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下令将苏轼法办,其实他是苏轼的铁粉

1

熙宁二年(1069)九月,年轻的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拉开了"熙宁变法"的帷幕。此时,苏轼任职史馆,对变法事宜并不关心。但皇帝下诏,让臣子们议一议学校贡举法,于是他按要求上《议学校贡举状》,说"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至于变风俗,要先等风俗渐变,然后因势利导,才能事半功倍;如果强行为之,则易造成纷乱。宋神宗很欣赏苏轼的说法,当天就召见他,想让他进入主持变法的条例司工作。王安石与苏轼在对朝政的看法上存在着巨大分歧,哪能让苏轼进入变法领导班子,于是竭力阻拦。宋神宗实在喜欢苏轼,就再次提议苏轼修起居注。但王安石毫不让步,说苏轼不是"可奖之人",必须像调教烈马那样,"减刍秣,加笞扑,使其服贴乃可用"。神宗在变法事宜上要倚重王安石,只好在苏轼的使用问题上让他三分。

宋神宗下令将苏轼法办,其实他是苏轼的铁粉

青年宋神宗形象

而苏轼认为,既然已经得罪了变法派,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得罪到底算了,于是上了一系列反对新法的奏疏。王安石非常愤怒,唆使御史谢景温上书,说苏轼三年前送父亲灵柩回眉山时,曾沿途贩卖官盐和瓷器。韩琦、范镇、欧阳修等一干重臣纷纷站出来主持公道,说苏轼父亲苏洵过世,英宗皇帝赠银一百两,韩琦和欧阳修各赠二百两,加上其他大臣的赠银,少说也得千八百两,苏轼一概不受,怎么会沿途贩卖官盐,违规赚那几个小钱呢?

宋神宗下令将苏轼法办,其实他是苏轼的铁粉

欧阳修形象

御史风闻言事,可以不负责任;苏轼横遭诬陷,也没有任何说法,气恼之中想离开这个是非窝。他上书神宗,祈请外调,神宗批道:"与知州差遣。"宋代皇帝的指示、批示原则上须经由"二府"以诏书的方式颁布执行,二府还可以对皇帝的指令"封驳",也就是说明理由后,予以拒绝。二府中的中书门下实际由王安石把持,神宗的批示到达以后,中书门下直接予以"封驳",提议苏轼任颖州通判。通判比知州低一级,知州可比现在的市长,通判则相当于副市长。

宋神宗下令将苏轼法办,其实他是苏轼的铁粉

宋神宗形象

今天,人们从影视剧中看到的皇帝都是说一不二的人物,可以为所欲为。实际上,皇权也是要受到约束的,尤其在宋代,皇帝不仅不能一手遮天,就是平时的朝政,也不是自己说了就算。有一次,陕西用兵失利,宋神宗大怒,批示将一名管理漕运的官员处斩。次日,神宗问宰相蔡确是否已经行刑,蔡确答:"正想禀明皇上,皇上要杀他,臣以为不妥。"神宗问:"有何不妥?"蔡确道:"咱大宋开国以来,就没杀过士人,臣等不想让陛下您破例啊!"神宗沉吟半晌,说:"那就刺面发配吧。"这时,副宰相章惇插话道:"这样的话,不如杀了他算了。"神宗问为什么?章惇道:"士可杀,不可辱!"神宗声色俱厉道:"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章惇毫不客气地回敬一句:"如此快意事,不做得也好!"作为皇帝,宋神宗连发句牢骚的快意都得不到。

宋神宗下令将苏轼法办,其实他是苏轼的铁粉

章惇形象

苏轼望重士林,名满天下,现为监官告院兼尚书祠部,职位仅次于侍郎,论资格已足够出任知州。拟任苏轼颖州通判的报告递到神宗那里,神宗知道王安石故意打压苏轼,只能再次批道:"通判杭州。"杭州是东南第一大都会,杭州通判算个美差,神宗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照顾了苏轼。

2

元丰二年(1079),苏轼转为湖州知州,例行公事作《湖州谢上表》,略叙自己过去无政绩可言,但皇恩浩荡,仍赏老臣一口饭吃。但苏轼就是苏轼,不走寻常路,最后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很多人都知道,"生事"是司马光攻击变法的习惯用语,"新进"则是苏轼对王安石引荐的新人的贬称。

宋神宗下令将苏轼法办,其实他是苏轼的铁粉

苏轼形象

古代文人写作讲究"微言大义",喜欢在遣词造句上玩花样,读者们也习惯于从字里行间寻找特别的意义。御史何正臣就从《湖州谢上表》里的"新进"、"生事"二词,看出了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御史舒亶经过四个月的潜心钻研,也从苏轼的诗集《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里看出了"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二人接续上奏,弹劾苏轼。御史中丞李定迅速跟进,历数苏轼罪行,不杀不足以谢天下。

宋神宗下令将苏轼法办,其实他是苏轼的铁粉

御史形象

根据宋朝台谏制度,皇帝有接纳谏言的义务,而新政是国家大政,也不容肆意反对和议论,神宗遂下令御史台彻查此案。八月十八日,苏轼被送进御史台监狱,二十日被正式提讯。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监狱受审。御史台官署内遍植柏树,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3

宋代不兴"文字狱",这是大家的共识,整人可以在别处下狠手,就是不能抓别人文字的小辫子。苏轼被捕入狱,朝野震惊,文人士大夫无不为之扼腕叹息,整个社会舆论都站在了苏轼一边,许多元老重臣纷纷向神宗求情,就连变法派领袖章惇也站出来为他说情:"仁宗得苏轼,以为一代之宝。如今陛下将他投之大狱,恐怕后人会说陛下不爱惜人才,而受听阿谀之词。"王安石当时退居江宁,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宋神宗下令将苏轼法办,其实他是苏轼的铁粉

元老重臣纷纷向神宗求情

曹太皇太后,也就是神宗的奶奶病了,神宗前去看望。太皇太后见孙子脸色不好,就问他为什么不高兴?神宗说:"哎,变法的事件件都不如意,还有个叫苏轼的作诗嘲笑。"太皇太后道:"说的是一个叫轼一个叫辙的苏家兄弟吗?我还记得仁宗皇帝当年策试完毕,回到宫来,喜滋滋地跟我说:朕今日得太平宰相二人,虽然我老了,来不及用了,朕将把他们留给后人。现在兄弟俩什么情况?"神宗说苏轼正押在乌台呢,太皇太后说:"因为作诗下狱,也许是受了小人中伤吧。你可别冤枉了好人!"不久,太皇太后病情加重,神宗要大赦天下为奶奶乞寿,太皇太后说:"不用大赦天下,只放苏轼就够了。"十月十五日,神宗降诏:"死罪囚流以下,一律开释。"

宋神宗下令将苏轼法办,其实他是苏轼的铁粉

曹太后形象

李定、舒亶功败垂成,赶紧另想办法,把苏轼搞成死罪,不入赦免之列。舒亶唆使右相王珪去向神宗奏报:"苏轼作咏桧诗,内有'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陛下飞龙在天,苏轼不引为知己,却把地下蛰龙作为自己的知音,说明他有不臣之心啊!"神宗道:"诗人咏桧,与朕何干?"章惇接口道:"并非只有人君可以称龙,人臣也可以称龙啊!"神宗也说:"是啊,自古以来称龙的多了去了,像荀氏八龙、孔明卧龙,难道都是人君吗?"

宋神宗下令将苏轼法办,其实他是苏轼的铁粉

"舒亶的口水也可以吃吗?"

王珪语塞,退下殿来,章惇骂他:"你想灭人家族吗?"王珪吃吃道:"这是舒亶说的。"章惇气得大叫:"舒亶的口水也可以吃吗?"

4

苏迈每天到狱中给苏轼送饭,父子俩暗中约定,平时只送蔬菜和肉,倘若听到坏消息就送鱼。有几天,苏迈离开京城去借钱,就委托朋友为父亲送饭,但是忘了告诉他暗号,结果那个朋友给苏轼送去了熏鱼。苏轼以为事情已经恶化,大概凶多吉少,就写了两首诀别诗。管理苏轼的狱卒叫梁成,为人正义,极富仁心,苏轼把信交给他,说:"看来我一定要死了,拜托你把这两首诗送给我的弟弟苏辙。"

宋神宗下令将苏轼法办,其实他是苏轼的铁粉

苏轼在乌台狱中

梁成千方百计将这两首绝命诗送到了苏辙手里,苏辙马上呈交皇帝。宋神宗一边读诗,一边流泪,太感人了!但神宗是一个理性的人,感动过后,马上回到现实中来。他相信,人做了错事,心里总有罪恶感,总有焦虑不安的形迹表露在外,晚上睡觉也睡不踏实,于是他派了一个宦官,去乌台监狱观察苏轼的形迹。

宋神宗下令将苏轼法办,其实他是苏轼的铁粉

宋代监狱

一天晚上,苏轼正准备睡觉,囚室中忽然进来一个人,什么话也没说,往地上扔了个小箱子做枕头,倒地便睡。苏轼以为是新来的囚犯,未予理会。大概四更天,苏轼忽然觉得有人推他的头,睁眼一看,原来是那新来的人。苏轼正想问他要干什么?只听他悄悄说:"恭喜恭喜!"苏轼疑惑不解,那人道:"别发愁,安心睡。"原来,这人就是宋神宗派来的宦官。

宋神宗下令将苏轼法办,其实他是苏轼的铁粉

宋代监狱里的男牢

回到宫里,宦官告诉神宗:"苏轼一夜鼾声如雷,吵得我都片刻都未曾睡着。"宋神宗看了看左右大臣,笑道:"我早就知道苏轼胸中无事者。"

宋神宗下令将苏轼法办,其实他是苏轼的铁粉

我早就知道苏轼胸中无事者

在朝野上下一片求情声中,神宗顺坡下驴,将苏轼从轻发落,贬官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黄州距离中原并不甚远,神宗暗藏了很快起复苏轼的意思。

5

苏轼离开了京师,神宗却时刻也没有忘记他。有一天,他问身边的大臣:"苏轼可与哪位古人相比?"大臣说:"可比李白。"神宗沉吟半晌道:"李白有苏轼之才,却无苏轼之学问。"苏轼任知徐州时的"失察妖贼"旧案,历经数年审理,终于结案了,定苏轼无罪,苏轼上《谢徐州失察妖贼放罪表》。这种例行公事的文书,皇帝大可不必看,但因为是苏轼所写,神宗特意取来一读,当读到"况兹沟渎之中,重遇雷霆之谴。无官可削,抚已知危"时,不禁笑道:"畏吃棒耶?"虽是戏言,却也见得皇帝对苏轼的文字真是喜爱。

宋神宗下令将苏轼法办,其实他是苏轼的铁粉

宋神宗画像

这年九月,宋神宗决意改革中央行政体制,以唐朝的三省制替代现行的二府制。他事先准备好了一幅"图子",御史中丞位上贴着"司马光",中书舍人位上帖着"苏轼"。召开御前会议时,他将"图子"交给左右相蔡确和王珪,用手指着御史中丞位,以坚定的口气说:"这个位置,非司马光不可。"蔡确、王珪相顾失色,一时想不出怎么回答,只得应道:"领德音!"

退下殿来,二人商量办法,以阻止神宗的任命。当时西夏内乱,大宋有机可乘,二人遂授意庆州知州俞充上《平西夏策》,唆使神宗征讨西夏。战端一开,司马光、苏轼的委任就被耽搁下来了。

宋神宗下令将苏轼法办,其实他是苏轼的铁粉

御前会议

元丰六年(1083),宋神宗想让苏轼出知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批示送到门下省,王珪回复说不可,第二天又拟议苏轼知江州太平观,这是一个专门为安置老病无能的大臣及高级冗官闲员而设立的官职,光拿俸禄不管事,神宗当然不同意。王珪虽然没有多大本事,却深谙为官之道,于自己不利的事,先是推,推不掉就拖,让皇帝干着急没办法。

宋神宗下令将苏轼法办,其实他是苏轼的铁粉

先是推,推不掉就拖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元丰七年(1084)春,苏轼被贬黄州已经四年了,神宗径以皇帝手札,量移苏轼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市)团练副使。"皇帝手札"又叫"手诏",是皇帝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为绕开宰辅们下发的特殊文件;"量移"则是平级调动,不算对贬谪之臣的起复,神宗顾虑给苏轼复官再生事端,不如留待到了河南,看情形再说。

6

苏轼虽然心里有所期盼,但幸福来得还是有些突然,他匆忙拜发谢表,安排家人收拾行李,乘船东行,七月二十八日到达了江宁。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当船停泊在金陵江岸时,苏轼一岁的小儿子苏遁中暑不治,夭亡在王朝云怀里。悲痛不已的苏轼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常州是鱼米之乡,在此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远离政治纷扰,苏轼有意在此终老。

宋神宗下令将苏轼法办,其实他是苏轼的铁粉

苏轼形象

在金陵暂留期间,苏轼去钟山拜会了王安石。一个是经历了四年磨难的旧党中坚,另一个是业已退居江宁八年的新党首领,劫波度尽,恩怨尽泯,二人终于消除了彼此间的敌意。王安石甚至劝苏轼卜宅钟山,与他结邻而居。

宋神宗下令将苏轼法办,其实他是苏轼的铁粉

苏轼与王安石

朝廷的批复未到,宋神宗去世的消息先到了。元丰八年三月五日,宋神宗驾崩,时年37岁,在位18年。十岁的宋哲宗赵煦即位,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四月,苏轼在常州宜兴荆溪阳羡买田,为安度晚年做准备。不想诏书下来了,不过不是同意他终老常州,而是起复他为朝奉郎。到了六月,又有诏书下达,令苏轼出知登州。苏轼到登州上任只有五天,忽然又接到新的任命:"以朝奉郎知登州苏轼为礼部郎中。"招他到京师去了。

此后,苏轼官位芝麻开花节节高,九月升起六品起居舍人,次年三月升四品中书舍人,九月升三品翰林学士、知制诰。

宋神宗下令将苏轼法办,其实他是苏轼的铁粉

苏轼形象

有一天,高太皇太后特意宴请苏轼。席间,太后问苏轼:"一年前你官居何职?"苏轼答:"团练副使。""现在官居何职?""翰林学士。"

太后接着问:"你升迁为何如此之快呢?"苏轼答:"全仗太后恩典。""不是老身。""那是皇上厚爱。""也不是。""那就是老臣的推荐。""也不是他们。"

宋神宗下令将苏轼法办,其实他是苏轼的铁粉

高太后形象

苏轼呆立了半晌,然后说道:"臣虽不肖,但绝不敢动用关系谋求官职。"太后这才说道:"这是先帝的遗诏啊。先帝在世之时,每当用膳举箸不下,臣仆们便知道是看你写的文字。他常说起你的天才,想重用你,但不幸未及如愿便速尔崩逝。"

听闻此言,苏轼拜倒在地,大哭不止。

宋神宗下令将苏轼法办,其实他是苏轼的铁粉

宋神宗永裕陵遗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