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堅持心之所想,最終將成為力之所及

陽明心學:堅持心之所想,最終將成為力之所及

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聖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馴至於美大聖神,亦只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

王陽明作為宋明理學中"心學"的創始者,強調個人的主體意識和自主精神。他認為,只要心中不忘存天理,就是立志。不忘記這一點,久而久之心自然會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說的"把凡胎修煉成聖胎"。如此將天理時刻銘記於心,逐漸達到宏大神聖的境界,也是從心中最初的意念不斷堅持並發展下去。

"心之所想"雖然只是停留在腦海中的意識,看似虛無縹緲,卻有著不可小覷的力量。王陽明所言的"念念存天理",就是用我們的意念影響我們的思維。當心存念想時,就能做到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倘若心無所思,則難以排除雜念,陷入胡思亂想之中。

"心之所想"的力量遠不止於此。在奮力追求成功的人生道路上,"想"成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缺少這份"心之所想"的動力,抑或受外界干擾而無法將之堅持到底,則難以發揮自身潛在的能力,難以超越自我,挑戰極限。

陽明心學:堅持心之所想,最終將成為力之所及

明朝後期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上最燦爛輝煌的一段時間,此時出現了一位偉大的地理學家、探險家——徐霞客。

徐霞客自幼聰明好學,喜歡讀歷史、地理、遊記之類的書籍,立志成人之後遍遊國家的大好山川。

但是父親去世後,老母無人照顧,徐霞客的遊覽計劃被打斷,終日悶悶不樂。母親看出了他的心思,對他說:"男兒志在四方,哪能為我留在家裡。"母親的支持,堅定了徐霞客遠遊的決心。

徐霞客有了勇氣和力量,便辭別母親開始遊歷。他先後遊歷了太湖、洞庭湖、天台山、雁蕩山、泰山、武夷山和北方的五臺山、恆山等名勝,並且記錄下了各地的奇風異俗和遊歷中的驚險經歷。

幾年後,徐母去世,徐霞客便把全部精力放在遊歷考察事業上。他跋山涉水,到過許多人跡罕至的地方,攀登懸崖峭壁,考察奇峰異洞。

陽明心學:堅持心之所想,最終將成為力之所及

在湖南茶陵,徐霞客聽說這裡有個深不可測的麻葉洞,便決心去探訪。可當地人說洞裡有神龍和妖精,沒有法術的人不能進去。剛走到洞口,嚮導得知徐霞客不會法術,就嚇得跑走了。徐霞客毫不動搖,獨自手持火把進洞探險。當他游完巖洞出來的時候,等候在洞外的當地群眾紛紛向他鞠躬跪拜,把他看成是有大法術的神人。

徐霞客白天考察,晚上就藉著篝火記錄當天的見聞。30多年裡,他走遍祖國南北,對曾走過的地方之地理、地質、地貌、水文、氣候、植被作了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並用日記體裁進行詳細、科學的記錄。徐霞客死後,由他人整理而成聞名世界的《徐霞客遊記》。

陽明心學:堅持心之所想,最終將成為力之所及

很多人雖然都心有所想,卻很少有人為了願望而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也很少有人為了一個目標而堅定地執行下去,因為總是會有來自外界各種各樣的干擾。我們每個人都向往成功,但是心有所想的同時還要排除外界的干擾,要在心裡不斷地提醒自己,不斷地朝著目標前進。雖然當我們想著"下次考試提高二十分"、"一個月減肥十公斤"、"畢業後就要買房"的時候,自己都不太相信,因為這些都是身邊無數人沒能實現的目標。倘若就這樣氣餒了,放棄了,那我們距離成功將越來越遙遠。

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心之所想,清楚地告訴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併為之而努力奮鬥。只有時刻保持這種"想要"的念頭,才能徹底拋開所有阻撓它實現的因素。最後,我們會發現,所有的"我想",都變成了"我要"、"我一定"。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未必就是我們無法做到的事情。大膽地堅持心之所想,方知自己的潛力有多大。

不要在"心想事成"之前放棄最初的念想。成功不僅需要奮力拼搏,更需要一份堅持不懈的動力支持。堅持心之所想,最終將成為力之所及。

陽明心學:堅持心之所想,最終將成為力之所及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歡迎您在留言區交流。您的認可和鼓勵,是我們精進的最大動力!懇請您把今天的內容轉發給您的親朋好友。不勝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