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地在震撼和感動之間取得了平衡點的《攀登者》,你為何不看?

因為類型的限制,一部電影所能表達的東西往往是有限的。

所謂大片,在追求視覺衝擊的時候,往往容易忽視觀眾的情感共鳴,淪為簡單無腦的"爽片";而文藝片感情倒是夠了,但是又容易讓人在觀影過程中覺得乏味無趣。

但在刷完《攀登者》後,我驚喜地發現,這部電影完美地在震撼和感動之間取得了平衡點,讓人既忍不住想為驚險場面倒吸一口氣,又為影片中人物的命運傷感不已。

完美地在震撼和感動之間取得了平衡點的《攀登者》,你為何不看?

一、場面緊張刺激,節奏緊湊鮮明,大片氣質滿滿

可能有不少觀眾都是衝著《攀登者》中的"冒險屬性"去看這部影片,期待看到的,就是雪山之上各種見所未見的壯景和山難。

完美地在震撼和感動之間取得了平衡點的《攀登者》,你為何不看?

如果你也抱著這種心態,那麼登山者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電影中有3場動作戲讓人記憶深刻。

第一場是電影開頭,1960年的登山隊遭遇雪崩,天地變色,雪花咆哮,登山隊隊員們有的被滑落的雪堆淹沒,有的則躲在大石塊之後尋求掩護。

完美地在震撼和感動之間取得了平衡點的《攀登者》,你為何不看?

這樣的戲並不好拍,因為要考慮到雪崩揚起的碎雪在鏡頭中的呈現,多了遮擋鏡頭,少了又不夠真實。

但是最終電影呈現的效果出人意料,既體現了雪崩時的波瀾壯闊,又拍出了登山隊員在遇險時相互扶持的兄弟情。

完美地在震撼和感動之間取得了平衡點的《攀登者》,你為何不看?

第二場戲是1975年,登山隊在攀登過程中遇到大風。

風力之大,將固定好的帳篷都連根拔起,帳篷在被吹走的瞬間,固定繩卻纏住了其中一名隊員的腳踝。一時間,帳篷就像熱氣球一般拖著人急速前進。

場景之險,讓人忍不住捏一把冷汗,好在其他隊員不顧自身安危,一路追趕並且最終將腳踝上的繩索割斷,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完美地在震撼和感動之間取得了平衡點的《攀登者》,你為何不看?

第三個名場面,則發生在井柏然所帶領的登山小隊差點登頂的那一次經歷中。

當他們來到第二臺階,因為巖壁陡峭,有隊員不小心滑倒,最終引發騷亂,井柏然被飛來的氧氣罐砸中,不但不省人事,而且往懸崖滑去。

登山隊再一次發揚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幾名隊員在雪地中奮力滑行,最終在井柏然掉入懸崖的那一刻抓住了他,上演了懸崖驚魂一幕。

完美地在震撼和感動之間取得了平衡點的《攀登者》,你為何不看?

每場動作戲都一氣呵成,真的是看得人緊張又刺激。

當這些本身就已經精彩萬分的鏡頭投放到大銀幕上,刺激程度更是可想而知,再搭配上影院裡的立體音響,真的是視覺聽覺的雙重享受。

難怪有網友說幾次危機片段的剪輯調度已經達到了國產片的最高水準。

完美地在震撼和感動之間取得了平衡點的《攀登者》,你為何不看?

二、武戲好,文戲更好

如果你以為《攀登者》吸引人的地方只是這些驚險的動作戲,那就大錯特錯了。作為一部旨在傳遞攀登者精神的電影,《攀登者》的武戲好,文戲更好。

電影中最打動人的就是方五洲和許松林糾結的兄弟情。

完美地在震撼和感動之間取得了平衡點的《攀登者》,你為何不看?

15年前,方五洲為了救許松林,捨棄了攝影機導致第一次登頂不被國際社會認可。

許松林因此對方五洲又愛又恨。

15年後,許松林一邊與方五洲冷戰,氣他為什麼要救自己,一邊又不由自主地表現出對這位隊友的信賴與欣賞。

完美地在震撼和感動之間取得了平衡點的《攀登者》,你為何不看?

在新隊員質疑訓練要求過於苛刻時,方五洲親自下場證實只要夠努力,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完全有可能在3分鐘內完成。

而此時,在一旁旁觀的許松林的臉上,是抑制不住的驕傲。

當許松林因為自己的武斷而斷送了新隊員的性命時,他強忍著悲痛與自責將隊員的遺體拖回了大本營,卻在見到方五洲的那一刻泣不成聲。

完美地在震撼和感動之間取得了平衡點的《攀登者》,你為何不看?

這種男人與男人之間複雜的情感,因為吳京和張譯的精彩演繹,讓人感同身受。

同樣讓人感動的還有井柏然和"黑牡丹"純潔的感情。影片中,他們從來沒有將對對方的喜歡宣之於口,只是把這份感情默默地埋在心裡。

完美地在震撼和感動之間取得了平衡點的《攀登者》,你為何不看?

"黑牡丹"會因為心疼井柏然,在訓練時提前喊"時間到",井柏然會用相機偷偷拍下黑牡丹的每一個身影,甚至用兩人各自的照片拼湊出一張合照。

這份感情就如同珠穆朗瑪峰一樣的純淨,讓人看到了雪山之上的真情,更讓英雄形象變得有血有肉接地氣。

所以無論你是想看超級大片,還是想看細膩感情戲,《攀登者》都是很不錯的選擇,既能給你震撼,又能給你感動。

完美地在震撼和感動之間取得了平衡點的《攀登者》,你為何不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