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降兵連上熱搜!但你可知道,這到底是一支啥樣的部隊?

近日一大波熱搜霸屏空降兵人的朋友圈

↓↓↓

空降兵連上熱搜!但你可知道,這到底是一支啥樣的部隊?

微博熱搜

#用臉就可測風速#

空降兵連上熱搜!但你可知道,這到底是一支啥樣的部隊?

抖音熱搜

#汶川地震空降兵驚天一跳#

空降兵連上熱搜!但你可知道,這到底是一支啥樣的部隊?

空降兵連上熱搜!但你可知道,這到底是一支啥樣的部隊?

空降兵連上熱搜!但你可知道,這到底是一支啥樣的部隊?

微信公眾號中國青年報、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多家央媒發聲

連上熱搜的背後是李振波大校參加央視《開講啦》節目錄制一系列操作讓網友一通狂贊

除了李振波大校講的感人故事

空降兵在參加汶川抗震救災中

還有哪些鮮為人知的催淚情節?

這支連上熱搜的部隊

究竟是一支啥樣的部隊?

↓↓↓

這是一支自誕生起就閃爍著榮光的部隊

文 | 團中央知乎團隊 @紅色土撥薯

如果屏幕前的你之前並不是一個軍事或歷史領域的愛好者,那麼對於題主提到的空降兵第15軍可能會略感錯愕,那麼我們首先告訴大家——這是一支自誕生起就閃爍著榮光的部隊。

提起黃繼光和邱少雲,幾乎無人不知他們是英雄。但你可能不知道,這兩位英雄出自同一支部隊,這支部隊便是空降兵第15軍的前身——人民解放軍第15軍。

1949年2月,長夜將盡,飽受苦難的中國即將迎來嶄新的黎明。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決定,中野第9縱隊於河南周口地區進行整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正式誕生。這是一支相對年輕的部隊,但對於他們來說,

年輕並不意味著稚嫩,國內局面的越發明朗也並未限制他們的發揮,相反,屬於他們的奇蹟,才剛剛開始。

第15軍組建後,即刻作為渡江戰役兵團先遣軍,於3月初從河南周口地區出發,在向長江北岸挺進,而後連連告捷,而後如釘子般死死紮在江北。四月底,他們一舉突破敵長江防線,佔領香山、黃山主峰。隨即疾進浙贛線,晝夜追擊南逃之敵750公里,所向披靡。爾後揮師南下,進軍中南。

幾個月後,第15軍又參加廣東、廣西戰役,俘虜國民黨軍近萬人。

1950年初,第15軍長途行軍1300餘公里,勝利完成進軍雲南的任務。繼而開赴川、滇、黔、康邊境地區參加剿匪作戰,以摧枯拉朽之勢掃滅殘匪。此時,距15軍組建僅約一年。

可見,這是一支自出生起便經受著高強度戰火淬鍊的部隊,一支在戰火中快速成長並建立功勳的部隊。

西南方定,東北硝煙又起,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第15軍當即開跋入朝作戰,其下屬的第29師、第44師、第45師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和著名的上甘嶺戰役,

黃繼光、邱少雲、孫佔元等戰鬥英雄均在此湧現。

上甘嶺戰役中,第15軍與友鄰部隊配合,在巨大敵我的實力懸殊下,與“聯合國軍”苦戰43天,在敵日均20萬發炮彈的狂轟濫炸仍挫敗其的進攻900餘次,還組織起29次較大規模的反擊,創造了人類軍事史上的奇蹟。

空降兵連上熱搜!但你可知道,這到底是一支啥樣的部隊?

上世紀60年代初,第15軍和空降兵師正式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降兵第15軍。在之後的半個多世紀,空降兵第15軍一直作為我軍的應急機動作戰部隊而存在,保持著相當的的戰鬥力與反應速度,就如同一把鋼刀,隨時準備插進來犯之敵的心臟。

空降兵連上熱搜!但你可知道,這到底是一支啥樣的部隊?

我們沒有理由不承認,這是一支立下過赫赫功勳,創造過無數奇蹟的部隊,是一支戰鬥力強悍,有著鋼鐵般意志的部隊,一支足以讓祖國和人民為之驕傲的部隊。

而小木嶺救援,就是空降兵第15師在汶川地震救災過程中創造的又一個奇蹟。

小木嶺救援是從2008年5月16日開始的。當時,空降兵15軍特功八連的戰士們正在綿竹清平鄉執行救災任務,他們獲悉附近的小木嶺由於地震導致道路垮塌,使得在嶺上工作的近千名工人被困,他們已斷水斷糧數日,無法支撐太久,若再得不到救援,恐再難為繼。

局勢危急,特功八連立刻組織偵察部隊前往小木嶺進行地形勘察,但先頭部隊反饋的情報卻讓所有人揪心——事發地區交通完全阻斷,大型施工設備完全無法開進,即使依靠人力進行施救,也需要翻越高百餘米且近乎垂直的峭壁才能與受困人員會面,即便如此,在簡陋的條件下將近千人經懸崖峭壁上運至安全地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但特功八連的戰士們,偏將這種不可能變成了現實。經過籌劃,他們將施救地點選定為小木嶺電站——那裡有大量的電纜和木材供他們搭設上山的軟梯。他們隨即展開行動。至5月18日,特功八連已經制作出足夠長的繩梯,於是派遣6名黨員組成的突擊隊,登上百餘米高,65度的陡坡,又徒手爬上高達十餘米,坡度達80度的電站混凝土大壩,在寬度不到1米的水壩平臺上固定軟梯。

戰士們搭建的軟梯也成了聯結小木嶺山上與山下的唯一一條交通線,通過這條軟梯,他們成功到達受困群眾所在位置,當日便撤出群眾97人。

空降兵連上熱搜!但你可知道,這到底是一支啥樣的部隊?

次日,他們又搭建了更長的繩梯,將一批又一批被困群眾護送、疏導至小木嶺電站水壩上依次撤離,有的群眾由於受傷、病餓已經失去了活動能力,戰士們於是將他們背在肩上,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冒著生命危險順著繩梯爬下百米山崖。

空降兵連上熱搜!但你可知道,這到底是一支啥樣的部隊?

人們說,綠色是象徵生命的顏色,彼時彼刻,那一簇簇僅憑繩梯來往於絕嶺上下的迷彩綠,為最需要幫助的人們帶來了生的希望。

到5月21日,小木嶺所有被困群眾均順利到達安全區域,在整場救援中,空降兵15軍特功八連一共救出756人。

有網友或許認為,這樣一場聲勢浩大的救援行動,特功八連一定調集了大量人力,事實上並沒有——從行動開始到結束,他們出動的總人數僅有93人。

93人,6天內,僅憑人力從絕嶺之上救出近千人,這是絕無僅有的,且很有可能是空前絕後的。

一千多年前,李太白曾這樣感嘆蜀地的山路:“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一千多年後,空降兵15軍的戰士們,不僅到達且徒手爬上了這黃鶴難過,猿猴愁攀的蜀地山嶺,而且還要在這險得令人絕望的山體上固定天梯,而且是在受災嚴重的情況下,而且還由此救出了近千群眾……

奉行浪漫主義的詩人是極善修辭和慨嘆的,而現實中的英雄們,他們往往會在現實的艱難中實現壯舉,又以現實中的壯舉躍升至有時連浪漫主義也難以企及的高度。這就叫英雄。

這支英雄部隊,當年在上甘嶺上書寫了人類軍事史上的奇蹟,半個多世紀後,依舊是他們,在這個叫小木嶺的地方,又書寫了人類災難救援史上的奇蹟。故許其亮上將贊曰:“前有上甘嶺,今有小木嶺”。

然而空降兵15軍的戰士們,對於這等殊榮表現出的是一如既往的淡然,在他們看來,這不過是他們應當去做的事情,是人民軍隊的天職。

當年在救災現場,有記者問空降兵15軍的一位小戰士怕不怕,小戰士回答說不怕,記者追問為什麼不怕,小戰士答:“因為我們是鋼鐵的部隊。”隨後轉身跟上隊伍,消失在鏡頭遠方。

在特功八連的陳列室,擺放著成百上千件錦旗和證書,從當年解放戰爭時獲得的榮譽起,到近些年來的各種表彰和獎項,一層疊著一層,已快無處安放了——他們已經獲得了太多的榮譽,對他們而言,榮譽早已不再是奢求或炫耀的資本,而是沉甸甸的擔子,讓他們時刻去想,對祖國,對人民如何做到更好。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為熒幕上的超級英雄們叫好,覺得他們炫酷帥氣,覺得他們總能創造奇蹟,覺得那才是英雄們該有的樣子;而現實中的英雄卻往往被忽視,被認為是理所應當要去做只有他們能做的事,被認為已經書寫了千遍萬遍,再無新意。然而空降兵15軍的事例告訴我們,就是這樣一支被書寫了無數遍的隊伍,仍能源源不斷地創造新的奇蹟,他們不會飛,沒有超能力,也沒有任何華麗的包裝,但他們的故事,一點也不比那些熒幕上的英雄差。

如果,能將這些現實中的超級英雄們搬進畫紙,搬進膠片,搬上銀幕,且以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那會是一種怎樣的效果?一直以來,我們沒有停止過在這方面的努力,但我們又必須承認,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太多東西要做,還有太多東西沒做。

英雄面對盛譽,可以表現得很淡然,這種淡然基於實際的行動和高尚的品格。但,面對英雄們的淡然,如果我們表現出的是茫然或漠然,那無疑是對英雄最大的褻瀆。

更有甚者,非但對英雄們做出的努力和犧牲視而不見,還以向他們潑髒水的形式博人眼球,譁眾取寵——就在當年空降兵15軍創造小木嶺奇蹟的時候,我們的網絡上,打著所謂“還原歷史”的幌子大肆兜售歷史虛無主義的論調也屢見不鮮,出身老15軍的黃繼光、邱少雲等,自然也被他們用所謂“軍事生理學”的名義中傷、解構,這不得不說是可悲且可憤的事情。

很多人帶著戾氣痛斥中國無英雄,或者不負責任的說中國的英雄都是假的,亦或者痛心疾首道中國人不瞭解英雄,不尊重英雄,記不住英雄……但事實上,

我們從不缺有血有肉的英雄,也不缺英雄們動人的故事,更不缺國人對英雄與生俱來的敬仰。我們要做的,不過是旗幟鮮明的捍衛屬於英雄的榮光,不過是把英雄的故事動聽地說出來,讓更多的人知道。

令人驚喜的是,這些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創作者,他們以中國視角、中國思維,敏銳地捕捉那些不為太多人所知的屬於中國英雄的故事,而後發掘,而後整理,而後潤色,而後公之於眾。更令人驚喜的是,他們依舊在堅持著,用自己的實踐證明,縱使無需吹捧,無需虛構,無需拔高,只要生動地去講——中國人的故事,便不比別人家的差。更令人驚喜的是,這些年來,他們做出了越來越多傲人的成績。

一句老話——你若光明,中國便不再黑暗。中國的英雄,他們的故事無論如何也不應當被雜音所淹沒,被鎖進公眾記憶的保險箱。感謝“種花家”所有守護英雄的“兔子們”,他們有一份熱,便去發一分光,有學識粉碎謠言便去證,有能力講好英雄的故事便去講,至少,他們始終在心底存留著一份對英雄的敬重,不去理會那源自虛無的中傷。

英雄的榮譽不是靠傳播程度來認定的

文 | 兔猻油油

沒有得到大篇幅的宣傳,對這些英雄來說未必是壞事,我們華夏兒女從來不缺沙場禦敵的人,更不缺為人民服務的人,英雄的榮譽不是靠傳播程度來認定的,依照目前的苛刻的道德觀。

大家關心為國爭光的傅園慧在生活中是什麼樣的,看過以後,又反過來嫌她不好好訓練。要看她的是這群人,指責她不訓練的還是這群人。

審視公眾人物的眼光是很苛刻的,極大的榮譽,反而會拔高人們對這個人的期望值,稍有不如意的,便要推倒這個自己親手立起來的偶像。

看過電影《我不是藥神》吧?裡面有一個十分打動觀眾的細節,騙子張院士無疑是個壞人,但他被抓後,卻怎麼也不肯供出程勇,一個唯利是圖的奸商,也有仗義的一面。《大宅門》裡面的三爺,吃喝嫖賭算是齊了,折騰得一家上下不得安寧,就是這麼一個老混蛋,也有自己的底線和氣節,日本人來了,他寧可一死,也絕不做漢奸。

浪子回頭是救贖,英雄可就相反了。

有人詬病為什麼死在工作崗位上才能得到宣傳,那是因為,死人才不會犯錯。

人性是多面的,不可能完美無缺,除非他富貴已極,容不得我們這一代人審視,否則如果將來出了什麼偏差,對於政府形象都是一種抹黑。拿最近的來說,沈浩,上過感動中國,也作為模範人物讓基層學習過,結果有人質疑他是喝酒喝死的,不應該美化宣傳成累死在工作崗位上。人只要有黑點,被揪出來放大是很容易的。

英雄的功績與世長存,不必拘泥於這些,題主自然是好心,能宣傳的話也很棒,找好切入點也就是了。不用放在個人上,重要的是群像,像《戰狼2》一樣,要救那麼多華僑,還有女記者,不是因為這些人有多大的價值,而是穿上這身軍裝,就只有一個名字,叫中國人民解放軍,那些受困的群眾,就是他們要保護的人,他們去保護人民,就是國家去保護人民。

我們需要00後的孩子們成長在一個有擔當的國家。

之前看過一個回答,說建國後,一個劇組的演員穿著日本軍裝,路過某個村子,村口的老大爺見了,驚慌失措一邊跑一邊大喊:日本鬼子回來了!

我們這一代人也沒好到哪裡去,早些年技術不行需要外國專家,給了他們超國民待遇,一些學校為了國際化引進大量低素質留學生,背景環境都是他們高人一等,很多中國女生覺得跟洋人談戀愛可以滿足虛榮心,指望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人個個都是硬骨頭,很難的。

00後一代跟我們不一樣,他們成長環境真的好太多。

如果一個國家需要時時刻刻樹立軍人偶像,那說明國家的形勢是很危急的,必須要最大程度宣傳以動員全國。

國難思良將。

正是因為我們處在寶貴的和平之中,才不用頻繁的塑造軍人偶像,才能把宣傳重點放在南仁東、屠呦呦這些科學家身上。

維和部隊、災區救援解放軍,都很光榮,都值得我們尊敬和傳頌事蹟,但他們還有更重要的任務,事件發生的時候站出來接受表揚反而弊大於利。如今十年後再討論,其實是更好的安排。

另外最後有一點我想說的,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軍事自不必說了,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至於祭祀,古代祭祀是用於規範人們行為的禮制,更有控制精神的作用。換到現在,就是法(制度),就是道德(輿論)。

這些都是屠龍之術,於我們普通人而言其實用不到,但作為理解一些現象也是好的,年幼時並不懂一些聖賢書的含義,如今讀來方明白其中的深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位卑未敢忘憂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相信,很多人雖然不是共產黨員,卻是真正的共產黨人。

就算這些英雄的事蹟沒有被鋪天蓋地的報道,也不能證明大家不關心這些,就連B站那些看似沉迷二次元的孩子,在正經事上,絕對是三觀端正的。

空降兵連上熱搜!但你可知道,這到底是一支啥樣的部隊?

我們八零九零這一代人,成長背景是社會的鉅變,是觀念的鉅變,尤其是見證了很多引起全國範圍內大討論的事件,毒奶粉、地溝油、廣場舞擾民、彭宇案的扶與不扶之爭、虎園下車、向富豪逼捐、丈夫保小舍大、拐賣拐出最美女教師、傳銷、三星爆炸、雷電法王楊永信與豫章書院、魏則西……太多太多了……以至於我們現在很多時候看待這些新聞是帶著三分麻木的,直到下一個又打破底線的事情發生又動氣。

很多事情沒有結果,新聞的熱度不過一兩週,惡人仍然逍遙法外,但這一切都潛移默化的改變了我們的價值觀,以前我在別的答案裡面提過,當年青一代真正成長起來成為社會中堅力量,能夠對立法和輿論產生影響的時候,一定會改變整個社會的風氣。

民智已開,從過去的“為什麼不捐給山區孩子”到現在的“槓精走開,反對道德綁架,你這鍵盤俠自己怎麼不去支教”,從過去的明星帶頭轉發“狗是人類的朋友玉林人不能吃狗肉”到現在的“不是偷的就行,吃什麼是人家的自由,狗粉的過激行為已經踐踏人權”……

以小見大,給這個國家一點時間。

看到有人說是有關部門不會宣傳,有人說是國人覺得解放軍做什麼都是應該的,所以不宣傳,有感而發,寫了這些。

至少,我不這樣覺得!

當年震區的孩子,有的已經到年齡高考啦,還有的已經投身國防事業的,那個舉牌子說“長大我當空降兵”的小男孩,後來真的參軍了,報的空降兵,現在是黃繼光班的班長。

空降兵連上熱搜!但你可知道,這到底是一支啥樣的部隊?

這就夠了。

群眾獲救了,重新安居樂業,孩子長大了,還接過了下一棒。

這就是對英雄最大的慰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