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市歷史沿革

景德鎮市歷史沿革

景德鎮市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昌江上中游,東經116°57′-117°42′,北緯28°44′-29°56′。北與安徽省毗鄰,東、南、西與上饒市接壤(西北與安徽東至縣交界,南與萬年縣、西與鄱陽縣接壤,東北與安徽祁門縣、東偏南與婺源縣毗連)。全市總面積5248平方千米,總人口155.4萬人(2007年底)。其中市轄區面積420平方千米,人口44萬人,非農業人口35.7萬人。

景德鎮市轄昌江、珠山2區和浮樑縣,代管樂平市。共有13個街道、25個鎮、13個鄉,167個居委會、472個行政村;其中市轄區有11個街道、2個鎮、3個鄉,113個行政村、48個行政村。市人民政府駐珠山區。

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東北和西北部多山,最高峰五股尖海拔1618米;東南、西南部多丘陵和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勢較為舒緩。昌江、樂安河縱貫全境,屬長江流域鄱陽湖水系。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2005年,年降水總量1305.1mm,年平均氣溫18.4℃。

景德鎮,東晉設鎮,始稱“昌南”,後易名“新平”、“浮樑”。北宋景德年間,由於燒製的精美御瓷獲真宗讚賞,瓷器上底款書“景德年制”,於是“天下鹹稱景德鎮”。景德鎮由此得名。

春秋時屬楚。秦屬九江郡番縣。漢屬豫章郡鄱陽縣。三國時為吳地。東晉設鎮,始稱"昌南";咸和五年(330年)改新平鎮,屬鄱陽縣。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名“浮樑”。宋景德元年(1004年)以宋真宗年號改稱景德鎮,屬浮樑縣。1916年為浮樑縣治。1927年置景德鎮市,直屬省。1929年撤市仍屬浮樑縣。1935年為江西第五行政區專員公署駐地。

1949年4月從浮樑縣分出復置景德鎮市,屬贛東北行政區;6月稱景德市,屬樂平專區;9月複名景德鎮市,屬浮樑專區。1952年屬上饒專區。1953年升為地級市,由省直轄。1958年上饒專區浮樑縣來屬。1960年浮樑縣併入景德鎮市,成為市郊區。

1979年景德鎮市設昌江、珠山2區。1980年增設鵝湖、蛟潭2區。198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上饒地區的樂平縣劃歸景德鎮市管轄;原波陽縣的鯰魚山鄉和荷塘墾殖場同時劃屬景德鎮市昌江區。1988年10月撤銷景德鎮市鵝湖、蛟潭2區,復置浮樑縣。1992年9月樂平縣改市(縣級)。

2000年5月至2001年12月全市開展撤鄉並鎮工作,將原有53個鄉鎮撤併後為38個。浮樑縣將23個鄉鎮撤併為17個:撤銷儲田鄉,成建制併入經公橋鎮;撤銷天保鄉、金竹山鄉,成建制併入鵝湖鎮;撤銷羅家橋鄉,成建制併入洪源鎮;撤銷福港鄉,成建制併入蛟潭鎮;撤銷新平鄉,成建制併入浮樑鎮。樂平市將25個鄉鎮撤併為16個:撤銷樂平鎮,改設洎陽街道辦事處;撤銷坎上鄉,改設塔山街道辦事處(轄原坎上鄉和鎮橋鎮塔山行政村的區域範圍);撤銷歷居山鄉,成建制併入洪巖鎮;撤銷洄田鄉,成建制併入禮林鎮;撤銷樂河鎮,成建制併入臨港鎮;撤銷觀峰鄉,成建制併入樂港鎮;撤銷文山鄉,成建制併入眾埠鎮;撤銷科山鄉,成建制(呂家行政村除外)併入塔前鎮,呂家行政村成建制併入湧山鎮;撤銷金鵝山鄉,成建制併入浯口鎮。

2003年底,總人口151.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6.2萬人。2004年底,總人口152.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8.3萬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景德鎮市轄2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12個街道、24個鎮、14個鄉。全市總人口為150.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9.6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