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改名的「花樣」扶貧

□見習記者 鄧丹華

在汝南縣常興鎮,提起全國優秀農民工、駐馬店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呂改名,或許知道的人並不多,但說起呂改名扶貧的事,十里八鄉的村民都會嘖嘖稱讚:“人家種地為致富,改名種樹為扶貧。”

吕改名的“花样”扶贫

村民在大棚裡勞動。

呂改名是常興鎮王集村呂臺子村人。該村共有270人,光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就有14戶36人。呂改名也從小就品嚐了貧困的滋味。因為家裡窮,呂改名長大後入贅到本鎮崔屯村小李莊。為擺脫家庭貧困,他幹過泥瓦工、養過豬。2015年底,呂改名得知種植三紅紫薇是一項效益非常好的產業,於是決定改行從事花木產業。他拿出自己多年掙的180萬元錢,租賃和流轉土地160畝,從美國引進三紅紫薇苗3萬株,興建了48個大棚,開始苗木繁育。

溫室的幼苗在水肥的作用下,拔著節往上長。48個大棚每棚繁育幼苗10000株左右,至少在溫室裡生長2年。整地、建棚、插苗、澆水、給苗木打杈,工序複雜,需要人手多,呂改名就把50多名貧困人員和留守老人組織起來,經過培訓後當產業工人,負責苗木的管理,每人每天最低收入50元。像施肥、整地等勞動強度大的工種,每人每天100元,僅工資支出一年就需要100萬元。呂勇家以前是貧困戶,2015年起,他和妻子都在公司務工,每年能掙8萬元錢,家裡不僅蓋起了小洋樓,還供應兒子女兒上了大學。

開支大了,錢從哪裡來?“以地養工。”呂改名說,他將幼苗移栽到大田裡,採取苗木與花生、苗木與西瓜、苗木與小麥等間作套種的方法,既不影響苗木生長,每畝每年還多收入1000多元。今年,呂改名還將辣椒、中藥材與苗木套種,僱了20多名附近村的貧困人員負責田間管理,每人每天除50元工資外,還按效益發獎金。

看到這些,村民們爭著要給呂改名打工。對此,呂改名說:“我先探探路子,等經驗成熟了,把村民們的地都流轉過來,擴大種植規模,帶動更多的村民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