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扶貧記——夏桂林:真抓實幹 鋪就群眾幸福路

作為省第六批和第七批選派幫扶幹部,夏桂林連續兩屆擔任國家級重點貧困村霍邱縣長集鎮大墩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四年來,他遠離城市的繁華,捨棄家庭的安逸和親情的陪伴,紮根基層,服務群眾,始終戰鬥在大墩村脫貧攻堅第一線,團結、帶領幹部、群眾挖窮根、謀思路、找出路,守得初心,擔得使命,闖出一條脫貧致富的幸福路。

巢湖學院駐霍邱縣長集鎮大墩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抓黨建就是促發展,組織強,發展才有可靠保障。駐村以來,夏桂林認真履行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抓黨建職責,把學習、宣傳黨的先進思想和先進理論當作首要任務,悉心研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記在心,著力提升村黨支部的戰鬥力和凝聚力。

大墩村地處城東湖行蓄洪區,是長集鎮最偏遠的鄉村,易旱易澇,基礎設施薄弱,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艱苦,真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為了改變這種落後的面貌,解決群眾最迫切的問題,“雙基”建設是擺在他面前必須要抓緊解決的難題。四年來,爭取各級財政及社會“雙基”項目資金1600餘萬元,完成15千米村組道路、1.3千米溝渠初砌清淤、3座提排水站、5口大塘和大小409座涵、閘、生產橋等基礎設施和“農村自來水戶戶通”、電網改造、道路亮化、衛生室修建及村部重建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工程。村內軟硬件設施方面得到明顯,服務功能全面加強。

大墩村地理條件差,群眾基本靠種植水稻和務工為生,勉強維持溫飽,他是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只有產業做起來、特色強起來,群眾才能富起來。四年來,爭取幫扶單位產業幫扶資金35萬餘元,持續推進“50只雞10只鵝”幫扶措施,並著力實施高校後勤農產品“定向採購”,整合資金150萬元,流轉村內100畝土地,建立大墩村特色產業養殖基地,林下經濟特色產業不斷增強,養殖規模由2014年的不足50戶發展到現在的年均200戶,實現年銷售收入200餘萬元,貧困戶特色產業發展比例達到80%,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了,臉上的笑容多起來了,“我想富,我要富,我能富”的底氣十足。

“手中無米,叫雞不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增強基層黨組織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的重要支撐,是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重要舉措。多年來,因為村莊合併、幹部變動等原因導致集體資產家底不清、產權不明,資產出租、出讓隨意性大,合同簽訂時間長等問題,大墩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經濟“空殼村”。為破解這一難題,夏桂林和工作隊、村黨支部、村民委員會幹部頂著方方面面的壓力,深入村民組,走訪幹部、群眾,登記造冊,全面摸排資產狀況,同時逐步收回村組大塘、自留地,重新對外發包,盤活老舊資產,加大土地流轉,集體經濟發展資金入股企業,創辦集體項目。

教育扶貧是高校開展扶貧工作的優勢和著力點。駐村後,他積極協調學校加大對霍邱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力度,鼓勵符合條件的本村高中畢業生報考巢湖學院,幫助落實學費減免、推薦勤工助學崗位等。三年來,協調學校免除兩名大墩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四年學費,資助霍邱籍全日制在讀貧困大學生五百餘人次,提供各類獎助學金一百三十餘萬元。創辦“湯山愛心學校大墩村分校”,連續三年組織優秀大學生到村開展義務支教,為村內兩百餘名留守兒童提供愛心服務。開展科技下鄉活動,先後聯繫學校科技處、霍邱縣科學技術局等單位專家到村“問診把脈”,解決農戶在農業、養殖發展中的技術難題。組織開展文化下鄉,相繼組織校團委、校工會和大學生藝術團等部門赴村開展送文化、送溫暖、送醫療活動,豐富了村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開展扶貧勵志教育,邀請村民何道權等能人大戶為群眾傳經送寶,強化產業大戶在脫貧中的示範帶動作用。

村出列了,老百姓脫貧了,看到一張張充滿自信的笑臉,夏桂林作為“第一書記”滿滿的是欣慰。

高校扶貧記——夏桂林:真抓實幹 鋪就群眾幸福路


點評

辦實事 解難題 真了不起

提起夏桂林,五十多歲的村幹部陳禮平總是會肅然起敬地豎起大拇指,發自內心地感慨道:“夏書記雖然是來自城裡的大學教師,但是他作風硬、能吃苦。每年夏天那麼熱的高溫天氣,別說城裡人,就連我們這些莊家漢都熱得受不了,他卻能每天堅持下戶訪民情,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真是了不起。”

大墩村老支部書記肖學之退休後非常關注村內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他說,夏書記連續三年組織大學生志願者團隊到村開展支教活動,為孩子們瞭解外面世界打開了一扇窗,也讓村民群眾看到了未來發展的希望。

長集鎮黨委書記楊軍章表示,“夏桂林在村任職四年來,注重‘志智雙扶’,將幫扶單位人才教育優勢資源引入大墩村,幫助發展特色產業,培育集體經濟,改善公共服務,每年定期開展愛心支教、文化下鄉和科技支農等活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貧困戶脫了貧,貧困村出了列,村民群眾的笑容逐漸多了起來,原來的重點貧困村變成了美麗幸福村”。

□本版稿件由本報記者張華、通訊員鄭玲採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