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從小說到電影,揭開信件帶來的愛情啟示

張愛玲說:喜歡一個人,會卑微到塵埃裡,然後開出花來。”

在小說《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中,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愛得卑微的女人,她對愛情的執念,讓她的一生透出飛蛾撲火般的淒涼。

《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從小說到電影,揭開信件帶來的愛情啟示

小說採用因果線性結構和倒敘的方式,以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推動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為我們徐徐展開,一個女人對男主R先生不同時期的愛戀。

在信中,女人幾次提到“我愛你,但與你無關”,這不僅僅是在表達愛意,更是在闡述自己的愛情觀。

這樣的愛情觀,體現出女人內心的“自尊感”,她追求愛情中的平等地位,並肯定自己在愛情中的價值。只是,她在不斷追逐愛情的過程中,逐漸丟失了自我。

《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從小說到電影,揭開信件帶來的愛情啟示

陌生女人對愛情的執念,體現的是潛意識裡的“戀父情結”

《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從小說到電影,揭開信件帶來的愛情啟示

女人在13歲第一次見到R先生時,就產生了一見鍾情的愛戀,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

作者用聽覺、嗅覺和觸覺,三種不同的感知,來循序漸進地剖析女人細膩的愛戀情感。

  • 第一次是“聽”:一連三天,你的屋裡都傳出音樂聲和很多人的笑聲,你好像只是一種聲音,像音樂一樣溫柔,笑聲一樣快樂。
  • 第二次是“聞”:走進房間,我聞到了你的味道,煙的味道,讓我感到一股昏沉的幸福。
  • 第三次是“撫”:我的手輕輕地落下,指尖撫過沙發的扶手,走過書架,將手翻過來,手背一路滑過那些童年曾見過的厚重的書。
《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從小說到電影,揭開信件帶來的愛情啟示

自從接觸了R先生,女孩的內心也發生了變化,她開始每天練字,認真讀書,並注重自己的形象,拒絕穿帶有補丁的衣服。

女孩極度渴望瞭解R先生的世界,她親吻他摸過的門把手,撿他用嘴唇碰過的菸頭,傻傻地守候他屋子裡亮著的燈。

《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從小說到電影,揭開信件帶來的愛情啟示

而對於這一切,R先生渾然不覺。

我們不僅要問,為什麼女孩對R先生的愛戀如此卑微又執著呢?

書中這樣解釋的:

我在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母親是個憂鬱的膽小婦人,靠著養老金度日,對我也不是很關心。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女孩對R先生的愛戀,與她童年時期缺乏父愛有很大關聯,她內心渴望父愛的溫暖,並將這樣的情感,折射到符合心中父親形象的R先生身上。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認為,當一個人因本身心理上的需求,不能達成目的時,就會改由其他方式來彌補這一缺陷,以減輕內心的焦慮,建立自尊感,這樣的心理也稱之為“代償機制”。

這種“代償機制”一旦形成,女人對R先生就產生了嚴重的依賴心理,變得非常偏執,就如她在信中所說:你是我的一切,而別人只不過是我生命邊上輕輕擦過的路人。

《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從小說到電影,揭開信件帶來的愛情啟示

這樣的愛戀,在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中也可以看到,瑪蒂達自小在親情缺失的家庭成長,她在遇到安靜沉穩的里昂時,便將自己的愛戀寄託在他的身上。

哪怕跟里昂在一起時危險萬分,但她依然享受跟他在一起的每一刻,並努力模仿里昂的行為,嘗試將自己融進他的生活。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一個人在童年時期父愛的缺失,都會使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不停地尋找父親的替代品。

不管是《來信》裡的女人,還是《殺手》裡的瑪蒂達,與其說她們在與男主的接觸中,表現出對愛情的執念,不如說是她們潛意識裡對“戀父情結”的渴求。

《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從小說到電影,揭開信件帶來的愛情啟示

從小說到電影,男女視角的不同,所呈現出的愛情觀也不一致

《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從小說到電影,揭開信件帶來的愛情啟示

《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在2004年,被徐靜蕾導演拍成電影,小說與電影在呈現敘述上,分別站到了男性和女性兩個不同的視角。

小說作家茨威格站在男性的角度,由R先生對這封信感到好奇而展開,故事藉由他的口吻而敘述,他成為故事的揭發者,帶領讀者一起打開故事的謎底。

在男性視覺下,女人的愛情成為一種仰慕,就如信中所說:

我這一生都是為你而活著,就算你對我一無所知,但我還是要把對你的愛表達出來,我是屬於你的,我無怨無悔。

這種謙卑的愛情觀,波伏娃的《第二性》書中是這樣解釋的:女人將愛情視作自己的整個生命,將情慾上升為精神追求,並在其中找到快樂,讓自己的壓力得到釋放。

《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從小說到電影,揭開信件帶來的愛情啟示

小說中體現出的男性視點,跟作者茨威格身處的年代也有關係,他生活在男權主義盛行的戰亂時期,女性地位則在無意識中被弱化。

而徐靜蕾在改編電影時,另闢蹊徑,將故事的視角放到了女性身上。

她站在女人的角度來敘述故事的情節,並有意弱化了男主R先生的形象,整個故事圍繞女人的情感來進行,闡述的愛情觀是:我愛你,但與你無關。

這樣的愛情觀,帶有一種獨立的精神。

《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從小說到電影,揭開信件帶來的愛情啟示

在電影中,女人喜歡R先生,但從不去向他傾訴或暗示愛意,她認為愛一個人,與你愛的那個人無關,所以無權用愛去束縛和要求對方。

她能夠自覺意識到自己在愛情中主體身份,不僅觀察R先生,也審視自己,以一種愛但不自卑的姿態,來追求自己在愛情中的平等地位。

這樣的視角,將觀眾帶入到她的情感世界中,一同來感受她的執著和堅忍。

拜倫曾說:“男人的愛情,是與男人生命不同的東西,女人的愛情卻是女人的整個生命。”

小說和電影兩種不同的視角,也對觀眾產生了對愛情觀的不同見解,並由此引發對劇中主人公行為的思考。

《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從小說到電影,揭開信件帶來的愛情啟示

真正好的愛情觀,都懂得“愛別太滿”,而這,才是信件給我們帶來的愛情啟示

《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從小說到電影,揭開信件帶來的愛情啟示

作家蘇芩曾說:“愛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經營好自己,給對方一個優質的愛人,而不是拼命對一個人好。”

愛情,應該是互動的,單向付出的愛情看上去很可敬,卻實在令人害怕。

想一想,一個女人從13歲開始暗戀你,直到生命的結束,在數十年間,她一直以愛的名義緊盯你,並生下你的孩子,而你毫不知情,這樣的愛不由讓人感到一種沉重。

羅蘭·米勒曾經在《親密關係》裡寫到:“對於男女愛情中的關係,從人際關係科學的角度來講,最好的方式是保持適當的空間。”

日本學者司馬正次也在說起愛情時,用“魚缸理論”為我們做了剖析:

對待愛情和婚姻,很多時候就如同照顧魚缸中的觀賞魚,水太清,魚就到處亂撞打架,水太濁,魚就死了。必須在裡面放一些假山,種一點水草,這樣才能給魚留有空間、保持新鮮,自由自在地搖擺出絢爛的生命力。”

不管是在戀愛期,還是婚姻中,男女之間都要保持相處的平衡感,如果一方付出過度,不懂拒絕,便容易不被另一方珍惜。

因為不善於“拒絕”的女人,會讓男人看不到她的底線和原則,從而也不會用心去顧及她的感受。

《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從小說到電影,揭開信件帶來的愛情啟示

就如小說中的R先生,他對女人的招之即來,並沒有珍惜之意,而只是把她當作一個普通的舞女,在歡聚一夜後,往她的衣服口袋裡塞了幾張鈔票,以求得自己心理的平衡。

而他從來不知道,這個女人對他的愛有多刻骨銘心。這也是女人在失去孩子後,決然放棄生命的原因,因為她始終都沒有得到過R先生的愛。

看到最後,我終於明白,在人的一生中,不管是你愛的還是愛你的,遇到的人都只是你生命的過客,不要把幸福寄託在其他任何人身上。

而這,也是《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作者茨威格想要給予我們的愛情啟示:愛別太滿,物極必反。

真正好的愛情觀,是情感和精神的獨立,而不是依附他人。只有先好好愛自己,才會獲得對方的尊重和愛慕,從而擁有自己幸福的愛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