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書院、楊永信……他們對學生的傷害到底是什麼?

一、本我和自我的高度不統一

(注:本文中,自我和意志、本我和自然是相同的概念)

什麼是「不統一」,比如我不想去上課,但是為了成績、我得去上課。成績和上課有什麼關係呢?老師如果點名,我不在,期末成績就會變差。再者,「我得去上課」這個東西是不是我自己的意志呢?也是的,這時就是「自我」壓抑了「本我」。那什麼是統一呢?就好比我面前有一個烤羊腿,我天生就是吃烤羊腿的動物,我經過思考,確實可以吃烤羊腿,我「命令自己」吃烤羊腿,這就是統一。天生不喜歡上課的人,無論如何都不會喜歡上課的,如果有一天他高高興興去上課,那麼很可能課上有一位美女,讓他覺得上課原來這麼快樂。(在表白牆上,經常有「因為你的存在,讓枯燥的數學課煥發了光彩」一類的文字。)那其實不是上課快樂,只是看美女快樂。但是呢,他不自覺地將上課和看美女聯繫起來了。受到電擊和之後的「治療」過程中,追求自由的「自我」和渴求逃避的「本我」形成了高度的不統一,導致了自我意識的扭曲。

二、因果關係的構建與意志的改變

斯金納箱實驗2:將一隻小白鼠放入一個有按鈕的箱中。每次小白鼠不按下按鈕,則箱子通電。結果:小白鼠學會了按按鈕。但遺憾的是,一旦箱子不再通電,小白鼠按按鈕的行為迅速消失。通過一系列的規範、獎勵(比如日記寫得好可以免受懲罰)和懲罰,建立起了新的因果關係——「楊叔模式」。因果關係被重建,比如原本罵人沒有關係,如今罵人會被電擊,學生通過這種方式習得新的因果關係。 自然是永恆的,而意志是會變的,比如以前你喜歡吃肉,後來你信佛,不願吃肉了,不吃肉就是你的意志,這其中就是意志的改變。這其中包括自然迭代和強迫改變。此處的「強迫」,是將「我與自然的總體」與「他人」對立起來,標準就是「主動接受」。參考以下4種情況:1.自願信佛吃素:我自願信佛,信佛是我的意志,吃素也是我的意志,從吃肉到吃素是自然迭代。2.我喜歡作死,從高處跳下來,有一次我腿摔斷了,再也不跳了。這也是自然迭代。3.我又想跳了,朋友攔著我不讓我跳,這也是一種自然迭代,因為我主動接受了意志的改變。強迫改變是與迭代不同的疊加,即原本意志沒有消失,但新意志的優先級更高。這可以拿軍訓做比方:軍訓的時候你想動,但是不能動。但是軍訓是以更少的暴力作基礎,更多懲罰還是在自我層面的學校處分等,不會對本我造成影響。簡單說,迭代就是對前一種自我的否定,對後一種自我的重新肯定。強迫改變是兩種自我的互相否定,但後一種勝過了前一種,這也是人格分裂的表現。參考一段柴靜的訪談——“你為什麼需要這樣的疼痛?” “她能讓我大腦清醒,在內心深處思考問題。” 這話是真的嗎?我們不知道。柴靜繼續問:“那你為什麼哭呢?” “我沒哭。” 女孩邊說,邊淚流不止。 女孩為什麼哭?因為她知道這並非她的心裡話,但她的「畏懼」又(在戒網癮期間會有無數次)一次引發了她自我和本我的矛盾,讓她說出違心的話,她感到自卑和委屈。

豫章書院、楊永信……他們對學生的傷害到底是什麼?

女孩稱自己沒有哭

三、挫敗感和自我否定

什麼是挫敗感?我認為是「意志」和自然高度不統一,且自然擊潰了意志的時候,會產生挫敗感。榮格指出,人類與自己的本能的分裂使得文明人不可避免地陷入意識與潛意識、精神與本質、知識與信仰的衝突。而當人的意識再也不能對他本能的一面進行否定和壓制的時候,這種分裂就會成為病態。在文明社會中,「意志不堅定」是一個形容人很容易被自然或非自然環境打敗的詞語。在電擊以及一系列的強迫性規範下,意志被「強迫改變」,人失去了主觀能動性的存在。也即,被電擊很痛苦,痛到無法產生反抗的意志,一切行為模式全部被規定好,人的本能強迫意志投降,(舉個例子,比如你喜歡某個人,但你的意志告訴你不要當舔狗,結果你遇到那個人,不由自主的變成了舔狗,回到家裡你覺得很失敗。)。但由於原本的意志沒有消失(比如唱歌跳舞、追求自由、罵人、反抗楊永信的暴行等等),每一次意志的強迫改變(在電擊之後,理解了規章制度,自發形成,不需要新的電擊),都會產生挫敗感。也許只有「監控其他學生」,能帶來主觀能動性,也即你可以選擇監視或不監視,其他無從選擇。上述女孩的行為也是對主觀能動性的自我否定,是對「我無從選擇」這一信念的肯定。這也是後來有學生稱:「我不怪楊永信,也不怪我的父母,怪的是以前不懂事的自己。」的原因。 “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裡爬出?”葉挺將軍知道自己在為共產主義理想犧牲,但可憐的學生們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被電擊,因此屈服是他們唯一的出路。 「在禽獸的動作中,自然支配一切,而人則以自由主動者的資格參與其本身的動作。禽獸根據本能決定取捨,而人則通過自由行為決定取捨。……正因為這樣,一些生活放蕩的人,才會耽溺於招致疾病或死亡的種種淫樂,因為精神能使感官遭受敗壞,當自然的需要已經得到滿足的時候,意志卻還提出要求。」這是盧梭對主觀能動性的敘述。至於小白鼠是否有挫敗感,從盧梭的論述中,我想是沒有的。主觀能動性是諸如「個性、人格」等建立的基礎。

四、結論

自我和本我的矛盾——在進入戒網癮學校前,人的自我完全佔據了人的整體,人幾乎可以發揮全部的主觀能動性,且人的「自我意識」就是「自我」所產生的關於自身以及自身所掌控的「身體」的意識。進入戒網癮學校後,自我受到了挫敗,認識到了「本我」的強大存在,受到打壓,可能變得畸形。文明社會中,人幾乎都是以「自我」的面目存在,如果「自我意識」變得畸形,那麼就可以說他的心理受到了嚴重損害。本我對自我來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存在。本我誕生出了自我,從反抗——屈服這個過程來看,首先是本我的自由本能長期引發了自我對自由的嚮往。之後是「本我」的趨利避害的天性強迫「自我」屈服。引發了本我和自我、兩種自我之間的對立。因此,學生受到的心理傷害,更多的是自我意識扭曲帶來的自我否定、人格分裂,而非簡單的痛苦回憶。

五、關於遊戲

「“遊戲”,無何可用——恰恰是充溢著力量的人的理想,是“稚氣”。神的稚氣,嬉戲著的兒童。 在某些狀態中,我們置光彩和豐盈於事物,賦予詩意,知道它們反映出我們自身的豐富和生命快樂;這些狀態是:性衝動;醉;宴飲;春天、克敵制勝、嘲弄、絕技、殘酷、宗教感的狂喜。三種因素是主要的,即性衝動、醉和殘酷,它們都屬於人類最古老的節慶之快樂,也都在原初的“藝術家”身上佔據優勢。」——摘自尼采《強力意志》,周國平譯 對遊戲和勝利的狂熱追求,是生命迸發出的原始本能,勝負是人類社會永恆存在的關係。教育孩子,或許應從加強自我意識出發,提高自我對本我的掌控,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並接受「少玩遊戲」。

行文倉促,有不足之處,敬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