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县: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 持续拓展产业扶贫成效

沁县地处上党盆地北部,属丘陵半丘陵区和旱作农业区,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县、有机农产品认证示范县,也是省政府确定的全省34个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县域之一。总面积132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8万人,辖6镇7乡306个行政村,开展“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创建具有良好的基础和独特条件。去年以来,沁县按照市委、市政府创建工作部署,把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发展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把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纳入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高位推动,发动群众,做到了机构、区域、地块、作物、主体、政策“六落实”,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阶段性工作进展

近年来,沁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市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部署要求,坚持立足农情,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建设,持续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效,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定不移走具有沁县特色的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发展之路。围绕发展绿色有机旱作农业,沁县主要做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搭建了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四梁八柱”。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特色示范县创建涉及范围广、环节多、任务重,为切实抓实抓好此项工作,着力做好组织、制度建设。在加强组织领导方面,县政府成立了封闭示范区领导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农业农村、林业、水利、畜牧、财政、发改、扶贫等23个部门为成员单位;在县农业农村局设立了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组织、协调、规划、方案制定和项目实施、监督检查、日常管理工作,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以倒逼机制,确保示范区创建工作顺利推进。成立了专家指导组,聘请省农业厅土肥站副站长赵建明、市农委植保站站长王景盛、农广校校长武东为首席专家,县农业农村局的一名研究员、5名高级农艺师、3名农艺师都按照片区及产业的分工负责制进行了培训、指导等工作。在建强制度体系方面,出台了《沁县创建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实施方案》。初步形成了五个方面的模式体系,即:四环封闭体系,“六统一”管控体系、“七统一”标准体系,农技农艺融合封闭式的技术控制体系,全程可追溯的品质封闭保障体系。

二是营造了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工作开展以来,通过多种宣传方式,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创建工作的认识,形成坚定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路子、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导向的良好氛围。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开展调研6次。在工作推进中适时开好五个会,即:生产前期培训会、观摩学习互促会、经验交流现场会、标准执行评比会、履职成效报告会,通过“五会”,形成了履职到位、齐抓共管、比学赶超的常态氛围。县农业农村、畜牧、环保、农经等部门组织下乡调研落实42次,开展集中、分散宣传58次,发放宣传材料1200套;制作了有机旱作农业6项技术、作物品种生产管控操作规程、有机产品价格等专栏;组织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六大重点工程”及“标准体系”专题培训18次培训4466人;创办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讲习所。同时在沁州报、电视台、智慧手机台上开辟“创建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栏目,先后刊登发表全力创建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宣传专题6篇,大力宣传创建中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褒扬作用,扩大封闭示范区的影响力。各项目实施单位,在实施区域明显地段设置示范项目标牌,编制印刷了集封闭操作规程、逐日记录为一体的《标准实践操作指南和生产过程记录、追溯簿》和村级生产过程记录台账。

三是凝聚了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大力推行“行政领导+农业专家+农技指导员+基地+合作社+示范户”的包联责任制,行政领导负责项目推进、任务落实、督促检查,专家和技术人员经常性组织开展指导服务工作。县委、政府就推进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召开专题会议6次,从有限财政收入中挤出40万元专项用于有机旱作农业建设,在南里乡2次召开产业结构调整现场推进会。县农业农村和市监等部门联合检查农资6次;县水利局积极抓好水利设施建设;农经中心先后协调流转土地322亩。示范项目乡镇、村同步组建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发展专家指导组,明确技术负责人,在项目实施区域、明显地段设置示范项目标牌。同时,在关键农事季节,组织现场观摩、技术培训、专家巡回指导等活动,搞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和展示,规范了生产记录、档案资料,形成了县乡村同伸一双手、共使一把劲的强大合力。

四是建设了一批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基地。自2012年开展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创建以来,全县已认证有机基地面积16万亩,绿色产品认证10万亩,地标登记保护22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32万亩。成功创建了中国小米之乡、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小米之都长治市核心区。沁州牌沁州黄小米作为中国弛名商标,2017年跻身首批“中国好粮油”产品行列;沁州白小麦粉获得QS认证;有机高粱被汾酒集团确定为“青花瓷”汾酒指定专用高粱。2018年,建成了段柳乡东寨等4个村3140亩的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目前,沁州黄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高粱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在基地建设,十分注重多种模式辐射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力助推了4568个贫困户、11263个贫困人口的如期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8.8%下降到了0.57%。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区域化实施难度大。目前,农户对流转土地意愿仍不够积极,加之全县丘陵较多条件的客观限制,导致同一作物种植区域分散化,无法形成集中连片种植,难以形成规模生产,阻碍了同一作物种植标准化基地的建设。由于分散基地的经营权仍然属于一家一户,在一个区域内统一实施有机旱作配套技术,种植群众意愿难以统一,无论龙头企业,还是村集体,目前都没有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所以群众对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基地的创建意愿不强。

二是资源利用率不高。由于沁县用工企业不多,而眼下打临工比农业种植效益高很多,所以有限的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直接导致剩余劳动力选择省时省事的玉米作物种植,对误工多的有机旱作作物种植不多,因此在一户承包的耕地总面积中,有机旱作作物的地块覆盖率不到30%,一定程度上造成适宜有机旱作农业种植地块的浪费。另外,由于机械化程度不高,谷子等有机作物受限于生产节令与劳动力的缺乏,导致农户不能大面积种植。渴望加大谷子种植、除草、中耕、收割机械化的研发、生产、普及力度,尽快实现机械化目标。

三是财政拮据制约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投入主要是有机肥,保障清洁生产,提高农业废弃物利用水平,为健康营养的土壤提供源源不断的有机肥。由于沁县纯农业县的县情,工业薄弱,商业滞后,地方财源拮据,2018年,地方财政收入只有 1.12亿元,没有能力能够拿出更多的资金支持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建设。沁县目前急需加大对有机肥厂建设的支持力度,以有机肥的满足倒逼化肥的减量投入和农业的清洁生产以及畜禽的健康养殖。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抓示范引领,整体推进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紧紧围绕市政府确定的以“沁州黄”小米产业为重点特色示范县创建目标,兼顾 “沁州白”面粉原粮小麦、“沁州红”汾酒高粱、“沁州绿”辣椒三大产业,突出抓好六个方面的重点工程,创建总面积57629亩示范基地:一要把去年3140亩封闭示范区列为今年特色示范县重点,巩固、提高创建成果;二要全面铺开定昌镇东岭头、红坡和南里乡中里三个区域,面积18197亩;三要在2018年封闭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拓展创建成效,辐射扩大示范规模。新建封闭示范区6958亩,涉及段柳乡尧长、荆村、大良、小良和次村乡东庄、檀山6个行政村625户1740人;四要大力推动示范乡次村乡1万亩面积的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发展;五要精准打造郭村镇元王、郭家庄和漳源镇罗卜港3个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示范村;六要扶持好杨平农牧合作社、平凡粮食种植合作社、谷道仁心农林牧合作社、山西金和宝农业有限公司、青松农牧合作社、馨鑫山庄食用菌有限公司、天源核桃示范基地、漳意联核桃种植合作社、桃园建清农牧合作社9个有机旱作“七百”示范项目,总面积15954亩,通过抓样板创建,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在带动全县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的全面发展的同时,扩大优势产业示范项目对脱贫户的覆盖面,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巩固和提升优势特色产业脱贫成果。

二是抓标准化建设,提升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生产水平。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实现生产有标准、过程有控制、产品有标识、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力争到“十三五”末,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示范社全部纳入追溯管理。工作中,将重点抓两个方面工作。一方面,在封闭示范区全面执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1年12月5日发布、2012年3月1日实施的G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的生产、加工、销售、管理、环境空气质量、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执行专家团队制订的有机谷子、小麦、高粱有机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以标准化促进优质化。另一方面,在各基地实行“三个体系”的封闭管控模式:一是实行从县级到乡级、村级链条式的“统一组织领导”组织体系;二是对全域实行 “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确定良种、统一腐熟农家肥和有机肥标准和供给、统一田间管理管控标准、统一订单收购储藏、统一加工销售、统一全过程管控”的“六统一”管控体系;三是对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实行“统一有机及地标标准、统一进行培训指导、统一操作规程、统一绿色防控、统一申请认证、统一检测检验、统一质量追溯”的“七统一”标准体系。以其加强品牌建设和主体培育成效,促进沁州黄小米等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升级,做优做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三是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立体监管体系和可追溯体系。

三是抓统筹协调,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抓化肥农药“零增长”。采取有机肥物化补贴的办法,加大商品有机肥、沼液、绿肥、秸秆等有机肥料应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实现养分有机替换,减少化肥用量,2019年推广增施有机肥10万亩。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应用,覆盖面积达到3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园区,推广运用物理、生物、生态等绿色防控技术和统防统治措施、高效环保农药,构建专业化统防统治体系。抓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快推广使用加厚地膜和可降解农膜,组织开展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回收,建立完善废弃农膜和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机制。建设标准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示范场。抓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结合“清洁取暖”行动,推进全县秸秆还田和资源化利用,推广使用高效低排放生物质炉4500台,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四是抓品牌建设,推动绿色有机农产品提质增效。巩固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和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成果,引领绿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一要夯实品牌基础。强化现有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区域公共名牌效应,以“沁州”牌小米和“沁州绿”蔬菜等绿色农产品品牌,鼓励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使用现有绿色农业公共品牌。同时对现有沁州黄小米、沁州白小麦、沁州红高粱、沁州绿辣椒等品牌进行深入挖掘,提升品牌内涵,依托沁州黄小米研发中心,进一步加大对品牌研究投入。二要积极培育企业品牌。品牌建设的主体是企业。将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在“三品”认证中,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三品”认证,每个农业标准化基地要创建或依托1个以上“三品一标”品牌,农业标准化基地“三品一标”品牌率要达到100%。支持做大上沁州黄小米、高粱等现有品牌,按年度逐步提升绿色有机产品比重,辐射带动全县品牌建设,抓好商标注册与品牌创建,定期组织开展农产品品牌评选活动等措施,激励带动一批企业创建品牌。三要强化品牌宣传。借助端午民俗文化节,加大有机旱作产品一二三产业的展示营销和推介力度,提高市场影响力和美誉度,支持同类产业企业、合作社组建联合社,扩大一二三品牌产业的阵容,进一步激发创建有机旱作品牌农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是抓政策扶持,完善各项支持体系。在县级层面,要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计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强现有项目资金整合。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及现代装备的扶持力度,对推进农业机械化、“三品一标”认证、品牌创建、农业保险等给予适当补贴。示范区内的用水、用电经审批后按优惠价格缴纳。要完善补贴政策,推进有机肥代替化肥、增施有机肥、统防统治、秸秆还田等补贴政策。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每亩补助100元,1万亩辣椒每亩补助800元。在部门层面,县农业农村、发改、财政、科技、市监、畜牧、林业、水利、农机、农经、扶贫等部门财政支持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进一步向示范区倾斜,重点投入绿色有机原料生产基地和各类示范园区。县工信、商务部门要加大示范区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县市监、税务、金融、保险等部门要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坚持“政策支持普惠”和“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最惠”的原则,调整支持方向,重点解决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县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示范区龙头企业、合作社的投融资、贷款扶持。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险种要覆盖示范区。在乡村层面,要进一步落实对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的组织落实,将其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创新思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的创建和发展中,压茬推进,建立起巩固提升脱贫攻坚产业成果与乡村振兴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长效运行体系,可持续提高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来源 丨 沁县人民政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