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明朝的那些吉安老鄉,都是學霸級人物

古代明朝的那些吉安老鄉,都是學霸級人物

解縉

解縉(1369年12月6日-1415年2月22日),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學家。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進士,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要事務。

解縉自幼穎悟絕人,他寫的文章雅勁奇古,詩豪宕豐贍,書法小楷精絕,行、草皆佳,尤其擅長狂草,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學士集》、《天潢玉牒》等;總裁《太祖實錄》、《古今列女傳》;主持編纂《永樂大典》;墨跡有《自書詩卷》、《書唐人詩》、《宋趙恆殿試佚事》等。

古代明朝的那些吉安老鄉,都是學霸級人物

胡廣

胡廣(1370年-1418年6月11日),一名靖,字光大,號晃庵,江西吉水人 ,南宋名臣胡銓之後。明朝文學家,學者,官員。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狀元。官至文淵閣大學士。

建文二年(1400年),胡廣與同鄉王敬止在金陵參與殿試。試官議定,本由王敬止奪魁,因敬止其貌不揚,被建文帝黜為第二名榜眼。當時正值靖難之役,胡廣文章中有“親藩陸梁,人心搖動”語,天子欽點為庚辰科進士第一甲第一名狀元,並賜名靖,授翰林修撰。永樂十四年,擔任文淵閣大學士。當時朱棣做法會祈福,胡廣獻上文淵閣《聖孝瑞應頌》,朱棣作佛曲命宮中歌舞和之。而禮部郎中周訥請封禪,胡廣進言勸阻,於是朱棣下令禁止。胡廣並呈上《卻封禪頌》,得到朱棣的喜愛。

古代明朝的那些吉安老鄉,都是學霸級人物

彭時

彭時生於明成祖永樂十四年(1416年),他自幼穩重嗜學,聰慧過人。等到年紀稍長後,隨從叔伯研習《春秋》,學習舉子的課業。他博覽群書,通曉經義。擅長做文章,下筆連續不斷,文辭使人驚異。

明英宗正統六年(1441年),彭時鄉試中舉。正統十年(1445年),彭時考中舉人,並進入國子學。他潛心學習,頗有時譽,國子祭酒李時勉對他寄予厚望。

正統十三年(1448年),彭時參加會試,為第三名;廷試時,被英宗欽點為狀元。彭時狀元及第後,被任命為翰林修撰。

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變”爆發,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即明代宗)在於謙等人支持下監國,令彭時與商輅入閣參預機務。過後得知繼母去世,彭時極力推辭,朱祁鈺不允,他這才受命。彭時入仕一年多即參預大政,實屬罕見。不久,彭時升任翰林侍讀,並賜金帶及五品官服。

古代明朝的那些吉安老鄉,都是學霸級人物

尹昌隆(1369~1417)字彥謙,號訥庵,江西泰和人。明洪武三十年(1397)陳安榜進士第二人。授翰林院編修。惠帝即位,尹昌隆曾多次上疏勸諫,得罪了執政大臣,被貶為福寧知縣。燕王起“靖難”之師,兵臨京城。尹昌隆建議惠帝罷兵,准許燕王入朝,甚至可以讓出帝位,惠帝不聽。永樂二年(1404),成祖立世子為皇太子,升左春坊左中允,又改任禮部主事。後因得罪禮部尚書呂震,被羅織罪名二次入獄,判處極刑,夷其家族。此冤案直到呂震死後,才得以昭雪。著有《尹訥庵遺稿》八卷。

古代明朝的那些吉安老鄉,都是學霸級人物

楊士奇

楊士奇(1366年2月3日-1444年4月2日),名寓,字士奇,號東里,以字行。江西吉安府泰和縣(今江西吉安市泰和縣澄江鎮)人。明朝初年重臣、學者。

楊士奇少時喪父,遊學四方。建文帝時入仕,累官禮部侍郎,拜少師、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先後歷經五朝,在內閣為輔臣四十餘年,任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一同輔政,並稱“三楊”。因其居地所處,時人稱之為“西楊”,並以“學行”見長,先後擔任《明太祖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後因其子橫暴殺人事而致仕歸鄉,遂憂慮不起。

正統九年(1444年),楊士奇去世,年八十。獲贈左柱國、太師,諡號“文貞”。

古代明朝的那些吉安老鄉,都是學霸級人物

彭教狀元牌扁

彭教(1438-1480),字敷五,號東瀧,江西吉水人。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甲申科進士第一人。彭教自幼穎悟出群,還不會說話時,父兄戲指齋堂匾額告訴他,明日試問,彭教即能手指回答。四五歲時,父親教他寫字,筆畫絲毫不爽,口占韻語輒成章。稍長,博覽群書,好臧否人物。天順六年(1462)鄉試第一,天順八年(1464)會試第二,廷試第一,時年27歲。天順七年(1463)二月會試,闈中起火,焚死舉子九十餘人,彭教倖免於難。皇帝憐憫那些遇難舉子,並賜進士出身,諭祭於郊,禮部尚書姚夔伏地大哭,哀動百里。八月補試,翌年廷試,彭教奪魁。彭教狀元及第後,授翰林修撰,預修《英宗實錄》,進侍講學士。成化十三年(1477)為順天府鄉試副主考,選拔了不少有用之才,人稱拔擢公平。侍講經筵,銳意輔導。他曾上書,闡述“修身是治國平天下之根本。”後死於任上。年僅43歲。著有《瀧江集》、《東瀧遺稿》四卷。彭教才氣橫溢,其文章往往鍛章煉句,典則森嚴,為當時人所不及。因其才高氣傲,為人刻厲,同輩多不喜歡他。但他博覽群書,才氣煥發,只是仕途艱難,26歲中狀元,43歲去世,只升過一級,是明朝狀元中升遷最慢的一個。

古代明朝的那些吉安老鄉,都是學霸級人物

劉同升

劉同升(1587年-1646年1月),字晉卿,又字孝則,江西吉水人。生於明神宗萬曆十五年(1587年),卒於明紹宗隆武元年十二月(1646年1月)。明朝崇禎十年(1637年)丁丑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其父劉應秋探花出身,與大劇作家湯顯祖是同年進士,兩人曾同朝為官,意氣相投,久而久之兩人結成了兒女親家,湯顯祖把小女兒詹秀許給了探花之子劉同升。

劉同升所處的時代正是明王朝行將滅亡之時,他雖文才出眾,兼通武略,且頗有血性,同清江人楊廷鱗一道在贛洲起兵,舉起了反清的旗幟,可惜出仕已晚,生不逢時,無力迴天。便以文為伴,著有詩文。

楊嗣昌“奪情”入閣,劉同升抗疏,對楊嗣昌大加鞭撻,激怒思宗,被貶。遂引病歸鄉。崇禎帝吊死煤山,福王被俘。清兵壓境,南都於順治二年破,江西諸郡惟贛州獨存。劉同升攜家人前往福建投唐王,與楊廷麟一起招募士卒,起兵抗清,唐王升其為國子祭酒,又升為兵部左侍郎。自雩都至贛,與翰林楊廷麟共謀興復,巡撫南贛。因勞而卒,諡文忠。劉同升是明末愛國詩人。他不但文才過人,且兼通武略。

古代明朝的那些吉安老鄉,都是學霸級人物

羅氏宗祠進士第

羅氏宗祠進士第

羅璟(1432~1503),字明仲,號冰玉,江西泰和人。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甲申科彭教榜進士第三人。據《明實錄》記載,羅瞡之父羅進善與楊文貞公相友善,同在京城。羅璟誕生前夜,羅進善夢見一隻仙鶴夕棲堂中。羅璟降生時,膚色瑩潔,天庭有痣如丹砂,人們都很驚異。楊文貞公言道:“此兒有鶴相,宜好生教養。”羅璟3歲便開始學習詩書,出口成誦。天順三年(1459)鄉試中舉。天順八年(1464)高中探花後,授翰林院編修。成化三年(1467)預修《實錄》成,升修撰。曾上疏建議憲宗:“屬聖志,樂聖學,接群臣,辨賢否,容諫諍,崇節儉”六事。以預修《宋元通鑑綱目》成,升司經局洗馬,侍東宮講讀。成化十六年(1480)與侍講李東陽同為應天府鄉試主考官。因母親去世,歸鄉守制。

羅璟胸懷坦蕩,議論持正,與人交往不設城府。文章詞旨暢達。雖被人中傷、貶官,實無其罪。獨為祭酒時,嚴厲有餘而寬緩不足。

羅璟曾在家鄉立社學,建《養親堂》,請劉閔為師講學。弘治十六年(1503)七月羅璟在家鄉去世。

古代明朝的那些吉安老鄉,都是學霸級人物

羅欽順

羅欽順(1465-1547),字允升,號整庵,泰和人。弘治六年(1493)進士,授編修,遷南京國子監司業。

羅欽順弘治五年(1492)鄉試第一(解元),次年會試,殿試一甲第三名(探花)。該科共舉進士298人。

羅欽順出身仕宦門第,自幼聰穎尚學,高中探花後,初授翰林編修,遷南京國子監司業,與國子監祭酒章懋倡導求真務實的學風。不久,奉親歸裡,因羅欽順為人正直,請假養親時,觸怒宦官劉瑾,被削職為民。劉瑾被誅後,恢復官職,遷南京太常少卿,再遷南京吏部右侍郎,入為吏部左侍郎。世宗即位,嘉靖元年(1522年)命攝尚書事,遷南京吏部尚書,省親乞歸。又改禮部尚書,剛好奔喪在家沒有赴任,再起禮部尚書,辭不就職,又改吏部尚書,又辭不赴任,朝廷下詔敦促。嘉靖六年(1527年),他再辭獲准。

正德中,因乞終養,劉瑾怒,乃奪職為民。瑾被殺,復官,累遷至吏部右侍郎。世宗即位,轉左侍郎,前後命攝尚書事。嘉靖元年(1522)四月遷南京吏部尚書,嘉靖二年三月改禮部尚書。不久丁憂歸裡。時"大禮"議起,張璁、桂萼以片紙驟貴,秉政樹黨,屏逐正人,他恥與同列,故於嘉靖六年二月服除復原官,五月遷吏部尚書,皆辭不就。同年七月初六日世宗許其致仕,有司給祿米如制。里居二十餘年,潛心格物致知之學,專力於窮理、存心、知性。當時王守仁以心學立教,大江南北翕然從之。他不以為然,嘗與守仁往返探究致知與格物的關係。他認為,"通天地,亙古今,無非一氣而已。"嘉靖二十六年(1547)四月二十四日卒,年八十三。贈太子太保,諡文莊。有《困知記》、《整庵存稿》。

古代明朝的那些吉安老鄉,都是學霸級人物

進士牌扁

鍾復(1399~1443),字弘彰,號雲川,江西永豐縣人。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癸丑科曹鼐榜進士第三人。

鍾復15歲便領鄉薦,永樂十八年(1420)鄉試中舉,直到宣德八年(1433)終於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升修撰兼經筵講官。鍾復學識淵博,文思浩瀚,夙有忠義報國之心。當時大宦官王振擅權,朝中大臣大多敢怒不敢言。宣德八年(1433)五月,適逢驚雷震動奉天殿鴟吻,皇上以為不吉祥,下詔求朝臣直言議政。鍾復一向與同館翰林劉球友善。劉球與鍾復商量好一起-,建議皇上“政由己出,權不下移”,“公武舉之法以求良將,定召募之法以來武勇。廣屯田、公鹽法,以厚儲蓄,庶武備無缺而外患有防”。鍾復回家後,將-之事告訴了妻子,妻子堅決不同意。等劉球再次來到鍾復家,準備邀鍾復一起上朝奏疏時,鍾復已不知去向,而鍾復之妻卻在屏風之後大聲罵道:“要-你儘管自己去,為什麼要連累他人!”劉球只得悻悻而歸,一路嘆道:“此種朝中大事,鍾復他竟然與婦人商量?”遂獨自一人遞上奏章。朝中奸人見其奏章之中有“攬權”之語,便對王振說:“這是指您呵。”王振大怒,藉機將劉球逮捕下獄,並授意錦衣衛指揮馬順將劉球殺死獄中。這一天深夜,馬順攜一小校官持刀來到劉球的牢房,劉球剛剛躺下準備休息,見有持刀人進來,驚起,大呼太祖、太宗,可是已經晚矣。

劉球死後,鍾復的身心受到很大的刺激。想到每日與劉球共事,可關鍵之時,卻不能與劉球共死,鍾復的心中就十分慚愧,不久也患病死去。鍾復之妻十分後悔,每次哭夫,必言:“早知如此,何不令與劉公共死也。”

當時鍾復之子鍾同才7歲,從母親處得知父親之事,哭著發誓:“王振這賊,父親沒有完成的事,我當替他完成。”後,鍾同於景泰年間,也以-建言立儲,遭到奸臣陷害,死在獄中,也算是替父親完志,與當年劉球共入其鄉“忠節祠”。

著有《玉川文集》六卷。

古代明朝的那些吉安老鄉,都是學霸級人物

王直

王直(1379年—1462年10月15日 ),字行儉,號抑庵 ,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縣澄江鎮西門村)人 。明代政治家、學者,東晉太傅王導後代 ,與金溪王英齊名,被時人稱為“二王”,按其居住地稱王直為“東王”。永樂二年(1404年)進士。授修撰。歷事明仁宗、宣宗二朝,累升至少詹事兼侍讀學士。正統三年(1438年),修《宣宗實錄》成,升禮部侍郎。正統八年(1443年)升任吏部尚書。

正統十三年(1449年),明英宗將親征也先時,命他留守北京。旋即發生“土木之變”,時局變幻倉卒,當時群臣朝議上奏,都以王直為首。景帝時,力主派使臣迎接英宗迴歸。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復位,王直因未居內閣而免於貶謫,不久後去職回鄉。天順六年(1462年)卒,贈太保,諡號文端。

王直在翰林二十餘年,稽古代言論編纂紀注事,多出自他的手筆。《四庫全書總目》稱其“詩文典雅純正,有宋元之遺風“。有《抑庵集》及《抑庵後集》。

古代明朝的那些吉安老鄉,都是學霸級人物

圖片源來自網絡

​周孟簡於建文元年(1399)鄉試中舉,永樂二年(1404)與兄周述同登進士,同列鼎甲,兄弟二人的殿試策對,同獲成祖御批。周孟簡的御批是:“辭足以達意,學足以明理,兄弟齊名,古今罕比,擢爾第三,勉其未至。罔俾二蘇,專美於世,欽哉。”一時名動天下,天下之士讚譽有加。

周孟簡亦拜翰林院編修,又與同科二十八人一同進文淵閣讀書,當時有二十八星宿之稱。

明永樂二年(1404)曾棨榜進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編修,在翰林二十年,始遷詹事府丞,出為襄王府長史。。周孟簡與兄周述同登進士,同列鼎甲,兄弟二人的殿試策對,同獲成祖御批。一時名動天下。周孟簡神清氣和,心淳而志正,其學務求聖人之意,為文必本諸經,又博覽諸子百家之書,受到朋輩推重。曾參與編修《永樂大典》。著有《竹礀集》、《西垣稿》、《翰林集》《兩京吟稿》等。

周孟簡神清氣和,心淳而志正,其學務求聖人之意,為文必本諸經,又博覽諸子百家之書,受到朋輩推重。曾參與編修《永樂大典》。成祖巡幸北京,太子(後為仁宗)監國,素聞周孟簡才識過人,凡有纂述必請孟簡,且日見寵眷,升為詹事府丞。

仁宗即位後,大封諸王,命孟簡為襄王府長史。仁宗對孟簡說:“輔朕弟,尤勝於輔朕也”。周孟簡盡心輔導襄王,每次進講必有忠孝、仁民、愛物之言。仁宗聽說後多次褒獎他,襄王更是從心裡敬佩這位老師。

周孟簡一向恪盡職守,從不做絲毫違反禮義道德之事。宣德五年(1430)十二月二十八日,周孟簡患急病,醫治無效,第二日便去世了。襄王十分悲痛,親自安撫其子周景亮。

周孟簡與周述原為親兄弟,因其叔父死後無子,其父便將孟簡過繼給了叔父家。殿試後,皇上本欲擬周孟簡為第二,周述第三。當得知周孟簡是周述的弟弟後,皇上言道:“弟不可先兄”,遂將周述置為第二,周孟簡為第三。

周孟簡一向謙遜退讓,從不驕傲。為人溫良和氣,不斤斤計較。他在翰林供職二十多年,從不與人結怨。於親友、於兄弟、於姻族關係都十分融洽,享年53歲。

古廬陵吉安自古乃人文淵源之地,“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寫春秋”,孕育了自成一系的江右廬陵文化,素有“金廬陵”、“江南望郡”、“山水福地”、“文章節義之邦”、“狀元之鄉”、“才子之鄉”、“廬陵風光半姑蘇”、的美譽。

記錄祖國風土民俗,傳承民俗傳統文化。記錄是一種情懷如果大家喜歡V影大海,請關注一下。誠至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