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陆军马鹿心中的救命稻草,为本土决战而生的三式中战车

二战中,日本的坦克普遍被人嘲笑为豆丁战车,或是豆战车。因为这些脆的和草纸一样薄弱的坦克,几乎不可能进行装甲战。而事实上,日本也曾经计划过开发新型坦克,以应对盟军的那些可怕的坦克。而其中被日军寄予厚望三式中战车,则被日本当做了决战兵器。那么这种所谓的“决战兵器”,到底性能如何,其命运又如何呢?

一、日本的豆战车

在日本陆军马鹿的眼中,坦克只是一种掩护步兵的存在。这是因为坦克在开发之初,就是为了掩护步兵作战的。

当然,日本马鹿们显然是没听过康布雷战役的协约国坦克大突击,否则他们就不会这么想了。但不管怎么说,日本的陆军马鹿们坚信,坦克只是用来掩护步兵的,真的进攻还是要靠步兵的刺刀和骑兵的马刀。

日本陆军马鹿心中的救命稻草,为本土决战而生的三式中战车

而日本的坦克研发起步点,则是通过引进雷诺FT-17,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本土产坦克。虽然说日本也引进过英国佬的“水箱”,也就是马克4型坦克。

当然了,这种笨重且浪费钢材的庞然大物,显然不符合日本陆军马鹿的“节俭”(小气)传统,所以说他们果断选了雷诺FT-17坦克作为自己坦克研发的起步点。

不过显然日本陆军马鹿们,对于坦克的发展似乎有什么认识错误。虽然说雷诺FT-17坦克可以说是现代坦克的布局雏形,但是陆军马鹿们好像是也因此对坦克产生了什么误区,几年折腾下来,造出来的坦克都是这么一个造型。

体积小巧玲珑就成了陆军马鹿们对于自己国家坦克开发的一个既定策略,如果谁敢反对或是修改的话,陆军的马鹿可是要打算“天诛国贼”。

日本陆军马鹿心中的救命稻草,为本土决战而生的三式中战车

于是在日本第一款国产坦克,八九式中战车就顺利的在1929年生产了出来。不要吐槽为啥1929年生产的坦克不叫二九式,因为日本是按照日本自己的神武纪年法来给武器命名的,显得自己与众不同。

这种坦克净重12.1吨,战斗全重13吨,主武器为一门90式57毫米火炮。如果单单从火力上看,八九式是出色了,但是这时速和装甲就都不怎么样了。

不过放在当年的话,也勉强还算可以,起码还说得过去。毕竟当时欧美国家的坦克也普遍就是这个水准了。

而日本方面也认为自己的坦克还算可以,所以这倒霉的八九式中战车也就被用了下去。当然的,其后继者九七式中战车的研发也被排上了日程。毕竟此时的陆军马鹿们,还是非常清楚自己的不足,并且乐于改变的。

日本陆军马鹿心中的救命稻草,为本土决战而生的三式中战车

不过很不幸的是,九七式中战车的开发节点非常尴尬,它的开发时间是在1936年,而此时欧美国家的坦克发展,都在一个转型阶段。坦克研发开始向更重,更强的方向转变,而日本开发九七式中战车时,仍旧抱着这种“小巧”的样子就比较傻了。

最终出来的97式中战车,不过15吨的重量,比之之前的八九式中战车也没好哪去。当然日本的陆军马鹿们觉得是够了,至于够不够,那就不好说了。反正没人敢和他们说实话的,毕竟陆军马鹿们一个不高兴,就要举着刀把人“天诛”了。

二、日本的坦克危机

事实证明, 不够,准确说是非常不够。尽管日本一开始对这种装备了47毫米反坦克炮,拥有三挺7.7毫米机枪的中型坦克十分满意。

首先来说是重量轻,非常符合陆军马鹿对于重量的苛刻追求。而且来说它的后勤需求比较少,考虑陆军马鹿们通常不在乎自己的后勤,嗯,他们也确实需要这么一个后勤压力不大的玩意。

日本陆军马鹿心中的救命稻草,为本土决战而生的三式中战车

然而真到了战场上,这种九七式中战车简直就是去送的。在诺门罕战役时,九七式中战车遇到了新兴的装甲巨人——苏联。面对苏联强大的钢铁洪流,缺乏装甲部队的陆军马鹿们只能硬着头皮,抖擞精神,然后将装备了九七式中战车的安岗坦克支队派了上去。

结果让陆军马鹿们非常郁闷,安岗坦克支队作为关东军里的装甲力量翘楚,确实在战场上大展神威。

然而苏军的装甲力量一波接一波,安岗坦克支队打光了弹药也没能将苏军怎么着。无奈之下,只能趁着苏军装甲部队主力未至,连夜溜了回去。

日本陆军马鹿心中的救命稻草,为本土决战而生的三式中战车

在苏联这里吃了亏之后,日本的陆军马鹿还是没想明白问题关键,还觉得自己的坦克不错呢。唯一做的改进,就是把手头的九七式中战车加厚了一下装甲,换了一门一式47毫米坦克炮。如此一看,真是不错啊。

当然,因为那是个锯断的一式反坦克炮,所以火力反不如原来拖拽式的一式反坦克炮其后陆军马鹿又推出了魔改加强型的一式中战车,这下陆军马鹿觉得自己的坦克够用了,何况这些坦克在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上的表现还算不错。

日本陆军马鹿心中的救命稻草,为本土决战而生的三式中战车

但那是英美没有做好准备,等到英美反应过来,带来了先进坦克时,陆军马鹿们猛然发现,自己家的坦克是真不够用啊。

别说遇到M4坦克,就是遇到玛蒂尔达Ⅱ,或是M3中型坦克,或是公羊中型坦克,那都属于不可抗之敌了。如果遇到了美国的M4谢尔曼坦克,那基本就只能等死了。如果运气更坏一点,遇到了英国人的丘吉尔步兵坦克,嗯,那真是打光弹药也打不赢了。

日本陆军马鹿心中的救命稻草,为本土决战而生的三式中战车

面对这种各种打不穿的局面,陆军马鹿们是相当绝望,只能搞出一式炮战车来与对方抗衡。这种东西基本上就是用九七式中战车的底盘上装了一门75毫米90式野炮,

虽然威力勉勉强强,但也好歹能在正面伤害盟国的各式坦克。

总的来说就和德国在1942年紧急推出的,装备了长倍径75炮的三号突击炮类似。然而就防御力而言,它还不如三号突击炮。所以说真的上了战场,这些一式炮战车都是被人家击毁的存在。现在陆军马鹿们必须着手开发一辆新的坦克,来面对他们遇到的坦克危机了。

三、日本滑稽的决战兵器

此时的陆军马鹿们终于在盟国坦克的连串打击,且有N多官兵被炮火送去侍奉天照大神后,明白了自己和它国的装甲差距有多大了。为了应对危局,他们制定了新战车的开发计划。不过此时已经是1944年,面对不利的战局,他们决定以一式中战车为设计基础,开发新型战车。

日本陆军马鹿心中的救命稻草,为本土决战而生的三式中战车

考虑需要快速投入作战,所以设计的核心要求是以最小限度的改装,为坦克配备由90式野炮改进而来的75毫米三式战车炮。就性能而言,这门三式战车炮的威力还要比一式炮战车应该还差一些,因为它为了将火炮塞进去,无奈之下只能将38倍径的野炮锯短为32倍径。这种设计纯粹是因为日本已经没有选择了,只能考虑用现有装备来改改,何况这是他们仅有的反坦克利器了。

如果从纸面性能来看,这种战车炮在配备穿甲弹的时候,完全可以在600米的距离说,打穿70毫米的钢板,理论上到是可以打穿早期型的M4中型坦克。但是现在的M4坦克都加了装甲厚度,所以到底能不能打穿,那就看天照大神保佑了。

顺带一提的是,当时日本人虽然给炮塔加装了电动旋转装置,但是抽烟装置却没有装载。这就导致一旦坦克开火次数过多,火药燃烧产生的毒气就会堆积在坦克里,时间长了甚至能够让车组人员出现中毒反应。至于会不会死人,那一样是看天照大神保佑了。

日本陆军马鹿心中的救命稻草,为本土决战而生的三式中战车

至于防护力,很不幸因为一式中战车继承自九七式中战车,所以在其底盘基础上开发的三式中战车不可能增加底盘的防护性。不过炮塔的正面装甲到时有所增加,厚度增加为了50毫米,在理论上是能挡住美军此时惯用的76毫米穿甲弹。当然这也仅仅是理论上的。

因为根据在日本陆军服役的日本小说家司马辽太郎的陈述,

当时的日本战车性能极差,装甲完全美欧进行过表面硬化处理。司马辽太郎对此印象深刻,因为他甚至可以用锉刀在坦克表面锉出刮痕来。显然,这样的防护根本不足以作战。而物资匮乏的日本,也只能选择用这些劣质钢材制造坦克了。

日本陆军马鹿心中的救命稻草,为本土决战而生的三式中战车

不过即便如此,日本的陆军马鹿们还是将这些坦克当做了决胜法宝,对外吹嘘这就是他们的决胜兵器,并在1944年10月开始将其进入量产状态。

不过因为此时的日本匮乏一切生产所需的必备资源,所以坦克的产量极少。

在战争结束前,这些坦克至多只生产了不到两百辆。要面对盟军登陆日本本土时,可能多达数以千计的坦克,和找死毫无区别。待到原子弹催垮了日本的疯狂之后,这些所谓的决战兵器,就只能成为盟军的战利品了。

日本陆军马鹿心中的救命稻草,为本土决战而生的三式中战车

结语

战争结束之后,这些所谓的三式中战车就成了没人看得上的垃圾。美军仅仅保存了两辆带回国准备做展览品,另一辆丢在日本做展览观赏之用。而其余的三式中战车则被当做了垃圾,直接销毁处理。尽管它是日本第一辆勉强达到了欧美水准的坦克,但最终,这种见证了日本最后的疯狂的坦克,还是只能以废铁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了。

参考文献:《坦克与装甲车鉴赏指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