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熟悉的人當中有:傣族人

我在雲南期間,經常去嘗傣味,結識了幾位傣族朋友,通過與他們相處時瞭解的,並參閱一些有關資料。知道了一點傣族的知識,現分享與你。

一、基本情況

《漢書》就對傣族先民的“描述”,稱之為“滇越”、“撣”或“擅”、“僚”或“鳩僚”。唐宋兩朝,稱之為“金齒”、“黑齒”、“花蠻”、“白衣”等;元明兩期,稱之為“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的支系有“傣那”、“傣雅”、“傣繃”等,新中國建立之後,根據傣族人民的意願,統一叫做傣族。“傣”有兩個含義,一是“穀倉”,意為“穀倉人”,見面則以“毫丁傣”(意為谷滿倉)互相問候祝福,另一種說法是“傣”即傣語中的“犁”的諧音,意即“犁田的人”。兩種解釋都描述了傣族的族稱與水稻有密切關係,是一個“水稻民族”。

二、語言文字

傣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主要存在德宏方言和西雙版納方言。傣文是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差距,可分為傣仂(lè)文(西雙版納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繃文和金平傣文(又稱傣端文)。這4種傣文都來源於古印度字母(婆羅米字母)。泰文與老撾文、泰文、緬甸文、高棉文屬於同一體系。都是從左向右寫,從上向下換行,但形體結構有一定的差異。

三、分佈

傣族分佈在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家。人口數據資料顯示,傣族在中國有115萬人左右。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其餘的散居在景東、景谷、普洱、瀾滄、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邊疆的傣族地區與緬甸、老撾、越南接壤 。

四、曆法

傣族的先民根據日月星辰的運動規律創制了傣歷,有大傣歷與小傣歷兩種,但基本計算規則保持一致,僅紀年起始年不一樣,大傣歷以公元前95年為紀年起始年、小傣歷以公元638年為紀年起始年。一般情況下有12個月,分冷、熱、雨3季,每個季度4個月,單月為30天,雙月為29天。置有閏月閏年來保證農事活動與日月運行規律基本一致。

五、服裝服飾

“女生”●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襬寬,下著各色筒裙。德宏芒市等地婦女,婚前著淺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改著對襟短衫,黑色筒裙。內地傣族婦女服裝與邊疆大體相同,但有地區性特點,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稱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婦女用長達丈餘的特製花腰帶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她們的服裝以黑色、紅色基調為主,貼身的短褂長及上腰部,領口用細銀泡拼成上下交錯的菱形圖案,腰間裝飾長達五、六米的繡花腰帶,頭戴尖頂雞樅形狀的斗笠帽,帽沿上翹。花腰傣獨具魅力的頭飾、服飾,與晉寧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滇國青銅器上的人物十分相似,有著椎髻、短襟衣、筒裙等共同特徵,證明了兩者之間的一脈相承 。

“男生”●傣族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文身的習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驅邪護身、裝飾身體。男孩到11歲左右,可請人文身,文身的圖形大多以虎、豹、獅、龍、蛇、鷹為主。所文部位大多是四肢、胸腹、背部,一般文一條腿需兩天,文全身需七至八天。

六、節日

傣歷年的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桑勘比浴佛節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曆4月中旬)。約在農曆清明後十日舉行,它象徵著"最美好的日子"。節期一般是3天。頭兩天是送舊,最後一天是迎新。節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裝到佛寺賧(dǎn,以財物贖罪稱“賧”)佛,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唸經。之後,婦女們各挑一擔水為佛像"洗塵"。佛寺禮畢,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潑水祝福。接著成群結隊四處遊行,潑灑行人以示祝福。西雙版納每年過潑水節的時候,傣族群眾都要在瀾滄江舉行聲勢浩大的龍舟賽,賽後就將龍船拆散放進佛寺的竹樓裡保管,待第二年潑水節到來之前,再把拆散的龍船拼裝起來,拼裝龍舟就稱之為"旱黑" 。除此之外,還有關門節、開門節、花街節等

七、民居

幹欄式建築是傣族居住的特點,竹樓別具風格。樓近方形,上下兩層,上層住人,距地約7尺,下層無牆,用以飼養牲畜及堆放什物,頂為雙斜面,多覆以編成的"草排"。拾級登樓,有走廊、晾臺,可以晾物、納涼。德宏多數地區的傣族則住平房,剖竹為牆或以土坯為牆,覆以茅草,多為四合院。楚雄彝山裡的傣族竹樓,屋頂較為寬大且平緩,主要功能是通風防曬納涼,防雨次之;房屋架空,人住樓上,能躲避地上炎炎暑熱和潮氣,防止蟲豸侵害;樑柱裡外穿插連接,渾然一體,十分牢固,可防地震之憂;樓下只有幾根柱子,若遇江水氾濫,一般情況下可保竹樓無恙。在彝山傣族地區,家家都建有竹樓,且多為傣族百姓的主居。傣家竹樓室內用籬笆將房屋分成兩半,內室較小,是臥室,禁止外人入內;外室較寬敞,靠裡部分為堂屋,是接待客人的地方,靠外部分設有火塘,是取暖、做飯的地方。在氣候變化較大,平壩少山地多,依山麓而居的傣族地區,代之而起的是厚重、結實的平頂土掌房。

八、“好吃的”

傣族主食以大米為主。著名的香竹飯又稱竹筒飯,是用火烘烤而成的。肉類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雞、燒雞,喜歡吃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蘿蔔、筍和豆類。傣族也食昆蟲,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後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然後加鹽攪拌,用糯米糰或臘肉蘸食,味美無比。傣族有食花習俗,常採食的野花有攀枝花、白杜鵑30多種。生、鮮、酸、辣、野是傣家菜(有的餐館叫“傣味”)的特點。酒為傣族人民所嗜愛,一般都是自家釀製,度數不高,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嚼檳榔的習慣也很普遍。嚼食檳榔要拌以菸草、石灰,終日不斷 。

九、民間文學

傣族文學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類別:一是古歌、神話、創世史詩;二是英雄史詩、傳說、歌謠;三是故事、敘事長詩;四是新文學。主要有《英叭開天闢地》、《古老的荷花》、《葫蘆人》、《人類果》、《鳥姑娘》、《象的女兒》、《釐俸》等,還有以愛情主線揭示社會矛盾的如《朗鯨布》、《線秀》以及新中國成立後表現社會主義新生活的《彩虹》、《流沙河之歌》等 。


孫慶國:讀了不到2年高中,教了不到3年學(民辦教師),參加了4次高考(自學高中教材)的機械工程師。

孫慶國:業餘時間專注中高考30年,對中高考至今“不忘初心”、“痴心不改”、“死不改悔”、“頑固不化”、“一如既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