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縣:做大做強特色農業產業 持續拓展產業扶貧成效

沁縣地處上黨盆地北部,屬丘陵半丘陵區和旱作農業區,是典型的傳統農業縣、有機農產品認證示範縣,也是省政府確定的全省34個限制開發的農產品主產縣域之一。總面積1320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8萬人,轄6鎮7鄉306個行政村,開展“綠色有機旱作農業封閉示範區”創建具有良好的基礎和獨特條件。去年以來,沁縣按照市委、市政府創建工作部署,把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發展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把發展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納入脫貧攻堅產業發展的行動計劃,高位推動,發動群眾,做到了機構、區域、地塊、作物、主體、政策“六落實”,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發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階段性工作進展

近年來,沁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市加快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的部署要求,堅持立足農情,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做大做強特色農業產業,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區建設,持續鞏固拓展產業扶貧成效,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定不移走具有沁縣特色的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發展之路。圍繞發展綠色有機旱作農業,沁縣主要做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搭建了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的“四梁八柱”。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特色示範縣創建涉及範圍廣、環節多、任務重,為切實抓實抓好此項工作,著力做好組織、制度建設。在加強組織領導方面,縣政府成立了封閉示範區領導組,由縣長任組長,分管農業的副縣長任副組長,縣政府辦、農業農村、林業、水利、畜牧、財政、發改、扶貧等23個部門為成員單位;在縣農業農村局設立了辦公室,具體負責項目組織、協調、規劃、方案制定和項目實施、監督檢查、日常管理工作,制定時間表、路線圖,以倒逼機制,確保示範區創建工作順利推進。成立了專家指導組,聘請省農業廳土肥站副站長趙建明、市農委植保站站長王景盛、農廣校校長武東為首席專家,縣農業農村局的一名研究員、5名高級農藝師、3名農藝師都按照片區及產業的分工負責制進行了培訓、指導等工作。在建強制度體系方面,出臺了《沁縣創建有機旱作農業封閉示範區實施方案》。初步形成了五個方面的模式體系,即:四環封閉體系,“六統一”管控體系、“七統一”標準體系,農技農藝融合封閉式的技術控制體系,全程可追溯的品質封閉保障體系。

二是營造了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的濃厚氛圍。工作開展以來,通過多種宣傳方式,不斷提高廣大幹部群眾對綠色有機農業示範創建工作的認識,形成堅定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發展路子、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導向的良好氛圍。縣委、政府主要領導牽頭開展調研6次。在工作推進中適時開好五個會,即:生產前期培訓會、觀摩學習互促會、經驗交流現場會、標準執行評比會、履職成效報告會,通過“五會”,形成了履職到位、齊抓共管、比學趕超的常態氛圍。縣農業農村、畜牧、環保、農經等部門組織下鄉調研落實42次,開展集中、分散宣傳58次,發放宣傳材料1200套;製作了有機旱作農業6項技術、作物品種生產管控操作規程、有機產品價格等專欄;組織綠色有機旱作農業“六大重點工程”及“標準體系”專題培訓18次培訓4466人;創辦了鄉村振興“產業興旺”講習所。同時在沁州報、電視臺、智慧手機臺上開闢“創建有機旱作農業封閉示範區”欄目,先後刊登發表全力創建綠色有機旱作農業宣傳專題6篇,大力宣傳創建中的先進典型和經驗做法,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褒揚作用,擴大封閉示範區的影響力。各項目實施單位,在實施區域明顯地段設置示範項目標牌,編制印刷了集封閉操作規程、逐日記錄為一體的《標準實踐操作指南和生產過程記錄、追溯簿》和村級生產過程記錄臺賬。

三是凝聚了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大力推行“行政領導+農業專家+農技指導員+基地+合作社+示範戶”的包聯責任制,行政領導負責項目推進、任務落實、督促檢查,專家和技術人員經常性組織開展指導服務工作。縣委、政府就推進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發展召開專題會議6次,從有限財政收入中擠出40萬元專項用於有機旱作農業建設,在南里鄉2次召開產業結構調整現場推進會。縣農業農村和市監等部門聯合檢查農資6次;縣水利局積極抓好水利設施建設;農經中心先後協調流轉土地322畝。示範項目鄉鎮、村同步組建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發展專家指導組,明確技術負責人,在項目實施區域、明顯地段設置示範項目標牌。同時,在關鍵農事季節,組織現場觀摩、技術培訓、專家巡迴指導等活動,搞好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試驗示範和展示,規範了生產記錄、檔案資料,形成了縣鄉村同伸一雙手、共使一把勁的強大合力。

四是建設了一批綠色有機旱作農業基地。自2012年開展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縣創建以來,全縣已認證有機基地面積16萬畝,綠色產品認證10萬畝,地標登記保護22萬畝。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32萬畝。成功創建了中國小米之鄉、全國農產品加工示範基地縣、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中國小米之都長治市核心區。沁州牌沁州黃小米作為中國弛名商標,2017年躋身首批“中國好糧油”產品行列;沁州白小麥粉獲得QS認證;有機高粱被汾酒集團確定為“青花瓷”汾酒指定專用高粱。2018年,建成了段柳鄉東寨等4個村3140畝的有機旱作農業封閉示範區。目前,沁州黃種植面積達到8萬畝,高粱種植面積達到6萬畝,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3萬畝。在基地建設,十分注重多種模式輻射貧困戶脫貧增收的利益聯結機制,有力助推了4568個貧困戶、11263個貧困人口的如期脫貧,綜合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28.8%下降到了0.57%。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區域化實施難度大。目前,農戶對流轉土地意願仍不夠積極,加之全縣丘陵較多條件的客觀限制,導致同一作物種植區域分散化,無法形成集中連片種植,難以形成規模生產,阻礙了同一作物種植標準化基地的建設。由於分散基地的經營權仍然屬於一家一戶,在一個區域內統一實施有機旱作配套技術,種植群眾意願難以統一,無論龍頭企業,還是村集體,目前都沒有合理有效的解決辦法。所以群眾對綠色有機旱作農業基地的創建意願不強。

二是資源利用率不高。由於沁縣用工企業不多,而眼下打臨工比農業種植效益高很多,所以有限的勞動力大多外出打工,直接導致剩餘勞動力選擇省時省事的玉米作物種植,對誤工多的有機旱作作物種植不多,因此在一戶承包的耕地總面積中,有機旱作作物的地塊覆蓋率不到30%,一定程度上造成適宜有機旱作農業種植地塊的浪費。另外,由於機械化程度不高,穀子等有機作物受限於生產節令與勞動力的缺乏,導致農戶不能大面積種植。渴望加大谷子種植、除草、中耕、收割機械化的研發、生產、普及力度,儘快實現機械化目標。

三是財政拮据制約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的發展。有機旱作農業的投入主要是有機肥,保障清潔生產,提高農業廢棄物利用水平,為健康營養的土壤提供源源不斷的有機肥。由於沁縣純農業縣的縣情,工業薄弱,商業滯後,地方財源拮据,2018年,地方財政收入只有 1.12億元,沒有能力能夠拿出更多的資金支持綠色有機旱作農業建設。沁縣目前急需加大對有機肥廠建設的支持力度,以有機肥的滿足倒逼化肥的減量投入和農業的清潔生產以及畜禽的健康養殖。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抓示範引領,整體推進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生產基地建設。緊緊圍繞市政府確定的以“沁州黃”小米產業為重點特色示範縣創建目標,兼顧 “沁州白”麵粉原糧小麥、“沁州紅”汾酒高粱、“沁州綠”辣椒三大產業,突出抓好六個方面的重點工程,創建總面積57629畝示範基地:一要把去年3140畝封閉示範區列為今年特色示範縣重點,鞏固、提高創建成果;二要全面鋪開定昌鎮東嶺頭、紅坡和南里鄉中裡三個區域,面積18197畝;三要在2018年封閉示範區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拓展創建成效,輻射擴大示範規模。新建封閉示範區6958畝,涉及段柳鄉堯長、荊村、大良、小良和次村鄉東莊、檀山6個行政村625戶1740人;四要大力推動示範鄉次村鄉1萬畝面積的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發展;五要精準打造郭村鎮元王、郭家莊和漳源鎮羅卜港3個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示範村;六要扶持好楊平農牧合作社、平凡糧食種植合作社、穀道仁心農林牧合作社、山西金和寶農業有限公司、青松農牧合作社、馨鑫山莊食用菌有限公司、天源核桃示範基地、漳意聯核桃種植合作社、桃園建清農牧合作社9個有機旱作“七百”示範項目,總面積15954畝,通過抓樣板創建,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在帶動全縣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的全面發展的同時,擴大優勢產業示範項目對脫貧戶的覆蓋面,增加貧困人口收入,鞏固和提升優勢特色產業脫貧成果。

二是抓標準化建設,提升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生產水平。堅持“產出來”與“管出來”兩手抓,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實現生產有標準、過程有控制、產品有標識、流向可追蹤、信息可查詢、質量可追溯。力爭到“十三五”末,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示範社全部納入追溯管理。工作中,將重點抓兩個方面工作。一方面,在封閉示範區全面執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11年12月5日發佈、2012年3月1日實施的GB《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的生產、加工、銷售、管理、環境空氣質量、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執行專家團隊制訂的有機穀子、小麥、高粱有機生產技術操作規程,以標準化促進優質化。另一方面,在各基地實行“三個體系”的封閉管控模式:一是實行從縣級到鄉級、村級鏈條式的“統一組織領導”組織體系;二是對全域實行 “統一規劃設計、統一確定良種、統一腐熟農家肥和有機肥標準和供給、統一田間管理管控標準、統一訂單收購儲藏、統一加工銷售、統一全過程管控”的“六統一”管控體系;三是對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實行“統一有機及地標標準、統一進行培訓指導、統一操作規程、統一綠色防控、統一申請認證、統一檢測檢驗、統一質量追溯”的“七統一”標準體系。以其加強品牌建設和主體培育成效,促進沁州黃小米等優勢特色產業提質升級,做優做強,帶動農民持續增收。三是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立體監管體系和可追溯體系。

三是抓統籌協調,加強農業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抓化肥農藥“零增長”。採取有機肥物化補貼的辦法,加大商品有機肥、沼液、綠肥、秸稈等有機肥料應用,增加土壤有機質,實現養分有機替換,減少化肥用量,2019年推廣增施有機肥10萬畝。深化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普及應用,覆蓋面積達到35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1萬畝。建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園區,推廣運用物理、生物、生態等綠色防控技術和統防統治措施、高效環保農藥,構建專業化統防統治體系。抓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加快推廣使用加厚地膜和可降解農膜,組織開展農業投入品包裝廢棄物回收,建立完善廢棄農膜和農業投入品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機制。建設標準化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示範場。抓農作物秸杆綜合利用。結合“清潔取暖”行動,推進全縣秸稈還田和資源化利用,推廣使用高效低排放生物質爐4500臺,全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

四是抓品牌建設,推動綠色有機農產品提質增效。鞏固全國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創建縣和國家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創建成果,引領綠色農業持續健康發展。一要夯實品牌基礎。強化現有品牌建設,提升農產品區域公共名牌效應,以“沁州”牌小米和“沁州綠”蔬菜等綠色農產品品牌,鼓勵現代農業園區、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使用現有綠色農業公共品牌。同時對現有沁州黃小米、沁州白小麥、沁州紅高粱、沁州綠辣椒等品牌進行深入挖掘,提升品牌內涵,依託沁州黃小米研發中心,進一步加大對品牌研究投入。二要積極培育企業品牌。品牌建設的主體是企業。將積極引導企業開展品牌創建。在“三品”認證中,積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三品”認證,每個農業標準化基地要創建或依託1個以上“三品一標”品牌,農業標準化基地“三品一標”品牌率要達到100%。支持做大上沁州黃小米、高粱等現有品牌,按年度逐步提升綠色有機產品比重,輻射帶動全縣品牌建設,抓好商標註冊與品牌創建,定期組織開展農產品品牌評選活動等措施,激勵帶動一批企業創建品牌。三要強化品牌宣傳。藉助端午民俗文化節,加大有機旱作產品一二三產業的展示營銷和推介力度,提高市場影響力和美譽度,支持同類產業企業、合作社組建聯合社,擴大一二三品牌產業的陣容,進一步激發創建有機旱作品牌農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五是抓政策扶持,完善各項支持體系。在縣級層面,要按照“統一規劃、集中投入、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負其責、各計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加強現有項目資金整合。加強對農業基礎設施及現代裝備的扶持力度,對推進農業機械化、“三品一標”認證、品牌創建、農業保險等給予適當補貼。示範區內的用水、用電經審批後按優惠價格繳納。要完善補貼政策,推進有機肥代替化肥、增施有機肥、統防統治、秸稈還田等補貼政策。有機旱作農業封閉示範區每畝補助100元,1萬畝辣椒每畝補助800元。在部門層面,縣農業農村、發改、財政、科技、市監、畜牧、林業、水利、農機、農經、扶貧等部門財政支持農業生產和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進一步向示範區傾斜,重點投入綠色有機原料生產基地和各類示範園區。縣工信、商務部門要加大示範區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的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縣市監、稅務、金融、保險等部門要研究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堅持“政策支持普惠”和“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最惠”的原則,調整支持方向,重點解決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發展中的關鍵環節和突出問題。縣金融部門要加大對示範區龍頭企業、合作社的投融資、貸款扶持。政策性農業保險主要險種要覆蓋示範區。在鄉村層面,要進一步落實對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的組織落實,將其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創新思路,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到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的創建和發展中,壓茬推進,建立起鞏固提升脫貧攻堅產業成果與鄉村振興互為支撐,相互促進的長效運行體系,可持續提高全縣農業產業發展水平。


來源 丨 沁縣人民政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