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傳家寶,航天師徒四代的堅守

曾經,在遵義的西北方向,有一處佔地100餘畝、總建築面積10餘萬平方米的三線廠房。1970年,上海機床齒輪廠工人韓興華從1800多公里外的上海來到大婁山下,支援三線建設。

韓興華師徒四代的奮進接力故事,就從這裡開始……

“我離祖國對我的要求還有差距

1985年,061基地(航天江南前身)開始研製航天汽車,3247廠(貴州群建精密機械有限公司前身)作為航天系統唯一一家齒輪專業企業接到任務負責汽車系列變速箱的研製。這項工作由時年40歲的韓興華牽頭負責。

這是國內最早的汽車研發單位之一。在沒有經驗可借鑑、沒有設備可加工、沒有手段可測量的情況下,韓興華只能從零開始。他靠著一點點英文底子翻閱字典啃下了國外文獻資料,摸著石頭過河,開始了航天汽車變速器總成的試製工作。終於,經過4年攻關,航天汽車實現量產。

90年代初,韓興華又在航天汽車的研製基礎上,開始了汽車發動機正時齒輪的開發工作。時至今日,汽車發動機正時齒輪都是群建精密發展的重要板塊。

“當時,為了做正時齒輪的研發,我們急需一種新型的刀具,但是整個市場上都沒有,韓總就自己設計,親自去重慶和刀具生產廠家反覆改進。”當時剛剛進廠不久,如今已經是群建精密技術骨幹的王建軍回憶起師父韓興華為了解決研製困難付出的艱辛,敬意油然而生。

徑向剃齒刀的成功開發與投產,不僅突破了汽車發動機正時齒輪系開發工作的瓶頸,還引發了剃齒加工技術的改革。這為行業帶來了一場大變革。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待遇的韓興華曾寫道:“我取得的這點成績和祖國對我的要求相比還差一段距離,我要不斷進步,縮小這個距離。

如今,已過古稀之年的韓興華被國內多家企業聘為技術顧問,依然在為行業的發展、為祖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鞠躬盡瘁。

態度決定結果

“幹技術沒有什麼訣竅,就是要多做、多想、多總結。你的工作態度決定了你的工作結果。”王建軍領著一撥年輕人在生產線上對工藝方案進行論證,不時地提點著身旁的年輕技術員,只有多到現場才能編制出合適的方案。

1987年,剛畢業的王建軍被分配進入3247廠,工作32年,王建軍身體力行地踐行著師父韓興華當初點點滴滴的教誨。

“師父是副總師,每天到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車間,我們怎麼好意思在辦公室待著呢。”他說,現在自己帶徒弟時也以師父為榜樣。

從2002年開始,群建精密承擔了載人航天工程對接機構中共五十三大類181個精密齒輪傳動部件的研製生產任務。十幾年間,王建軍作為群建精密高精密齒輪研發團隊的核心成員,一直組織並參與“神舟”、“天舟”、“嫦娥”以及“天宮”相關齒輪零件的研發工作。

工作至今,王建軍已取得授權專利11項、發明專利3項。“做得多說得少”是熟悉王建軍的人對他的一致評價,他說這是工作性質使然,幹技術工作一輩子,就是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

未來,竭盡全力接好這一棒

2018年12月,全國小模數齒輪技術研討會在深圳召開。王建軍作為全國範圍內評選出的4名專家之一,上臺接受“小模數齒輪專業領域突出貢獻獎”表彰,臺下坐著的龍見炳用手機為師父記錄下了這一時刻。王建軍的徒弟賀志斌撰寫的論文也在會上獲獎。

賀志斌和龍見炳大學畢業後,先後於2006年、2007年進入群建精密從事技術工作。

10餘年磨練與成長,他們雙雙入選貴州省高層次創新人才庫,龍見炳被評為全國機械行業勞動模範,賀志斌取得授權專利13項,其中發明專利2項。如今的他們已經獨當一面、勇挑重任。

2017年,龍見炳組織研發的高精密諧波減速器,經過多年和多型號的產品應用,已在群建精密批量生產,這打破了諧波減速器長期被國外生產廠商壟斷的局面。

2020年,賀志斌主持參與的項目將進入發射階段。雖然項目已經收尾,但賀志斌一刻也不敢鬆懈。過後,賀志斌說,“我對這個項目的付出,比對我小孩的付出還要多”。

這小小的調侃,令身邊的黃家洪和劉浪覺得十分意外。在徒弟黃家洪和劉浪的印象中,師父一向不苟言笑。“師父總是嚴肅地叮囑:技術工作就是要謹慎、謹慎再謹慎,容不得一點馬虎。”他們說。

黃家洪和劉浪2015年、2016年先後進入群建精密。作為年輕技術員,他們認真踏實跟著師父一起做項目,不斷地磨練自己的現場能力、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未來,他們將全力接好這一棒。

監製/許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