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泊就是現在的東平湖嗎?它最大時有多大?

科普大世界


《水滸傳》中的梁山泊,號稱方圓八百里,也就是說,以梁山為中心,東西南北都是八百里,這得多大的面積啊?明顯是誇張的說法,畢竟整個山東省,東西才1440里長,南北才870多里長了。

而現在的東平湖,總面積也就627平方公里,常年水面面積也才124.3平方公里,如果按照古代的方圓算,撐死也就方圓十幾裡地,跟《水滸傳》裡的梁山泊比,大小差得也太遠了。

就算曆史上記載的的梁山泊,也有方圓幾百裡,比現在的東平湖也大的多。

所以,現在的東平湖,嚴格來說不能算梁山泊,只能算是古代的梁山泊遺留下來沒有乾枯的一汪小水窪而已!

那麼歷史上的梁山泊,到底有多大?

要說梁山泊,必須先說說梁山的來歷。梁山在漢朝以前不叫梁山,而是叫良山,後來,漢景帝的弟弟梁孝王曾經在這裡狩獵,因此改稱為梁山。

梁山泊原來也不叫梁山泊,而是叫梁山濼,這個濼,指的是濼水,是古代流經濟南的濟水的分支,而古代黃河曾經借過古濟水的河道,因此,古濟水有時候也代指黃河下游。

從這個梁山濼我們也可以看出來,梁山泊的水源來自哪裡,就是古濟水。除了濟水,梁山泊還有一個大汶河作為水源,大汶河來源於泰山山脈,流經東平和梁山,然後匯入黃河,因此,古代梁山泊和現代的東平湖,都有大汶河注入。

古代梁山泊,如果只有濟水和大汶河這兩個水源,是不可能方圓幾百裡的。它還有另外一個水源,就是古代的大野澤,大野澤是古代特別有名的水澤,據說曾經佔有小半個山東和河南,後來它萎縮了,主要核心位於山東菏澤的鉅野縣,蚩尤墓就在這裡,著名錶演藝術家李雪健也是鉅野人。

因而,梁山泊,北有古濟水,東有大汶河,南有大野澤三個水源。可是,即便如此,梁山泊也不太可能弄到方圓幾百裡那麼大啊。

實際上,平常的梁山泊,並不是很大,也就是一個普通的湖泊,比如在唐朝以前,它一點也不顯眼。後來它之所以突然變得特別大,都是因為黃河。

五代十國時期,石敬瑭建立後晉,在石敬瑭統治的時期,開運初年,黃河決口,把汴梁濮陽菏澤聊城全都給淹了,梁山泊因為這次黃河大決口,突然變大。這場大水,連綿幾百裡,所以,梁山泊方圓幾百裡,就是這麼來的。

以此也可以知道,當時的梁山泊是橫跨河南山東兩個大省的。

到了宋朝的宋真宗鹹平五年,朝廷才開始重視梁山泊,開鑿大水渠將梁山泊的水往外引。濮陽菏澤都是平原。是糧食主產地,朝廷不可能讓這場大水一直佔著地方。況且,再往東就是大運河。

當然,這次治理梁山泊的效果不怎麼樣,濮陽菏澤地勢都比較低,你要往外引水,怎麼可能那麼容易?而且黃河還不停地決口。所以,宋神宗年間,朝廷再次下旨治理梁山泊,結果,也沒治理好,後來,宋徽宗年間,宋江就佔據了梁山,搞了梁山起義。

《水滸傳》第十回、第十一回這樣描述梁山水泊:“山東濟州管下一個水鄉,地名梁山泊,縱橫河港一千條,四下方圓八百里鵝卵石迭迭如山,苦竹槍森森如雨,深港水汊,蘆葦蕩蕩”。

由此可知,現在的東平湖,不是古代的梁山泊,只是古代梁山泊的一小部分遺留而已。

那麼,後來梁山泊的水為什麼退了呢?還是因為黃河。

古代的時候,黃河曾經佔用過古代濟水的水道,多次大決口,形成了梁山泊。到了金朝統治北方的時候,黃河突然又回到了它的故道上去了。既然水源的水變小了,那麼,天長日久,梁山泊的水位自然也就下降了,後來隨著氣候的變化,越來越萎縮,露出了陸地。因此,當時金國還號召老百姓在這裡屯田種糧。


西堤君


梁山現在還存在,海拔197.9米,很難看出108位好漢聚義時,梁山能有多雄偉、多險峻。

東平湖的確是梁山水泊的遺存,現在還有六百多平方公里。那梁山水泊最大的時候能有多大呢?

《水滸傳》中關於梁山泊的是這樣描述的——寨名水滸,泊號梁山,縱橫河港一千條,四下方圓八百里。


這個八百里是多大?方也好,圓也好,這八百里是周長。也就是邊長大約二百多里的一個方形範圍,或者直徑小三百里的圓形區域,面積接近一萬平方公里,是現在東平湖的15倍,是當今洞庭湖的四倍。

實際上據地質學家考察,梁山地區在上萬年前,曾經有一個面積達兩萬平方公里的大湖,那才是梁山水泊最大的時候,比《水滸傳》時期還要大一倍。

梁山水泊形成原因

形成原因很簡單,就是黃河決堤。黃河年平均徑流量為580億立方米,一萬平方公里的梁山水泊如果平均水深三米,則儲水量為三百億立方米,約為黃河水年徑流量的一半。史書記載:北宋時期,黃河及其支流共出現泛溢154次,平均每二到四年就有一次大的決口。僅黃河干流大範圍氾濫和改道就有近80次,災害範圍波及現在的黃河下游、淮河流域、河北等很多地區。尤其是北宋末年,宋金交兵,黃河根本無力治理,完全任其自流。梁山周圍地勢低窪,靠近黃河主水道,梁山水泊不斷有黃河水流入,因此,保持了一個浩淼的水面。

梁山水泊的急劇縮小也很容易理解,隨著黃河泥水淤積,黃河的河堤修整、治理,沒有水源注入,自然就縮小了。

簡單說一下宋代黃河為什麼總決堤。

自大禹王開始,我國就有治水傳統。在東漢初年曾對黃河做過一次非常成功的治理,之後八百年基本平安無事。直至五代及宋、元時期,黃河決堤氾濫又成為常態,一個重要原因是西北地區林木砍伐,生態惡化,導致水土流失特別嚴重。黃河水達到一碗水半碗沙的程度,致使黃河河床迅速抬升,成為地上懸河。直到清代採用收窄河道、束水衝沙法,河道抬升的問題才有所緩解。


東水西原


很多朋友都看過關於《水滸傳》的影視作品和小說,裡面的梁山好漢動不動就說800裡水泊梁山,好像那個時候的梁山泊非常大,是個面積廣大的巨大湖泊,梁山好漢們在湖岸邊安營紮寨佔山為王憑險而守,官兵們拿它們也沒辦法。


《水滸傳》描寫的是宋朝時候的事情,但是在宋朝之後,梁山泊的名字就很少再出現了,難道是它消失了嗎?不是的,現在的東平湖就是宋代梁山泊遺留下來的部分。宋朝之後,梁山泊大部分水域漸漸被黃河泥沙淤平,明朝時候絕大部分水域都已經變為平地了,如今只剩下了東平湖和梁山泊溼地。

東平湖位於今山東省東平縣,此地距離梁山也很近,如今仍然是一個面積達627平方公里的大湖,也是山東省境內的第二大湖泊(第一大湖泊是微山湖),據記載東平湖古時稱蓼兒窪、大野澤、鉅野澤、梁山泊、安山湖,到清朝咸豐年間才定名稱為東平湖,如今常年有水面積124.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蓄水總量3億立方米。


梁山泊溼地則位於山東省梁山縣境內,目前只剩下6.8平方公里左右,已經建成一個溼地公園。





但是在宋朝的時候,梁山泊的面積可要比現在東平湖大多了,據歷史資料記載,從五代到北宋末年,黃河曾經有三次大的決口事件,主要在滑縣、鄆城縣、澶(屬於濮陽市)、濮(屬於濮陽市)等地多次決口,使得東平湖一帶的水域與南邊的鉅野澤連成了一片,大水直抵梁山腳下,形成了一望無際的巨大湖泊,當時大都稱之為梁山泊,湖岸方圓得有800裡,號稱“八百里水泊梁山”。《水滸傳》中稱“港汊縱橫數千條、四方周圍八百里”。



那麼梁山泊的面積最大時有多大呢?我們常說八百里洞庭,那個時候的梁山泊和洞庭湖的面積是差不多的,如今洞庭湖的面積還有2600平方公里,清朝乾隆年間是洞庭湖的面積還在6000平方公里以上,要比現在大多了,更早的時候,洞庭湖被叫做雲夢澤,面積最大時在4萬平方公里以上,西周時期面積還有2萬平方公里左右,之後就越來越小了。


根據歷史記載,從北宋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到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的100多年前,梁山泊成為黃河河道。黃河水從澶州曹村向東匯入梁山泊,之後又自梁山泊分為兩派:一從南清河入於淮,一從北清河入於海,黃河水決口漫灌之下,造成的水域面積當然是相當巨大了,有專家估計當時的梁山泊和鉅野澤在面積最大的時候是合二為一的,水域包含了如今聊城、菏澤兩個地級市轄區的相當大一部分,另外還有濮陽和濟寧的小部分,最大時面積在1萬平方公里左右,是如今青海湖的2倍多,面積較小時梁山泊和鉅野澤分開,梁山泊的面積也在2000平方公里左右,比現在大了3倍,水面則比現在大了10倍多。



不過這並非歷史上此地水域面積最大的時候,地質和水利學家考證認為上萬年前梁山泊、鉅野澤和南面的微山湖一帶的水域都是連在一起的,就是說在如今的山東西部一帶有一個巨大的湖泊,從今濟寧南端向北直達聊城北面,向西到菏澤西部,其面積在2萬平方公里以上,堪比雲夢澤了,只是後來由於黃河帶來的泥沙不斷淤積,這片水域絕大部分都被田為平地,成了廣闊坦蕩的華北平原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