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時為什麼救援人員要跳傘呢?直升機飛不過去嗎?

星辰57942710


汶川地震時大部分救援力量都是通過陸路方式進入災區的,小部分則是通過直升機機降方式進入災區,而跳傘的比例非常小,這裡說的救援人員跳傘應該是指原空軍第15空降軍某部傘兵空降震區參加救援任務,也就是後來著名的“空降兵十五勇士”一事。汶川地震,空軍空降兵15勇士冒著生命危險從5000米高空奮不顧身跳下,是一次自殺式的傘降,在無氣象資料、無地面標識、無指揮引導的三無條件下傘降,世界軍事航空史上前所未有。

當時強震導致災區道路嚴重損毀,地面救援部隊一時難以抵達,很多地方都沒有建立有效聯繫,特別是震中地帶的茂縣完全失聯,從空中進入成為了解這些地區災情的最後選擇。原本救援人員是計劃搭乘直升機進入茂縣的,可是直升機的航路被暴雨和濃霧阻斷,運輸直升機數次嘗試著陸,都沒有成功,後來只能選擇從高空跳傘進入。

汶川空降15人小分隊由空降兵研究所所長李振波大校帶隊,他中國最好的空降空投專家。4名傘兵引導員,最有經驗一位少校跳傘高達2200次,3名高級士官跳傘超過500次,都是對空引導專家。4名士官來自空降兵通信團,6名隊員來自空降兵特種大隊,為這次高空跳傘,空降兵集中了全軍最精銳跳傘力量。

應該說,當時的跳傘環境是非常兇險的。解放軍空降部隊在2008年汶川地震以前,還不具備5000米高空跳傘的實戰能力。要知道,平時的跳傘都是在有充分保障條件下進行的。而此次災區傘降沒有氣象資料、沒有地面的指揮引導,連地面標識都沒有。而且茂縣處於高山峽谷地區,可供空降的平坦地域十分少。加上此次跳傘高度為4999米,遠遠超過空降兵日常的跳傘訓練高度,參加行動的空降兵需要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進行第一次如此高度的高空跳傘,其難度和危險程度可見一斑。

但災情就是命令,為了儘快獲得災區受災情況,救援人員已經別無選擇。5月14日上午,15名勇士分兩批在4999米高度從運輸機中躍出。跳傘後,15名勇士在空中自由落體了1400多米才達到降落傘的最高開傘高度,有兩名勇士還遭遇主傘無法打開,緊急使用備份傘降落的重大險情。在最後落地時,由於地形複雜,數名勇士都有不同程度的受傷。但是,不管怎麼樣,15勇士最終還是成功落地了,在地震發生40多小時後,第一批救援力量終於進入了茂縣,給災區人民帶來巨大的希望。

在隨後一個星期裡,中國空降兵勇士們偵察了數十個村莊的受災情況,給抗震救災指揮部提供了第一手資料。還開闢了數個機降場,引導運輸直升機搭載大量救援人員和救援物資進入茂縣,對於災區來說,堪稱雪中送炭。

值得注意的是,經過此次非戰爭情況下的空降行動後,中國對空降兵的空降訓練環境和作用都是更加深刻的認識,此後中國重視空降兵空降裝備的發展,加強空降兵特殊環境下的傘降訓練,對空降兵作戰能力建設帶來重大影響。

2008年汶川救災時的5000米奮勇一跳,中國空降兵的裝具還很簡陋,經過十幾年發展,已經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景行行止11


在汶川地震期間,其實是出動了100多架軍用和民用直升機,同時累計飛行1000多架次。當時,全國也就只有500架直升機,可以說四分之一的直升機都到了汶川。

可以說汶川地震的2008年,是我國直升機救援元年。現在截止到2017年,我國光是專業醫療救援直升機就有354架,而在2015年這個數字是,27架。在大地震當中,真正需要的是中型和重型直升機。

續航時間較長,可以攜帶較多的設備在目的地上空長時間盤旋。一般的輕型直升機根本無法完成這樣的任務。而且,還需要很多專業設備,比如,探照燈、光學/紅外成像儀、雷達、信標設備,還有絞車和吊籃。

並不是任何直升機都適合去地震災區從事救援工作,那些小直升機,只是觀光用途,根本無法救災和運輸。為此在汶川地震以後,我國特種直升機得到了極大發展,卡32消防直升機,直15直升機,米26重型直升機,還研發了AC-311、AC-312等型號的直升機。

當時在汶川地震,2架米26重型直升機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唐家山堰塞湖的排險工作中,兩架米26直升機,共向排險現場吊去了80餘臺挖掘機,裝載機等大型器械。

在汶川表現最好的黑鷹直升機,現在已經國產化,也就是直20直升機。這種直升機具備較好機動性能,以便能夠在複雜環境下執行任務,例如西南地區,這裡多山地峽谷,氣象條件下複雜,對於直升機飛行和機動性能要求較高。


深度軍事


地震災區的地質和氣象環境複雜,很多救援點是在三面環山的半山腰斜坡上,這是上有高壓線,下有電網鋼索。有時,直升機飛進去旋翼距離懸崖峭壁和線網只有5米,操控稍有不慎就能導致機毀人亡的事故。所以直升機進入災區的危險性還是很高。5月31日,我軍一架米-171直升機在執行完任務後,返航途中,在汶川縣映秀鎮附近,因局部天氣變化突遇低雲大霧和強氣流而失事。

直升機救援對於惡劣氣象條件很敏感,嚴冬、酷暑、暴雨、濃霧、風沙都可能使行動受到影響而引起災難性後果。傘降同樣會受到目的地地形因素制約,在山區傘會面臨部隊難以集結,機動、保障困難;在平原空降,水網稻田密佈,河流也會帶來很多困難。丘陵地區空降則會遇到雨裂沖溝和斷崖等。

相對而言,直升機救援的適應性更強。但是在飛行和懸停中易收到風向和氣流的影響。陣風或強烈的熱氣對流都會對直升機的穩定在造成影響。當氣溫低於5攝氏度、雲中含水量較大時,直升機的發動機進氣口、旋翼水平安定面、應艙玻璃和空速表感應器都容易結冰。因此在不熟悉著陸點的氣象情況下,還是不能貿然進行降落,否則極易造成機毀人亡的事故。


航空之家


並不是沒有直升機飛赴災區參與救援,而是由於地震初期地面設施損毀嚴重,不具備機降條件,從而由空軍派出15名空降兵先行跳傘進入災區,完成了架設航標、開設起降場等任務。在地震發生之後的第49小時,也就是2008年5月14日下午3時35分,來自中國空軍的一架“黑鷹”直升機首次進入汶川上空,並降落於重災區青坪鄉。此後,直升機飛赴災區的救援行動始終沒有間斷。

認識幾位陸航的朋友,他們都很忌諱駕機在山峰、峽谷間飛行,因為山谷間的低空氣流變幻莫測,突變的氣流不僅會降低發動機功率,還會改變旋翼渦流,嚴重干擾飛行員的操縱駕駛。一旦飛機失控,旋翼、尾翼會在瞬息之間與周圍山體或樹木發生刮碰,機組人員幾乎沒有生還可能。5月31日,在執行地震救援任務期間失事的邱光華機組,就屬於此類情況。

2008年5月14日12時25分,搭載著以空降兵研究所所長李振波為首的15名空降勇士,在距汶川40公里的茂縣上空成功實施了傘降。他們跳傘後的主要任務,是溝通災區與外界的通信聯絡、開設起降場與引導機降,他們在7晝夜內共開設機降場6處,引導機降、空投20餘架次。可以說,沒有他們的“勇敢一跳”,就沒有後來的空中救援航線。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關注慕什塔戈,領略軍事百科!


慕什塔戈


當時的成都軍區使用陸航是非常謹慎的,之前黑鷹遇到風切變摔了一架,整個對印戰役指揮班子都損失了。

這種萬人矚目,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任務,只要首長下了決心,絕對都是積極請戰的。因此,當時很可能陸航稍微猶豫了一下,讓空降兵搶到了任務。

後面陸航參與救災行動,確實遭受了損失,高海拔複雜氣象條件下,直升機小了真不行。但也從側面說明,航程並不是問題。


老兵駱駝


汶川地震時大部分救援力量都是通過陸路方式進入災區的,小部分則是通過直升機機降方式進入災區,而跳傘的比例非常小,這裡說的救援人員跳傘應該是指原空軍第15空降軍某部傘兵空降震區參加救援任務,也就是後來著名的“空降兵十五勇士”一事。

當時強震導致災區道路嚴重損毀,地面救援部隊一時難以抵達,很多地方都沒有建立有效聯繫,特別是震中地帶的茂縣完全失聯,從空中進入成為了解這些地區災情的最後選擇。原本救援人員是計劃搭乘直升機進入茂縣的,可是直升機的航路被暴雨和濃霧阻斷,運輸直升機數次嘗試著陸,都沒有成功,後來只能選擇從高空跳傘進入。

應該說,當時的跳傘環境是非常兇險的。解放軍空降部隊在2008年汶川地震以前,還不具備5000米高空跳傘的實戰能力。要知道,平時的跳傘都是在有充分保障條件下進行的。而此次災區傘降沒有氣象資料、沒有地面的指揮引導,連地面標識都沒有。而且茂縣處於高山峽谷地區,可供空降的平坦地域十分少。加上此次跳傘高度為4999米,遠遠超過空降兵日常的跳傘訓練高度,參加行動的空降兵需要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進行第一次如此高度的高空跳傘,其難度和危險程度可見一斑。

但災情就是命令,為了儘快獲得災區受災情況,救援人員已經別無選擇。5月14日上午,15名勇士分兩批在4999米高度從運輸機中躍出。跳傘後,15名勇士在空中自由落體了1400多米才達到降落傘的最高開傘高度,有兩名勇士還遭遇主傘無法打開,緊急使用備份傘降落的重大險情。在最後落地時,由於地形複雜,數名勇士都有不同程度的受傷。但是,不管怎麼樣,15勇士最終還是成功落地了,在地震發生40多小時後,第一批救援力量終於進入了茂縣,給災區人民帶來巨大的希望。

在隨後一個星期裡,中國空降兵勇士們偵察了數十個村莊的受災情況,給抗震救災指揮部提供了第一手資料。還開闢了數個機降場,引導運輸直升機搭載大量救援人員和救援物資進入茂縣,對於災區來說,堪稱雪中送炭。

值得注意的是,經過此次非戰爭情況下的空降行動後,中國對空降兵的空降訓練環境和作用都是更加深刻的認識,此後中國重視空降兵空降裝備的發展,加強空降兵特殊環境下的傘降訓練,對空降兵作戰能力建設帶來重大影響。


科羅廖夫


汶川地震,我是經歷者也是參與者,現在回想起來都令人心生恐懼,悲痛萬分,自然的力量是人類完全不能抗衡和比擬的。

當時地震發生,開始幾秒鐘大地顫抖,房屋左右搖擺,持續開始倒塌,山地滑坡。四川地屬丘陵盆地地形,多高山,地勢起伏較大,汶川位於川西,位於我國第二級和第三級階梯過度段,山勢起伏大,峽谷溝壑眾多,剛好處於龍門山地震帶,地震活躍。汶川地震發生後,不能讓直升機直接進入,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1、較為平坦地勢主要集中在岷江河床沿岸,因多處山體垮塌,道路中斷,溝壑兩邊平坦河床成了堰塞湖,隨著餘震山頂不停掉落石塊和塌方,不能為直升機騰出場地,就算有也不安全。

2、汶川多高山,海拔高,山間多雲霧繚繞,地地震發生後天氣狀態也不好,為直升機進山不能提供良好的視線強行進去會機毀人亡風險增加。

3、汶川要進入,是峽谷地帶,需要沿岷江河流進發,穿越峽谷需要有經驗豐富飛行員探路,標出航線和障礙物位置,地震發生時,沒有領航機探路,也沒有一條準確的航路,大規模直升機進入,也會增加風險。

為了與時間賽跑,為災區搶救更多生命財產,我們人民軍隊選擇跳傘進入,也是無奈之舉,讓我們年輕的軍人從萬米高空跳傘用自己生命,拯救別人的生命,這種崇高的精神,真值得我們學習,真應該為他們鼓掌,你覺得軍人品質讓你為之感動嗎?






蓉城搬磚工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首先我們先說一下中國的直升機的發展狀況。

我們普通人在國家的全力宣傳下,一直都有個印象。就是從技術難度來說,航天(火箭)大於航空(飛機)大於直升機。而實際上的情況是恰恰相反。直升飛機是難度最大的。

為什麼我們國家不發展直升機而去弄火箭呢。都和一個人有關係,這是人就是中國泰斗級的人物錢學森了。在國家發展計劃裡面,他可是舉足輕重呀。(重到什麼程度呢,航天航空 這個詞區別就是 錢定的)在國家剛剛建立的情況下,國家一是窮,二是底子薄。這就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全面開花,必須有主次。所以錢學森就是本著先急後緩,先易後難的原則,當時原子彈需要火箭這個載體,實現威懾力。 又是技術上最簡單的(一次性使用)所以火箭優先,我們的直升機工業就成最差勁的了。根本就不受重視。 直6 直7 先後下馬,直8,直9 都是 法國引進技術,直10 俄羅斯 幫我們設計。我們國家陸航裝備直升機都是 米171 還有20多黑鷹。這些飛機都是最低配版本的,是陸軍買來實現 蛙跳戰術的,就是大規模機降,所以上面沒有氣象雷達,也沒有精確的導航設備,特別是儲備功率不行,根本就不能在複雜氣象中飛行,特別是高原飛行。最有名的一次就是在西藏把西藏軍區司令員給摔死了。 再舉例個例子,現在經常有人去國外跳傘,感覺跳傘特簡單,飛行特寫意。實際上,在四川你把飛機停在機場上海拔都比這些飛起來的飛機高,很多飛機到了四川根本就飛不起來,超過他們的升限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直升機去,風險太大,很可能機毀人亡。


Johnny親王


可以。



看這2張圖片。大家覺得這個降落點,有什麼人工修繕的跡象嗎?其實,“第49小時”進和“第1小時”進,面臨的風險是同樣高的。

為什麼說同樣高?因為“山地峽谷,氣象條件”是永遠複雜。不是多少個“小時”就會改變的。非要說多少個,恐怕要若干億小時。滄海變桑田那種時間。

“49小時內”是狂風暴雨?顯然不是,因為真那樣,同樣也不具備傘降條件。

直升機的特點是什麼?是全地形,不需要地面什麼設施。不管你是高原、懸崖、谷底,還是海面,直升機都可以飛,都可以懸停,無需直接降落在地。懸停後繩降也可以。相對來說,非常安全。只要性能支持(含飛行海拔高度、適應多少級風雨)。


這方面,當時只有若干架黑鷹、米26之類的,性能勉強夠。

另外,消息核實、下令。然後是後勤準備 —— 總要檢測下黑鷹狀態吧?加油,維修,調集物資......都需要時間。2019.3.5


光頭最帥90210


十年前,汶川地區集中了舉國上下1/4左右的直升機,總計百餘架,累計飛行千餘次,直升機是這場牽動中華十數億同胞心的大災難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但是,誠如題主所言,在救災之初,直升機確實存在無法進入災區著陸救援的情況。事實上,當年第一批人民英雄的5000米高空“盲跳”的危險係數不亞於直升機冒險在汶川震後的複雜氣流下執行山區著陸,但是災區的人民群眾當時危在旦夕了啊,這時候,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為了避免直升機貿然著陸機毀人亡,先“跳下去”已經是迫在眉睫不得已而為之的唯一選擇了。

圖——米-171直升機

# 進不去的最大困難——高海拔、山區複雜氣流和低溫環境、未知地面情況

高海拔:汶川平均海拔約1200米,山區海拔多數在3000米以上,最高超過4000米。眾所周知,直升機發動機性能受海拔影響很大,隨著高度增大,出軸馬力將會減小,而對於旋翼來說,高海拔處空氣稀薄,要想維持旋翼拉力,就必須誘導更多的空氣穿過槳盤,由此需要更大的功率輸入。發動機出軸馬力的減小和直升機需用功率的增大是常規直升機難以上高原的重要原因;
山區複雜氣流和低溫:峽谷地形很容易形成混亂的低空風切變,這對於旋翼而言是非常危險的,再加上長時間的暴雨天氣、山間大霧都對直升機的飛行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除此之外,當時的山間氣溫很低,大部分區域都達到了5℃一下,這個溫度下,直升機飛行於溼度極大的山間時候,其旋翼系統、發動機進氣口、水平安定面、座艙玻璃和空速表感應器等,均易發生結冰現象,嚴重者將導致墜毀。
未知地面情況:直升機的確不需要具備跑道的機場等一大堆基建設施,但也不是說隨便哪裡都能著陸,更別說大規模機降了。再怎麼說也得要一塊結實、平整的開闊地面才能夠降落啊。汶川多山,地形複雜,震後出現了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多種足以改變地形的災害,在無法探知明確地形的時候,基本就是無法實現機降的。

# 不是說直升機飛不過去,是當時我國所擁有的直升機“不行”

前面說了這麼多,聽起來似乎直升機“很弱”,實則不然,如果當時中國擁有配備搜救裝置的黑鷹、種馬或者支奴幹,或者有著大批米-26,退一步講,有著如今的AC313、Z-18,進場救人的能力也翻個倍了。可是當時呢,我們主要能出動的是米-171、用了幾十年的老舊黑鷹,技術狀態不足、規模數量不夠,壓根就沒有應對汶川地震這種巨大災害的能力。這也是我國近年來大力發展直升機救援的驅動之一,2008年也因此被業內稱為“中國直升機救援發展元年”。

圖——中國的老黑鷹直升機

當時就有兩架米-171直升機就是在執行救災任務的時候,突遇低雲大霧和強烈氣流,其中一架立即爬升逃生成功,另一架機上18人全員遇難。

# 在地面狀況明確的時候,直升機能夠完滿完成任務

當時還有一件著名的事情就是“女孩網上發帖 助軍用直升機成功空降汶川”,這個新聞想必大家都聽過。

當時,茂縣女孩張琪在網上發佈了名為“我是汶川人,有個地方特別適合空降!”的帖子,一瞬間,帖子也被髮入各個QQ群中廣泛傳播。該網友稱,距離汶川縣城往成都方向僅7公里的七盤溝村山頂特別適合空降。該帖經過近2000次的轉載後,15日四川省抗震救災臨時指揮中心軍方指揮層電話聯繫了這位發帖人——茂縣女孩張琪,核實情況後根據帖子信息迅速展開勘查,並最終成功空降汶川。



無論怎麼說,當今之時,天災人禍時有發生,直升機在緊急救援中已經體現出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必須要未雨綢繆,大力發展具備救援能力的直升機並進行定期的救援演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