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本科、麻省理工博士吳佳俊的開掛人生!準備任教斯坦福大學

看一下吳佳俊的本科採訪

清華本科、麻省理工博士吳佳俊的開掛人生!準備任教斯坦福大學

圖為吳家俊近照。

吳佳俊,交叉信息研究院2010級本科生。2013年本科生特等獎學金得主。多篇論文發表於世界頂級會議與期刊,如IEEE國際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會議(IEEE CVPR)、《美國醫學信息學會刊》(JAMIA)等。連續三年學分績全年級第一。“思源”計劃第十期學員。“星火”計劃第六期學員。清華大學學生對外交流協會信息部部長,曾領導組織“地球村”國際文化交流活動。

北京時間上午八點半不到,吳佳俊的即時通信頭像提前亮了。相隔13個小時的時差,現在正在美國訪問的他,接受了視頻採訪。電腦前的吳佳俊,細框眼鏡,運動服,白色耳機掛在身上,自信卻很低調,說話誠懇幽默,對答不上來的問題以“不好意思”作答。採訪結束,反覆道謝後,他就離線開會去了。

學習:“比要求的多做一點”

2010年9月,吳佳俊通過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保送至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又在校內二次招生考核中脫穎而出,被選入了“姚班”——即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姚班”高手如雲,在學習方面,吳佳俊總是精益求精。

“我相信良好的課業成績是科研工作的基礎,更是學習態度的體現,完成課程要求所需要的踏實、認真的品質也是科研工作的根本。”吳佳俊在清華大學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答辯會中這樣說。而他近乎完美的成績也證明他的確是這麼做的:大學三年保持全年級學分績第一,分別為94.0、96.6和98.0分;經濟學雙學位平均成績為95分;大三下學期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交換期間,所有科目的等級均為A。

“佳俊對自己的要求非常高,學習很努力,”吳佳俊的輔導員顧釗銓說道,“很多時候我去他們寢室,晚上十二點過了他還沒有回來,或者還在寢室裡看書。”

對此,吳佳俊則表示:“我只是比老師要求的多做一點,可選的作業和項目,都儘量去完成;提供的參考書目,儘量都去讀,如果有可能的話,就再多讀幾本。”他表示自己選修經雙的理由也是一樣:“一來是覺得多學一點沒壞處,二來是因為對交叉學科比較感興趣。”在MIT交換的3個月中,吳佳俊就與MIT斯隆管理學院的教授合作,開展計算機科學與經濟學結合的研究,討論激勵機制在腎臟交換網絡中的應用。正是這“多學一點”,使得吳佳俊能將其他方面所學靈活應用於科研過程中。

科研:“困難當然有,但獲得的進步也一直有”

“吳佳俊是一個很有計劃性的人,大學每一年都各有側重。”顧釗銓如此評價吳佳俊對自己的發展規劃。

的確如此,吳佳俊在大一專注於學習與社工,而大二就正式叩開科研的大門。

紮實打下了一年基礎後,大學的第一個暑假,吳佳俊即到網易有道公司實習,參與了中文分詞的研究。隨後,他又來到了世界知名的研究機構——微軟亞洲研究院(MSRA),開始了為期18個月的科研探索。“MSRA就在中關村,我的同班同學前後就有10個到那兒實習,此外還有計算機系和電子系等其他院系的同學。”吳佳俊謙虛地補充道。

在MSRA,吳佳俊的科研之路開始了。最初,他的研究方向是自然語言處理,通過與有豐富經驗的學者合作,他參與研究的“病歷共指消解系統”在由MIT舉辦的集成生物學及內部信息挑戰賽(I2b2 Challenge)上取得第一,參與撰寫的2篇論文也先後發表,其中一篇發表在醫學信息學領域排名第一的期刊《美國醫學信息學會刊》(JAMIA)上。

也正是在MSRA,吳佳俊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CSD)的教授結識,決定將研究方向定為計算機視覺。在導師的指點和他自身刻苦的鑽研下,吳佳俊陸續在該領域頂級會議IEEE國際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會議(IEEE CVPR)上發表了1篇第一作者論文、2篇第二作者論文,同時,他還另有1篇文章投至領域內排名第一的期刊《IEEE模式分析與機器智能會刊》(IEEE PAMI)。

“你怎麼會覺得我發文章順利呀?”當談及大家覺得他發論文總是特別容易時,吳佳俊樂了,“我也有很多文章被拒的時候,退回來反覆做改動才發出去,只是大家不知道罷了。”

他補充道:“發一篇文章主要是前面的整個想法,通過不斷實驗,實現較好的效果,這種時間會長,而且有不確定因素,快則3個月,慢則5、6個月,1年都有可能。”

“過去幾年,熬夜測算法,窩在實驗室湊合一宿,對他而言,幾乎是家常便飯,”吳佳俊的室友杜超也驗證了這番話,“甚至在特獎答辯後,他都馬不停蹄地連續奮戰兩晚,為論文做最後修改。”

而被問到印象最深刻的困難時,他皺著眉,拳頭抵著鼻樑想了一會兒,隨即表情舒展開,說道:“我不覺得有,困難的時候當然有,但是獲得的進步也一直都有,所以要說最,說不上來。”每天有幾個項目齊頭並進,的確沒什麼時間留給沮喪。

社工:“每天睡六小時才夠嘛”

學習、科研之餘,吳佳俊還積極參加校內和校外實踐活動。在校內,由他負責的15人團隊組織籌辦的第五屆清華大學“地球村”活動,覆蓋來自二十多個國家的兩千餘學生;在校外,武威支教讓他切身感受到中國之大,仍有許多值得為之奮鬥的目標,成都高新企業考察讓他見識了國內的廣闊天地和蒸蒸日上的事業,結識了熱情的夥伴;在國外,他參加日本的亞洲學生環境論壇、瑞士的亞洲文化交流項目等,幫助他理性地探索未來。

2011年,吳佳俊入選了“思源”計劃第十期,並連續參與了“思源”十一、十二期的招募工作。如果說“星火”使他堅定了投身科研的決心,那麼“思源”便讓他對社會和自身的未來有了深刻的認識。吳佳俊說:“‘思源’的夥伴常會一起聊天,人生理想也聊,家長裡短也聊。”

室友杜超說:“整個大學期間,他都有各種各樣的事情要忙,他從始至終都要做到極致。大一時加了不少社團,一天經常要花上幾個小時處理社團工作,有時候我們都睡了,他才回到宿舍;我們第二天起來時,他已經離開了。我們總疑惑,他怎麼不會累。”

採訪中,吳佳俊聽到熟悉的寢室兄弟的名字,露出放鬆的笑容,隨即解釋:“每天睡六小時才夠嘛!大一的時候是睡得少了點,但也是一兩點睡,七八點起,平時基本不熬夜,就deadline(截止日期)前會熬得多一點。”

2013年,自MIT交換之後,吳佳俊還先後前往加州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參與海外研修。如今,吳佳俊已向美國著名學府的計算機科學博士項目遞交了申請,22歲的他說:“有機會的話,想進國際上最好的學術圈子。”

被問及“做中國計算機科學事業的眼睛,為每個人提供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的理想,吳佳俊表達了理性的認識:“這是我的理想,但是路還很長,還要讀很多年書呢”。

所謂,理想雖遠,只要步子不停歇,終有向它走近的那一天。

麻省理工

進入MIT後,吳佳俊開啟了科研的“開掛模式”,17年2篇CVPR、2篇ICCV、4篇NeurIPS,18年2篇CVPR、3篇ECCV、2篇IROS、5篇NeurIPS,19年到目前為止1篇TPAMI、1篇ICML、3篇ICRA、8篇ICLR……各大AI頂會如同他的“後花園”,發論文看似很簡單。

未來

“清華學神”、MIT博士生吳佳俊在Twitter上宣佈,他將於2020年加入斯坦福大學擔任計算機科學助理教授。

吳佳俊在Twitter上說:“很高興告訴大家,我將於2020年加入斯坦福大學擔任計算機科學助理教授!感謝一路上幫助我的每一個人。期待接下來與斯坦福AI實驗室、斯坦福視覺學習實驗室以及斯坦福以人為本AI研究院激動人心的研究合作!”

文章參考:

https://www.tsinghua.edu.cn/publish/thunews/10303/2014/20140312110211248539347/20140312110211248539347_.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