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宋代泉州的醫藥環境與吳真人的成神

論宋代泉州的醫藥環境與吳真人的成神

泉州是濱海地區,雖說在東晉時期已有中原人避難移民來居,唐代泉州已是我國南方四大海港之一,但仍然被北方人民視為邊區荒邑,作為朝廷官員因罪貶謫流放之處。唐朝宰相姜公輔就曾被貶來泉,卒葬南安九日山。唐代文豪柳宗元貶廣西,賦詩寄同時被貶至福建的同僚稱,"共百來越文身地",把福建也視為邊荒畏途。唐未戰亂,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審知等才帶領大批北方移民入閩,福建經濟因之更加發展。福建經濟發展之要領不外開發山地和泛海通商兩途。本文不予討論,但中原人民從黃河平原的低溫乾燥的老家,遷進泉州山海交會炎熱潮溼的新區,水土不合,病種殊異。怎樣治病保健,祛疾延年,便函成為移民中發展生產之外的最首要問題了。

論宋代泉州的醫藥環境與吳真人的成神

吳真人名夲,北宋泉州同安縣礁鄉(現劃歸漳州市龍海縣)人。生於太平興國四年(976年),卒於景祐三年(1036年)。生前是個名醫,死後被尊為神。他的醫術在史籍中沒有明確的記述,但據乾隆《泉州府志》卷十六記泉州人官至少師的莊夏所撰白礁慈濟官於南宋嘉定庚辰(1220年)重修的碑記說,吳真人生前:"嘗業醫,以全活人為心,按病投藥,如矢破鏑。或吸氣噓水以飲病者,雖沉痼奇怪叵曉之狀,亦就痊癒。是以癘者、瘍者、癰疽者扶舁攜持,無日不交午其門侯,無間貴殘,悉為視療,人人皆獲所欲去"則吳真人所治之病,"癘"即是瘟疫,"瘍"即是皮膚病,"癰"即是毒瘡,都是溼熱的南方氣候氣流以行之病。還有那些"沉痼奇怪叵曉之狀"的病症,我想就是一些不經記載於宋代以前的醫藥書的南方特殊疾病。吳真人的"吸氣噓水"的療法,我想大約屬於南方巫醫飲水解毒,清熱理溼,運氣固中之法。傳說吳真人晚年因上山採藥而犧牲,則他又是一個使用閩南一帶的青草藥治病的草藥醫生。宋嘉定年間,青礁慈濟官漳州人楊志所撰的碑記,也說吳真人"以醫活人枕中,肘後之方,未始不數數然也,所治之疾,不旋踵而去,遠近鹹以為神"。聊聊數語,說明其醫效卓著。因此我認為他的醫術所以特別奏效,關鍵在於熟悉閩南一帶的氣候水土,能"按病就醫"。不拘守於中國古代中原人所運用之醫法及藥物。我國幅員文袤,藥物鑫多,各地醫藥家不開按自己的經驗豐富了祖國的醫藥寶庫,如明代著名醫藥家李時珍是湖北蘄春人,他著的《本草》就增有當地的"蘄蛇、""蘄艾"等土產藥物。吳真人到底發現和使用哪些很有療效的閩南土產藥,史籍難稽。但也無不推理可想之處。

說來很湊巧,北宋泉州同安縣蘆山人宰相蘇頌,吳卒於1036年,蘇生於1020年,可說是同時稍後。中國過去的《本草》之書,都為北方人所纂。《宋史》卷297藝文志載,蘇頌校本《本草圖徑》二十卷,是第一部閩南人主修的我國官定藥書。蘇頌的政績不贅述。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天文地理醫藥無所不曉。據《宋史》卷340蘇頌列傳載:"使契丹,過冬至。其國曆後宋歷一日。北人問,孰是?頌曰:歷家算術稍異,遲速不同,……或先或後,從其歷可也。"說明蘇頌善於掌握地區差別,以處理科學問題。那麼,他的《本草圖徑》對"癘"、"癰"、"瘍"等南方沿海疾病,有否新的藥物記載。可惜我對中醫藥一竅不通,不然,是大有深入研究的價值。吳真人和蘇頌是北宋泉州同安縣的兩個醫藥家,吳既在前,則其影響可及於蘇。蘇的著作也可能包含吳使用的藥物。

北宋泉州的醫藥研究,十分活躍。生於北宋死於南宋的泉州惠安人莊綽,字季裕,以《雞肋編》(一部類似沈括《夢溪筆談》之書)而名世。他同時也是醫藥家。《宋史》藝文志載他著有《本草節要》(今佚)、《膏*穴炙法》二卷宗(尚存),《脈法要略》(今佚)等書。

又《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集驗背疽方》一卷,宋李迅著,迅字嗣立,泉州人。官大於是評事,以醫著名。此書見於陳振孫《書錄解題》,稱"所集凡五十三條,其議論詳盡曲當。"可知李迅是泉州當時致力醫藥的人。

論宋代泉州的醫藥環境與吳真人的成神

北宋時期,廣西桂林也視為蠻煙瘴雨之區,溼熱的氣候較閩南瀕海更湛。北方人最怕溼熱,而南方的泉州人到廣西也怕溼熱,怎樣消除溼熱以適應當地的氣候,此一問題十分重要。現存於桂林市南溪山刻仙岩,有一方晉江人呂渭刻於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的摩崖石刻,刻了一貼法瘴的藥方《養方湯方》。碑高0.5米,寬0.65米,楷書。本文每字徑0.02米,註文每字徑0.01米,共195字。包括藥名,份量,製法,服法及療效。是泉州人呂謂為了向當地推廣避免染嵐瘴之病而刻石以垂永久的。今錄全文於下:"按《廣南攝生論》載《養氣湯方》:附子,圓實者,去盡黑皮,微炒,秤四兩。甘草,炙秤一兩。*黃。湯洗,浸一宿。用水淘去灰,以盡為度,焙乾,秤二兩。右三味同搗羅成細未,每服一大錢,入鹽點,空心服。皇祐,至和間(1049--1057年),劉君錫以事竄嶺南,至桂州遇劉仲遠先生,口授此方,仲遠是時已百餘歲。君錫服此湯,間關嶺表數年,竟免瘴嵐之患。後返襄陽,壽至九旬。嘗雲:聞之仲秋曰,凌晨盥櫛訖,未得議飲食,且先服此湯,可保一日無事。旦旦如此,即終身無疾病。宣和平年上日,朝請郎提舉廣南西路常平等事晉江呂謂記。"據此可知北宋的泉州人已積累了不少的祛瘴免疫經驗。吳真人應是這方面的專家。閩南人如果沒有除瘴保健的醫藥常識,就不可能飄洋過海,遠至熱帶多雨之區謀生。也不可能渡海至臺灣開闢荊榛了。

論宋代泉州的醫藥環境與吳真人的成神

近閱《泉州晚報》載晉江東石鎮井林村,發現一處火葬墓,內有磚銘。記述死者是一個道教徒在東石南山採藥修煉,卒葬於此。骨罐內並有墨書:"羽音翁許廿三郎,辛未(北寧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生。一百三十三歲。嘉定十五年(1222年)四月廿八葬。""羽音婆葉十五娘。癸酉(北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生。一百三十歲。嘉定壬午(1222年)四月廿八葬"等字樣。由此可知宋代有泉州人採藥,修煉鋼,夫婦並享一百多歲的高壽,突破"百年偕者"的記錄,這是宋代泉州良好的醫藥環境及道教發達的實物證據。

早在五代時,南安人楊樵,乾隆《泉州府志》卷65稱其:"精岐黃術,閩王審知夫人病瘡。召治之。不面診,線察焉。初系線於木,曰木也,復系線於犬,曰犬也。最後系瘡。炙之立愈。"這個醫生似乎很有技術。另外南宋泉州還出了一個名醫叫圓通大智禪師,僧名文宥。此僧不為人所知,連地方誌也沒記載。為說明宋代泉州的醫藥環境,特從有關史料作如下鉤沉,南宋賈似道《悅生隨抄》載:"溫陵醫僧圓通大智禪師文宥,善脈。晚年不按脈,望而知之。及臨終五七年,隔垣而知之。"南宋鄱陽洪邁《野外類稿》卷下載:"前年與德粲同之溫陵,謁大智禪師醫作四小詩送之。其詩有"清源老醫師,砭炙出投杖。''誰為苦疾癢,搔按不容擬。"等句,推想這一醫僧還會按摩針炙的。世傳吳真人能牽線診脈,而楊樵及大智禪師也都會望氣牽線診脈,看來他們的醫術都很高妙。

中國古代有"正則為神"的說法。莊夏稱吳真人生前是"遠近鹹以為神"當然死死更會成神的。莊夏碑文及楊志碑文都說:"今樞密曾公言,幼年苦風關,瘍頭幾禿。就侯醫,輒愈。嘉定九年(1216年)丙子歲,右股赤腫大如杯。惟禱於侯。不事刀匕之割。未風日而平復。因念頭疇昔雙蟬幼翳,積久浸深。百藥俱試,如水投石,自分以廢人。適有良醫,自言能遊針於五輪間,小有差*,如觸琉璃而倒沆*。人皆危之,賴候之靈,以迄於濟,今乃漸復舊明。"樞密曾公即泉州人狀元宰相曾從龍。吳真人死後成神,還會顯靈治病,看來曾從龍是很相信的。據這段記載,曾的疾病是孩童時癩痢頭,壯大時腿腫,又幼時眼睛白翳,都是外科之病,告禱於吳真人而痊癒的。

論宋代泉州的醫藥環境與吳真人的成神

一位神祗如果只侷限於保健,其神通還不夠廣大,還要有護國庇民,保境消災的法力。其地位才能上升。吳真人死後群眾因他為醫神"爭肖像而敬事之"。以後他的神通就發展發"護國庇民"了。據莊夏碑記說,同安白礁慈濟宮是在"虔寇猖獗,居民魚驚鳥竄,朝墓不相保,率請命於侯,未風賊酉喪死,民獲奠居。"的情況於,於紹興辛未(1151年)建立祠宇的。再以後,他的法力更大,"水旱疾疫,一有款謁,如谷受響。"孝宗乾道五年,泉州人梁克家任宰相,"時梁鄭公(即梁克家)當國,知其事為詳(詳細知道吳真人的靈聖),適部使者以廟額請,於是有慈濟宮這命。"地方官申報朝廷,請求封吳真人的廟號,當朝宰相梁克家誼屬同鄉,加以保薦,於是吳真人以一個民間信仰的鄉下小神,經皇帝認可,就成官封的正神,地位上升了。大概他不斷地"護國庇民",慶無乙卯(1195年)更受封為"忠顯候"。莊夏又記:"開禧三年(1207年),會草竊跳梁,漫淫至境地上,忽有忠顯侯簇幟之異,遂匈懼不敢入,一方賴以安全。邑人又以其績轉聞於朝,於是有英惠侯之命。"吳真人又晉封成忠顯英惠侯了。上述"虔賊(虔賊即是盜賊)猖獗"、"草竊跳梁"等史實在乾隆《泉州府志》卷73都有記載: "紹興十三年(1143年)郡盜四起……十五年(1145年)山寇出沒漳泉,……十六年(1146年)詹鐵叉復來寇,……二十五年(1155年)同安有警,主簿朱熹與曹沆守城西北,寇不能陷,二十六年(1156年)海寇奄至安平鎮。……乾道七年(1171年)島寇*舍邪掠海濱。八年(1172年)復以海舟之寇……淳熙七年(1180年)海舟賊沈師作亂,泉郡大震。開禧二年(1206年)劇賊號過海龍,羅動天等攻掠臨漳,迫泉郡,泉城晝閉。" 在這麼多的海寇騷擾中,人民對吳真人能保境安民,信仰就更加深化和廣化了。

吳真人受到朝廷的最高封爵,據《泉州府志》卷65的記載:"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文皇后患乳,百藥不效。一夕,夢道人牽紅線纏乳上炙之,頓瘥。問其居止,對以某所。明遣物色之,雲有道人自方福建泉州白礁人,姓吳名本。昨出試藥,今未返也,訪者既不得道人所在。更入閩求而知之,歸以報命,後大驚異,奏請敕封恩主吳天醫靈妙惠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吳真人為何在明代永樂年間會進封為帝呢?這和當時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之事有關。泛海遠行必須祈求神明保佑海途風平浪靜及船上人員身體健康。現代人海上旅行為了安全保健必須攜帶救生圈和急救包,以防意外。古代人則必須祈求神佛,加強自己的精神寄託。增強海行信心。明永樂間,泉州有兩尊地方神祗受到朝廷的加封,一尊是海神媽祖,《泉州府志》卷十六載泉州天妃宮:"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奉旨修茸。……永樂中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妃。"媽祖的進封意味她如同海上的精神救生圈,保佑不致沉沒海船而喪生。另一尊是吳真人封保生大帝,意味他如同海陸的精神救包,保佑不致染病及水土不合。泉州還有一個外國神祗--即郡城東門外的伊斯蘭聖墓的謨罕默弟子三賢和四賢。因他是外國神,不便加封,鄭和也於永樂十五年(1417年)到此行香,立下碑記,這外國神是要求他做嚮導神的,所以吳真人從此更成為隨船的醫神及移民的醫神,功能更大了。聯繫宋代賜媽祖廟"順濟",吳真人廟額"慈濟",濟者渡也,都隱含保佑海上交通之意。

論宋代泉州的醫藥環境與吳真人的成神

人們不難理解,吳真人所以由醫生而醫神,而同安一方的保護神,而海上的醫藥保護神這一演變過程。和泉州的醫藥環境,泉州的海外交通,泉州的移民等歷史情況是息息相關的。信仰吳真人的地域不斷擴大。據南宋莊趲白礁慈濟宮碑記稱:"惟忠顯英惠侯宅於漳泉之界,自紹興辛未(1151)年,距今垂七十年,不但是邦(指同安)家其象,而北逮莆陽、長樂、建(州)、劍南、汀(州)潮(州),以至二廣,舉知尊事。"北宋時僅是同安人信仰,南安裝時擴展至福建全省擴廣東廣西,也都有人信仰。明清閩南人東渡臺灣,信仰地域更擴及整個臺灣。吳真人的信仰地區與媽祖有點不同,凡信仰吳真之處皆同時信仰媽祖,但信仰媽祖的地區則遠遠超載信仰吳真人的地區,原因何在?我想媽祖是海神出鬼沒,沿海之處甚至內陸瀕水之處皆有人信奉。吳真人是南方沿海的醫神,只能侷限於南方沿海,閩、粵、桂、臺等省都是南方沿海。所以都信奉之,過浙江以北各省,氣候與南方異病疾也南方異因此就沒有他的廟宇了。吳真人是閩南人向南向東濱移民的醫藥保護神,而不是閩南人向北向西內陸移民的醫藥保護神。

泉州人信奉吳真人,明代已極深廣,久盛不衰。歲時必抬其神象踩街遊行,據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引明末宰相黃景*《溫陵舊事》記當時泉州元宵節盛況說:神皆四舁,惟通淮關大帝,花橋吳真人,南門天妃、虎山王相公,古榕境玄壇元帥則八抬,吳真人、天妃步行耳,餘皆馳腳步攆其疾如風,雖奔馬弗及。明代泉州崇拜吳真人的程度與媽祖相等。

附帶說一下,泉州郡城供奉吳真人的廟宇頗多,最著者民諺稱之為"北甲桂花"--北山宮、甲第宮、桂壇宮、花橋宮等四處。今桂壇、甲第二宮已廢,另原有的南門青龍宮、三堡宮則存。又據臺灣王人瑞於1986年所撰《臺灣廟神榜》第16面稱:"自鄭國姓渡臺時起,大帝即為漳泉人士隨遷景仰之神,流傳至今,全省奉為主神的廟宇已超過二百七十多間。其中以學甲慈濟宮、永和福天宮最負盛名。至於信仰民眾為他所建輝煌廟宇,首推臺北大龍峒保安宮最為宏偉。"可見吳真人在臺灣的神力廣被了。

論宋代泉州的醫藥環境與吳真人的成神

本文得出如下幾點看法:

(1) 吳真人在世的北宋初。是五代中原向福建大移民高潮之後。又是泉州海外交通更加興起之前。中原人民來閩需適應閩南海濱溼熱的氣候與水土。南航人員也需要適應熱帶更溼熱的氣候與水土。因此泉州在當時的地區性防病健身的醫藥研究方興未艾。他是代表當時閩南醫藥發展的一位人物。

(2) 吳真人生前是個醫生,善於治療閩南一帶的瘴氣病、疫症、皮膚病等,又善於採當地的中草藥治病,是泉州一帶的名醫。死後成為一方的醫神,以後更成為一方"保境安民"的鄉土保護神。隨著適應海外交通移民的形勢,他最後成為海上的醫神兼泉漳二府對臺移民的保護神。

(3) 吳真人的顯聖和受帝皇的封爵,時間在南宋及明初兩時期,都和泉漳的高官如丞相梁克家、曾從龍及尚書漳州人顏師魯等的宣揚推薦有關,也和鄭和下西洋有關。他是在發展海上交通貿易和移民出洋的新形勢下逐步升級。

(4) 明清時期,他的醫神地位繼續上升,隨著對臺灣的開發,閩南人大量移居臺灣,他更成為臺灣處泉漳移民共同信奉的鄉土神祗。他的信徒之眾僅次於媽祖,而超過其他鄉土神祗。例如清水祖師限於安溪人,廣澤尊王限於南安人,青山王限於惠安人,開漳聖王限於漳州人,三山國王限於客家人等。

論宋代泉州的醫藥環境與吳真人的成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