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博會這一年 上海自貿區發生了哪些變化?

浙江在線11月6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石瀟俊)2018年11月5日,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上海被賦予了一項任務:上海自貿區擴容,增設臨港新片區。

上海是我國對外開放的窗口,起著示範和帶頭作用。一年時間過去,上海自貿區發生了哪些變化?

格局擴容:臨港片區破冰前行

臨港新片區位於上海大治河以南、金匯港以東以及小洋山島、浦東國際機場南側。從地圖上看,整個上海東南一隅,面積119.5平方公里規則的四方形,就是剛剛誕生一年的臨港新片區。

2013年9月上海自貿區掛牌時,面積僅為28.78平方公里,2014年擴展到120.72平方公里。相比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先行啟動區域面積就有近120平方公里,起步面積增加了90餘平方公里。

2013年3月,上海開始謀劃在外高橋保稅區的基礎上,先行試點自由貿易園區,作為推動完善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的重要嘗試。在此背景下,同年8月,上海自貿區獲批成立。

如果說上海自貿區的成立是以政府職能、金融制度、貿易服務的改革,推動上海轉口、離岸業務的發展,臨港新片區扮演的角色則是從制度創新中尋找經濟發展動力。

在2019年8月印發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中,天目新聞記者注意到,新片區參照經濟特區管理,支持新片區以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從業自由等為重點,推進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

在金融方面,新片區研究開展自由貿易賬戶本外幣一體化功能試點,探索新片區內資本自由流入流出和自由兌換;在人才管理方面,放寬現代服務業高端人才從業限制,在人員出入境、外籍人才永久居留等方面實施更加開放便利的政策措施。

正如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寅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增設新片區不是面積擴容和政策平移,而是要加快形成更加開放的市場規則體系,促進高能級市場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

記者瞭解到,目前上海已經把總體方案各項任務舉措細化為78項安排,並設立新片區專項發展資金,5年出資總規模不少於1000億元,重點支持新片區內的高端人才、基礎設施建設等各方面。

进博会这一年 上海自贸区发生了哪些变化?

上海自貿區 圖源:視覺中國

服務業擴大:落成首家外商投資綜合醫院

2019年9月,上海自貿區首家外商投資綜合醫院——上海阿特蒙醫院正式落成,這是銀山資本和德國阿特蒙醫療集團在上海自貿區成立的首家外商獨資醫院。

在國家發改委發佈的2019年版外商投資負面清單中,衛生和社會工作一欄依舊是“醫療機構限於合資、合作”。換言之,外資獨資醫院依然不被允許。

事實上,上海、昆明、深圳等多個城市已有探索的先例,但數量僅為個位數。此次上海阿特蒙醫院落成投入運營,也是上海自貿區服務業對外擴大開放的重要體現。

自2013年上海自貿區發佈全國首份負面清單以來,經四次修訂,負面清單已經從最初的190條減少到2018版的45條。有一組直觀的數據,截至目前,上海自貿區內90%以上的投資項目都是負面清單以外的,以備案方式設立。

2019年8月,在負面清單基礎上,上海推出新一輪服務業擴大開放的40條相關舉措,而部分開放措施將在上海自貿區先行先試。

貿易更開放:鼓勵離岸貿易

2018年11月,沃爾沃建築設備投資(中國)有限公司完成了貨物不報關入境的離岸貿易資金結算,標誌著困擾上海自貿區多年的跨境結算難題終於得以破解。

此次交易訂購的設備直接從韓國發往尼日利亞,用於宗格魯水電站項目建設,金融服務由境內銀行提供,但結算兩頭都在境外。

由於貨物不經過國內口岸,海關無法提供相關進出境單據,無法以傳統方式證明貨權,企業就無法通過境內銀行收付貨款。

在推動貿易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上海金橋開發區管委會開始著手破解離岸貿易的跨境結算瓶頸。經過兩三年的爭取,終於由上海市商務委開出“白名單”,為有良好進出口資質的企業提供離岸貿易的信譽“背書”。

但隨著上海自貿區制度改革不斷推進,如何做大離岸貿易的蛋糕,就成為擺在眼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10月31日,上海自貿區推出七大舉措,從稅收優惠、財政扶持等多個方面,支持離岸轉手買賣貿易發展。

其中第二條指出,支持金融機構為真實離岸轉手買賣貿易提供高效涉外金融服務,通過科技創新手段,為真實合法的離岸轉手買賣業務提供收支和匯兌服務。

进博会这一年 上海自贸区发生了哪些变化?

上海特斯拉超級工廠 圖源:視覺中國

吸引高端製造:特斯拉海外首個超級工廠落地

11月5日,在第二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人工智能與創新發展:理念、技術和市場”分論壇上,特斯拉公司董事會主席羅賓·德霍姆表示,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已經進入試點生產,今年年底將開始正式生產。

2019年1月7日,特斯拉超級工廠在上海臨港產業區正式開工建設,規劃一期年生產規模為25萬輛純電動整車,包括Model 3等系列車型。僅僅不到一年的時間,這個特斯拉海外首個超級工廠生產的電動整車即將與消費者見面。

從上海阿特蒙醫院到特斯拉超級工廠,從現代服務業到先進製造業,自貿區播下的開放“種子”正迎來開花結果。

在過去一年時間裡,上海自貿區落戶的製造業企業和項目還有首家中外合資飛機制造項目中俄國際商用飛機、精準放射治療設備企業醫科達、科技巨頭西門子、半導體企業英飛凌等。

2019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浦東新區區長、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杭迎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把上海自貿試驗區打造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高地,意味著必須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聚焦一些最有條件、最具優勢的領域,打造一批引領發展潮流、代表未來方向的新興產業集群。

“綜合競爭力邁入世界先進水平行列,成為具有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全要素生產率的國際高端智造中心之一。”這是《上海市制造業轉型升級“十三五”規劃》提出的目標。把先進製造、高端智造作為上海未來產業的重要佈局,而作為改革試驗田和發展橋頭堡的上海自貿區,無疑是這個佈局的演繹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