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武:山西“东西”论

杨瑞武:山西“东西”论

杨瑞武:山西“东西”论

对山西人来讲,山西究竟如何定位,“山西是不是东西”、“山西有没有东西”、“山西人是不是东西”,成了一些人议论的话题。笔者听之,深有触动。于是想发点议论,仅做参考。

东西,在汉语《辞海》中大体有三种意思:一是指方向,《史记·历书》:“日归于西,起是于东”;二是泛指一切物产什件;三提泛指人,古时主位在东,客位在西。本文将就这三层意思说东道西,不当之处愿闻指点。

一、山西是不是东西?山西不是东,也不是西。山西在中国这块大棋盘上,是一只位居中路,挺上河沿,蓄势待发的棋子

山西位于北纬34°36′—40°44′,东经110°15′—114°32′,在太行山与黄河中游的峡谷之间,北面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邻陕西,东界河北,南与河南接壤。早在一百数十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作息在山西这块土地上。历史传说中“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今山西西南部。从公元前十七世纪到十一世纪,山西为商王朝统治。西周初,天子“封邦建国”,分封诸侯。位于山西境内的诸侯国晋国,初为百里小邑,后在晋文公重耳治理下,发展成据有汾河中下游的大国。春秋时代,晋国在争霸中,不仅灭掉周围的二十多个小国,还兼并了一部分戎狄部落。极盛时期的晋国,据有山西中南部、河北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陕西一部分,到春秋末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史称“三晋”。之后,“三晋”又成了山西的别名。

山西在历史上,确实叫过东,也叫过西。因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河段之东,战国秦汉间,多把山西西部称为河东,唐以后就以“河东”泛指今山西全境。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三下河东”的故事是晋人皆知的,还编了一曲“下河东”的晋剧,成为保留剧目。战国至西汉时,崤山或华山曾经是山西和山东的分界,今天的山西在“昨天”曾为山东。后来又以太行山为界分为山东、山西或山左、山右,于是山西又称山右。清胡聘之撰《山右石刻丛编》可为证也。《后汉书·邓禹传》记述邓禹平定河东后,光武帝称颂他“斩将破军,平定山西”,可见从这时起已明确将今山西地区划归到“山西”名下。

当然。每一个地区方位不是绝对的,都是依据其参照物相对而定,以黄河中游为界山西为河东,以太行山为界山右就是山西。但是从中国来讲,山西所处的位置,的确,既不是东,也不是西。山西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清光绪《山西通志·风土记》曰:“夫山西,其东则太行为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孟津潼关皆吾门户也。”

在古代北方各民族你征我伐,攻城掠地的战争中,山川险要的山西成为左右北方局势的一个富有战略意义的要塞,也成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守,可以为独立王国,枕榻安眠;攻,可一击千里,势如破竹。从西周到春秋,从汉代到十六国,又从南北朝到宋朝,权势之争,军事冲突,王朝更替,一幕幕历史活剧均与山西发生着微妙的联系。从晋文公开始到公元前 482年晋吴黄池之会,在整整一个半世纪中,晋国的霸业使山西成为左右天下的枢纽。三晋疆土的开拓,使山西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西汉初年,刘恒“龙潜”晋阳,平吕氏之乱而安天下,始有“文景之治”。隋朝末年,把守山西的唐公李渊从太原起兵,夺取天下,而有盛唐“贞观之治”。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史称五代十国,在北方建立的五个政权,其中后唐、后晋、后汉都是占据山西而发迹的。宋代之后,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山西依然是屯兵戍边的重地。到了明代山西太原又成为九边重镇之一,可见其在中国古代政治军事斗争中的重要作用。

历史进入二十世纪,日寇入侵,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而敌强我弱,八路军利用山西山川有利形势,平型关一战给日军重创,取得了全面抗战的首次胜利。山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走向抗日前线的主战场,而巍巍太行山是八路军深入敌后打击日寇的重要根据地。好像一把利剑,插入日本侵略者的心脏,成为民族抗战之希望。山西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民族存亡的生死抗争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解放后,直至文革前,山西属于华北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又划山西属中部地区,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等八个中部省区为伍。

山西,不必争东,不必挤西,东乃黄河中游之东,西乃太行山脉之西。山西就是”山西”。在中国这块大棋盘上,山西是一只位居中路,挺上河沿,蓄势待发的棋子。

二、山西有没有东西?山西有东西,地下有东西,地上有东西,整个山西就像一个硕大的蕴藏着无穷宝藏的宝盆

山西所处的特殊地域,有人还曾这样描绘过:若以长城为靠背,东太行,西吕梁山为扶手,南以黄河为足踏,则整个山西就像一个硕大的“宝座”,宝座下蕴藏着的正是无穷的空藏。据统计,山西已发现的矿种有86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43种,其中煤、铝矾土矿、铜、铁、火粘土、石灰石、石膏等矿产资源尤为重要,占有优势。仅煤炭,已探明储量为2053亿吨,占全国已探明量的五分之一,居全国首位;铁矿已探明储量为30亿吨,居全国第四位;铝矾土矿分布广,层次稳定,矿石质量好,储量达23亿吨。化工和非金属矿源也十分丰富,磷矿已探明储量有3.7亿吨,水泥石灰估量30亿吨,石膏已探明储量有五亿吨以上,此外还有铅、锌、金、铝、铜、石棉、云母、石墨、珍珠岩、玻璃石英砂等,都是工农业建设的好资源。山西境内由于河流多受山地影响,河流自然落差一般都较大,水力资源比较丰富。据资料表明,仅省内黄河段,汾河、沁河、涑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各河流的水力资源,理论上的储量为一百二十多万千瓦。其中,黄河干流在山西境内的偏关万家寨与垣曲的八里洞胡同段,理论上的估量即为七百八十多万千瓦。自然资源,山西即可谓物华天宝,得天独厚。这也是山西自解放以来,成为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省份之成由。山西的这些东西,从“一五”到“八五”,源源运往全国各地,确实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山西这个“宝盆”,同时也阻挡了山西人的视线,禁锢了山西人的思想,使之处在一个封闭的“宝盆”之中。为这个“宝盆”引以为骄傲的,不仅有丰富的地下资源,还有雄伟的长城和古老的黄河,更有五岳之一北岳恒山的点缀。多少古老的神话,多少迷人的传说,从这里诞生。太原的晋祠、大同的云岗、忻州的五台山、应县的木塔、晋中的民宅大碗、平遥古城、洪洞大槐树、临汾的尧都、安邑的禹都、夏县禹城、永济的莺莺塔、解州的关帝庙、蒲州的黄河铁牛……诸多名胜古迹都显示了山西人杰出的智慧和山西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山西的古建筑居于全国之首。据统计,现存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有四百五十多处,其中宋、金、辽以前的有一百零六处,占全国已公布的同期建筑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明清建筑遍布全省各地,数不胜数。据1988年文物普查及有关资料表明,山西现存古塔有 485座,现存砖塔石塔有 280多座,石窟和摩崖造像48处,明以前泥塑5300多尊,清代泥塑数万尊。唐至明清的寺观壁画七千多平米。

山西的古城池多数已毁,现存最完整的平遥古城,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是全国仅存的古城池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山西的民宅建筑,独具特色,尤以晋中地区的祁县乔家、渠家、太谷曹家、灵石王家、榆次常家等为典型,闻名遐迩,独具特色,被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璀灿明珠,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说到现代,山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革命老根据地,革命活动遗址和革命文物,遍布全省。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陈毅、贺龙、左权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事革命活动的旧址和遗物,有八军总部和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大量遗址、遗迹和遗物,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财富。

山西作为全国的文物大省,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都十分丰富。据中国首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显示,山西不可移动文物数量达5万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452处,位居中国第一。在可移动文物方面,山西同样底蕴深厚。山西文物不仅数量多,而且历史价值、艺术价值都很高,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三、山西人是不是东西?山西人在中国历史上是可以称东道西的,山西人搞经济是大有作为的。山西人是东西

汉语言词汇义之变化,不仅让外国人惊讶,就连中国人自己也莫明其妙。东西这个词,既可以表示物产,又可以表示文化,还可以表示人,真是深入浅出,包罗万象。凡目之所及,意之所想,霞有以以东西而论之。东西作为人的代称并非贬意。古时称主人是东,如东家,作东,过去山西人多在外经商,被统称为“老西儿”,也即宾东之意。人,只有被称为不是“东西”的时候,才是贬意。

山西人在中国历史上称东道西,大有作为。立朝执政者,前面已作了简略叙述,文坛学者不作赘述。这里只谈山西人搞经济的辉煌。远的且不说,仅就清末之前的五百年间,山西曾是全国最富有的省份。据史籍记载,从15至19世纪的全国经济状况来看,山西商号,尤其是金融票号,星罗棋布,汇通天下,独领风骚。山西的货币金融资本不仅垄断了全国的货币和资金调度,而且插足亚洲,乃至把触角伸向了欧洲等地。晋商队伍之浩大。财力之雄厚,简直是令人惊奇而费解的天文数字。山西商人一批又一批,一代接一代,潮水般地涌向全国各地,涌向周边各国,号称百万大军,仅走东北的就达四十多万人,旅俄的有一万多人。这些老西儿在外是西客,在家是财东,不仅聚集了大量货币资产,而且把白银源源不断地运回家乡。仅票号经营曾为山西赚回了数以亿计的白银。在当时商贸界、金融界的排行榜上,全国三大商帮排行为:晋商、徽商、湖商。全国的亿万富翁,排在最前面的十六大财东,都是山西人。晋商遍布全国,汇通天下。据说仅大盛魁商号极盛时,其旅蒙商队就拥有骆驼十万峰之外,从业人员七千余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曾这样论述:“晋商明初至清末,五个世纪,经营项目最广,活动范围最大,资本最雄厚,利润最为巨大的集团,成为封建商业经济高度繁荣发展中的中坚力量,足以自夸世界商人之前。”难怪晋商被西方誉为“中国的威尼斯商人”。

四、论山西“东西”思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今天生活在山西的山西人不应该为山西经济发展暂时滞后而叹息,湮没了自己的自信和勇气。山西人应该认识自己,郑重自己。虽然山西地域位置上不是“东”“西”,但山西有东西,山西人是东西,山西人应该振作,山西人应该奋起。山西人首先应找准自己的位置,在中华复兴大战略的棋盘上走出一招好棋,为中华复兴再做贡献。

过去均已成为历史,但过去的不应忘记。山西在中华文明史上的贡献已载入史册,山西在历代更迭争战中的战略地位不可磨灭,山西在近五百年经济金融执牛耳之辉煌不可鄙视。解放以来,山西凭着地下丰富的资源支援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是山西人的牺牲,也是山西人的奉献。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挖煤出现危机,市场少,价值低,有的人竟挖起了古墓,那是败家子干的勾当。山西人的经营才能哪里去了,五百年的金融辉煌为何不再灵了。

关键的问题在人。山西人应该振奋精神,清醒头脑,找准位置,充分发挥山西特有的人才优势,发扬“晋商”那种“万般皆下品,唯有经商高”的精神,把“发展是硬道理”融入当权者和经营企业各界人士的思想之中。不争官,不跑官,不谋人,不谋权,而要谋事,要把干事业、搞经济、做能人、求发展作为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官的事,乃是组织部门考虑之事,应由党委根据中央干部政策和民意,测评考核去安排。要先做人,后做官;要做官,先做事。要培养大批人才到经济工作的第一线,激发全体山西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经济工作用大胆发展。要鼓励山西人像“晋商”一样走出去,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去显示自己的才能,把外面的钱赚回来,把外面的奖金引回来。

要利用山西的地域优势,在东西部发展中发挥东联西进,东引西发的作用。“抓两头带中间”这是中央的全局策略。要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发展自己。要把山西的地下丰富资源开发精华,不要再简单的出卖资源,而是要控制原料,保护资源,发展精加工产品。以山西人之精明,山西人之吃苦、干练,生产出能够打向全国,外销世界的优质产品来。这是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核心。

要利用山西丰富的历史文化沉积,地面和地下的大量文物古迹,发展旅游事业。山西人的祖先,乃至近五百年来晋商积累的大量财富哪里去了?除他们的不肖子孙挥霍消耗以及由于时代变革损失外流外,大量的财富还是给我们遗留下来了。山西的史前遗址、山西的古墓、山西的古塔、山西的古庙、山西的古城、山西的民宅大院,山西的成千上万处古建筑以及山西的历史名人、山西的文化遗产,堪称“超级博物馆”。山西有东西,山西有这么多好东西,这些东西都是财富,都是山西人民的财富。在当今时代,决不允许任何人肆意挖掘这些财富去出卖,而是要保护这些财产,展示这些财富,拿这些财富来赚钱。把山西的“无烟工业”振作起来,发展起来,推向全世界。这是山西进一步加大发展旅游事业的当务之急。应该统筹规划,大手笔做文章,绘出一幅最新最美的图画来展示这些东西。山西旅游业大有可为。山西财源会滚滚而来。

山西,加油。

—《END》—

杨瑞武:山西“东西”论

作 者:杨瑞武,太原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太原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主要著作:《山西东西论》《太原春秋》《三晋文化与儒家思想》《晋商旺族八大家》《养正弘文》等。

本文节选自杨瑞武的《山西东西论》,略有删改。

免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平台

长期征集省内外非遗项目合作

荐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