很好的朋友了,邀請嚴嵩寫的“聖府“在當時這可是響噹噹的護身符。

談談錢:事情發展的也很快,等到明宗時候,嚴嵩的字成為傳世珍寶了,競相收藏。衍聖公自然十分愛惜不捨得換這個馬甲啊。

但是掛著也不好看,怕人非議,怎麼辦呢,編故事:是說嚴嵩為了巴結孔子家族,過來求見,衍聖公知道嚴嵩是個奸臣,閉門不見。嚴嵩也是一根筋,在門口待了兩天兩夜,只好留下“聖府“兩個字走了。衍聖公看了這個字,覺得扔了有些可惜,畢竟一張衛生紙也有它的用處,怎麼處理呢?那就掛在門上吧。

於是乎就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下來,拆或者不拆早已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既然看完了,連個好評,一個贊都沒有,太不夠意思了。


歷史博採



嚴嵩官至內閣首輔,他迫害忠臣,剷除異己,後被《明史》列為六大奸臣之一。

嚴嵩考中進士後當了一個小官,後來得了一場大病而退官回籍,等到劉瑾與其黨羽被滅後才正式復官。他的遷升離不開夏言的功勞,夏言當時任禮部尚書,深得皇帝的寵信,於是他拼命討好夏言。

這之後他官運亨通,遷升很快,做到國子監祭酒,後升南京禮部尚書。當時世宗對禮儀非常重視,所以嚴嵩和皇帝的接觸開始頻繁起來,他做事圓滑,更善於阿諛奉承,世宗對他非常信任。很快他加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入閣。

世宗沉迷道教,追求長生不老之術,有些大臣反對,這其中就包括夏言。嚴嵩為了媚上就跑到世宗那裡揭發告狀,建議世宗罷黜夏言,後來夏言被斬首,嚴嵩出任內閣首輔。當年,夏言也算是他人生路上的恩人了,如今嚴嵩落井下石,是非不分,實為小人。

嚴嵩掌權後,為了討好世宗追求長生不老,不惜勞民傷財,齋宮秘殿並時而興,一年花費二三百萬。另外為了保住他的權位,他對所有彈劾他的官僚都施以殘酷的打擊報復,忠臣沈鍊、楊繼盛相繼被殺。他後來年事已高,竟然讓他的兒子替他處理政務;他還曾經肆無忌憚地說:“朝廷也沒有我富有啊!”這樣的人禍亂朝綱,實為奸臣。

嚴嵩跟乾隆年間的和珅有些相似,只是嚴嵩更甚之。

和珅的字寫得好,嚴嵩的字也寫得好,他還善於寫青詞,百姓嘲諷他為“青詞宰相”。何為青詞,青詞又稱綠章,是道教舉行齋醮時獻給上天的奏章祝文。這也是嚴嵩討好皇帝的一種手段。

山東曲阜孔府門額上的“聖府”二字的確出自嚴嵩之手,那為什麼沒有被孔子後裔摘掉呢?

嚴嵩和當時的孔子後裔是很好的朋友,六十二、六十三、六十四代衍聖公都與嚴嵩有著深厚的交情。

六十二代衍聖公孔聞韶與嚴嵩年齡差不多,平時有書信來往,他死後的墓誌銘就是嚴嵩寫的。六十三代衍聖公孔貞乾的襲爵手續是嚴嵩主持辦理的;六十四代衍聖公孔尚賢還是嚴嵩的孫女婿,以後孔嚴兩家世代交好。所以在嘉靖年間孔府重修門樓時,當時的衍聖公還是請了嚴嵩為匾額題字,於是便有了迄今懸掛於孔府門額上的“聖府”二字。

在嘉靖年間,嚴嵩的字便被視為不可多得的珍品,當時的一些著名的書法家如楊慎、田汝籽、湛若水等對其作品都推崇備至。衍聖公重修門樓要題字,自然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嚴嵩,而嚴嵩倒臺後,衍聖公因愛慕其字捨不得撤換也是有可能的。

關於這塊匾額還有一個故事:說是嚴嵩想攀結孔子後裔,以鞏固自己的地位,而當時的衍聖公知道嚴嵩是個禍亂朝綱的奸臣,於是閉門不見。嚴嵩無奈,就在門外的板凳上坐了兩天兩夜。見衍聖公還是不開門,嚴嵩只好寫下這兩字就走了,衍聖公見這兩字寫得太好了扔了可惜,於是用在了門額上。顯然,這只是一個故事,並不符合歷史真相。

最後嚴嵩的兒子被處死,嚴嵩乞食回鄉,頭上有了奸臣的罪名。雖然是這樣,孔子的後裔並沒有將此匾撤下,這塊匾也有了別樣的歷史。


金牛道


一說起了嚴嵩,很多人腦海中浮現的就是奸臣二字。他這個人的所作所為,世人都為之不恥。在他的身上。人們看到了貪婪、惡行,故而,他一直都是被人們唾棄辱罵的對象,是為官者的反面教材。但不管他在官場上的所作所為是什麼樣子的,在他的身上還是有著一定的優點,就比如說他的書法,他的書法被稱之為是一門藝術,這也是為什麼他能混跡於官場這麼久的原因之一。



但是,當年他奸臣的身份暴露之後,天下人為之不齒,他的書法著作也因此被人們唾棄。但是,當年他在孔府門前上提下的聖府字卻被保留了下來。孔子的後人應該是對這種奸臣很看不上眼才對,那麼為什麼他提的這兩個字卻沒有被廢除,而是被保留了呢?理由有三。



理由1,作品是真的好,廢掉了可惜。雖然說嚴嵩這個為人不怎麼樣,但是他的字好,這卻的確是沒話說,他的字有著獨特的筆鋒。孔府的人看到這兩個字,也是覺得漂亮。如果因此丟掉了,那就真的可惜了,所以就這麼掛在那,不去處理它。



理由2,字又沒有錯,沒有理由毀掉它。孔子的後人對是非曲直還是很分得很清楚,做錯事的是人,又不是這個字。那麼字掛在這裡就不需要去在意別人的非議。就因為他們的這種思想,沒有因為人而遷怒於字,所以才有幸保存下了這樣的傳世佳作。再說了,保存這個字正好體現出了孔府的博大胸懷,是他們優秀精神的一種體現。

理由3,提升孔府的名氣。不管嚴嵩是因為什麼原因而聞名天下,總之他成為了一個名人。既然是名人,那麼就會有名人效應。所以他的字體也帶有著宣傳意義,有這兩個字在孔府,能夠提升孔府的名氣。同時,嚴嵩既然給予了孔府聖府的稱號,說明他對孔家後人還是懷有尊重之情。一個大奸臣,身上還有這麼多負面形象的人物,在內心中卻有著能讓他信服的對象,由此可見,這個對象是多麼的了不起。所以藉著這個原因,孔府的形象就變得更加正面。

所以綜上三個原因,留下這兩個字掛在上面,比去掉這兩個字得到的好處還要多。只要思考得深,想得遠,那該怎麼選擇?不需要多說,自然知道如何做了。


紫禁公子


明世宗時期,尤其是在“大禮儀之爭”後,嘉靖皇帝將孔子的封號由“大成至聖文宣王”改成了“至聖先師”,尊重孔子及孔子門生,在全國各地興建書院。而從明武宗時遷移縣城以衛孔府的明曲阜故城也在明世宗時期建成。作為明世宗嘉靖最為寵信也是最大背鍋俠的嚴嵩,獨攬朝政媚上專權近二十年,自然有他獨特的政治手腕。嚴嵩的手書,在嘉靖年間便已是不可多得的珍品,當世的一些著名的書法家如楊慎、田汝籽、湛若水等對其作品都推崇備至。嚴嵩手書“聖府”,首先體現的是當朝皇帝的意志和褒獎,而作為當朝權傾天下同時也是書法名家的嚴嵩書丹自然更是不逞多讓。歷朝歷代的孔府都保持政治中立,不以朝代更替或人亡政息而改弦更張,這也是“聖府”匾額一直高掛於今的主要原因之一。


心雨說海南


嚴嵩作為明朝權臣,為了個人利益,只是一味的迎合當時的皇帝,排除異己,謀害忠良,他的種種罪過,孔家後人是知道的,嚴嵩為孔家題的匾並沒被孔家人拆除,孔子作為萬世師表,是世人學習的正面教材,嚴嵩作為反面人物,世人(包括孔家後人)可把他當作一面鏡子,時刻告誡自己,時刻反省,這一正一反,不正是道德經裡`師`與`資`嗎?

道德經講`故善人者,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以孔子為師,以嚴嵩為資,這多妙啊。


一中道學


不清楚,不明白;咋回事,請賜教;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孔子清楚自己的學說,有利用價值。所以,才被歷代封建統治者,加封為至聖先師。至於嚴嵩,【老子】中有一句話是專為他所說:“慧智出,有大偽”,其必有才,才能脫穎而出;人品不行,大節有虧,當世有報,遺禍子孫,應為反面教材!


太乙拂塵


嚴嵩雖然為臣不忠,但其書法卻為一流,孔子後人的做法確實令人敬佩,書法跟人品、政見沒有必然的聯繫,要公正的評判一個人、一件事,譬如康生,雖然政見不正,但其書法才華確屬一流,不能否認。但永康之流則不然,明明書法不行卻利用職位亂題字,結果剛一出事,石油大學的題字就被撤了下來,還有那個什麼長青的,也是一個德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