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敘永:村集體+民企+貧困群眾 棉鞋廠的脫貧腳步

四川新聞網瀘州11月6日訊(李欣 記者 嶽東)“半年收入就有7000多元,個人年收入比往年翻了一翻。”11月6日,在瀘州市敘永縣向林鎮大巖村的棉鞋廠內,伴隨著縫紉機具的響聲,一雙雙精美的棉鞋正從貧困戶王玉手中製作出來。

泸州叙永:村集体+民企+贫困群众 棉鞋厂的脱贫脚步

敘永縣向林鎮大巖村的棉鞋廠內,伴隨著縫紉機具的響聲,貧困群眾正在製作棉鞋。

敘永縣新區縣脫貧辦工作人員介紹,敘永縣向林鎮大巖村棉鞋廠於今年3月掛牌成立並開始試運行,設下料、打鞋、上鞋、蒸煮四個車間,機器共20臺,總投資40餘萬元,產品主要銷往四川、雲南、西藏等地區。目前,棉鞋廠已進入平穩運行階段,管理生產有序進行,預計年產棉鞋4.8萬餘雙,實現年銷售90餘萬元,實現年利潤10萬元。而家住向林鎮大巖村六社的貧困戶王玉,三個女兒都在讀書,其中大女兒楊英在今年考上大學。由於王玉要留在家中照顧在向林小學和向林幼兒園讀書的兩個小女兒,家庭的收入基本上全靠在省外務工的丈夫楊廷貴。為了增加收入,王玉在鎮內打零工,由於六社地處偏僻,務工機會較少。但是棉鞋廠建成投產後,王玉開始在此務工,從今年4月起,每月收入初步能達到1300左右,不僅極大緩解了三個女兒就學的費用,還能就近照顧家人。

“今年年初,我們同回鄉投資發展的村民王世華積極協商,採取‘村集體公司+民營企業+貧困戶’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開辦起棉鞋廠。”據向林鎮黨委副書記楊潔介紹,為拓寬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渠道,實現村集體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大巖村集體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幫助王世華協調租用生產場地開辦棉鞋廠,同時,村集體還投入10萬元支持其前期發展,按每年1.2萬元定額分紅。而王世華提供開辦企業的管理經驗和生產技術,負責管理經營和生產銷售,自負盈虧。

“走出家門有班可上,家中老幼有人看管,群眾收入穩定增收。”據王世華介紹,根據多年的生產經營經驗,通過“師傅帶徒弟”“邊生產邊練習”的方式,新員工能很快熟悉工藝流程、掌握縫紉技術。棉鞋廠現有工人16名,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人,實現人均月收入2000元。棉鞋廠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一方面為在本地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讓更多貧困勞動力、社會閒置勞動力實現就近就地就業,使貧困家庭穩定增收,成為脫貧攻堅一大助力;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問題,促進社會的安全穩定,真正實現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

根據市場需求,棉鞋廠準備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增設生產線,實行專人管理,出臺落實相應管理制度和主體經營方案,保質保量生產經營,利用各種信息平臺面向全國廣泛宣傳擴大銷售力度。

接下來,村集體公司將以棉鞋廠合作成功經驗為藍本,總結提煉合作經驗,積極探索完善“村集體公司+民營企業+貧困戶”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確保集體經濟健康、持續的發展,利用民營企業自身優勢生根開花,激發貧困群眾精準脫貧的內生動力,吸納解決更多貧困人口實現就業,創辦扶貧車間,在助力脫貧攻堅的同時,為鄉村振興事業奠定良好基礎。(敘永縣委宣傳部供圖)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