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冯来娃:宝鸡版的“张富清”,48年初心不改

48年前,冯来娃在火热的冯家山水库建设大会战中火线入党,从此,“为灌区百姓谋幸福,把冯家山水库建设好守护好”成了他不变的初心。退休27年来,他扛着铁锹、划着皮筏子,义务在水库周边的荒山上植绿栽树3200余亩。今年已85岁高龄的冯来娃,仍坚持在库区义务植树护林,初心未改——

铁人冯来娃:宝鸡版的“张富清”,48年初心不改

▲冯来娃划着皮筏子,往来水库两岸栽树巡林。

48年的坚守初心

10月30日早晨,深秋的凉风吹在身上,已有几分寒意。

凤翔县柳林镇彭祖塬村,冯来娃扛起镢头,从租住的民房内走出,向冯家山水库走去。

从租住的家到水库约三公里的路程,全是土坡,已85岁高龄的冯来娃几乎每天要走一个来回。

铁人冯来娃:宝鸡版的“张富清”,48年初心不改

▲冯来娃扛起镢头向冯家山水库走去

来到水库旁边,他解开拴着皮筏的绳子,划起木桨,沿着水库边开始巡林……冯来娃是这座关中地区最大的水利工程——冯家山水库的建设者之一,也是当年10万建设大军中至今唯一的坚守者。

铁人冯来娃:宝鸡版的“张富清”,48年初心不改

陕西省渭北台塬区土层深厚,然而因长期干旱缺水,粮食产量极低。风调雨顺时,人能勉强糊口,遇到少雨年份,许多人就要饿肚子。

为彻底摆脱这一地区靠天吃饭的历史,我省于1970年启动冯家山水库建设工程。由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扶风等县组织共十万余群众,参建这一历史性工程。

铁人冯来娃:宝鸡版的“张富清”,48年初心不改

当时36岁的冯来娃被编入扶风建和乡民兵连。“冯铁人”这个名号,就是在冯家山水库建设工地上叫响的。修水库建坝,先要削两边的山坡,冯来娃所在的民兵连负责拉土,他觉得普通架子车有点小,就找人特制了一辆加长加高的架子车,一车拉的土顶别人三车。拉得多,还跑得欢,别人拉三趟,他能拉四趟。

一个班8小时,冯来娃上的是中班,下班吃完饭,他稍微休息一下,晚上又悄悄溜进工地,帮助另一个乡的民兵挖引水洞,干到凌晨。

回到居住的窑洞睡一觉,冯来娃又早早爬起来去帮灶。他发现,连队吃的水经常不够用,每天四个人专门去沟底挑水。他找到队长,提出自己义务为灶上挑水,腾出四人支援工地建设。此后每天,他中班拉土,晚上去帮忙挖洞子,大清早义务去挑水,盛水的几个大缸经常都满着。

铁人冯来娃:宝鸡版的“张富清”,48年初心不改

清基工程开始了,坝底潮湿还有水,冯来娃把高筒雨鞋送给工友,自己光着脚干活,直到清基结束。

削坡挖土方,冯来娃发现有一处土崖没人去挖。一打听,原来崖上有一个很大的黄蜂窝。他啥都没说,脱下衣服包住头,拿起镢头就上去了。

对着黄蜂窝,猛砸几镢头,再连续挖下大土块,把大多数黄蜂埋进土里。而没有被埋的一群黄蜂,扑过来对着冯来娃狂蜇。钻心地疼,身上不知道被蜇了多少毒刺,他几乎失去知觉。而仅仅休息了两天,吃了些药,冯来娃又上了工地。

铁人冯来娃:宝鸡版的“张富清”,48年初心不改

无私无畏,勇于吃苦,甘于奉献。工地上知道冯来娃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送了他一个名号——冯铁人。

1971年7月1日,冯来娃在水库建设工地火线入党。从这一天起,“为灌区百姓谋幸福,把冯家山水库建设好守护好”,成为冯来娃不变的初心。初心需要勇气和生命去呵护。

河道截流那天,施工人员把装有石头的铁笼子扔到水里,但河里水流湍急,铁笼子稳不住。这时,冯来娃站了出来,他在腰里系上绳子跳入激流,用身子扛住铁笼子,最后成功截流……

痴 心

四年鏖战,1974年8月8日,冯家山水库的水成功引上渭北旱塬。在返乡的队伍中,少了冯来娃的身影,他被水库管理局招工了。

当工人在那时并不吃香,粮食是定量供应,回家务农还能填饱肚子。家人也盼他回去,父母年龄大了,三个孩子还小,仅靠妻子一人劳动挣工分。但冯来娃毫不犹豫地留了下来,他说组织决定的事,自己必须无条件执行。

铁人冯来娃:宝鸡版的“张富清”,48年初心不改

当时,冯家山水库刚刚建起,啥家底也没有。为增加水库收入,水库管理局决定成立渔场,冯来娃被任命为渔场场长。说是场长,手底下只有5个人,不仅要挖鱼塘养鱼,还要养猪。没有饲料,管理局先后从附近村上借了3万斤粮食。

借粮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水库管理局经过协调,从附近的长青乡租了300亩地。当时组织给冯来娃的任务是:三年时间把渔场建好,还要还清外借的粮食。冯来娃带着大家种地、收割、碾打,三年时间,不仅还清了粮食,还为水库余下120麻袋粮食。

铁人冯来娃:宝鸡版的“张富清”,48年初心不改

这三年,冯来娃没日没夜拼命干,回扶风老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人又黑又瘦,同事和周围的乡亲感叹说:“共产党员真是特殊材料铸成的!”

渔场的发展走上正轨,职工的碗里也有了油花,冯来娃又被调到水库绿化处。他不坐办公室,非要和绿化队工友一起,天天扛着铁锹到处栽树,挨着山头查看栽的树是否活了,哪些地方还要补栽,一年到头忙得顾不上家。

而家这时却“塌了”!冯来娃的妻子积劳成疾,住进医院再也没有走出来。他把妻子火化后,含泪把一部分骨灰撒在水库边的山上,以此弥补他心中的愧疚。

赤 心

1992年,冯来娃退休了。按说辛苦了大半辈子,该歇歇了,然而令大家想不到的是,冯来娃离开单位后,背着铺盖来到冯家山水库上游一座荒山上,搭个草棚住了下来。

铁人冯来娃:宝鸡版的“张富清”,48年初心不改

“我走不了啊,我们绿化处栽的4000亩树,遭了几次大的水毁,加上被偷伐,3000多亩没有了,我的使命还没有完成!”采访中,冯来娃对记者说。

当时他每月的退休费只有170元,他向大女儿要了800元,又向同事借了1600元,先买了些树苗栽上;后来因买树苗太费钱,他又买来种子自己育苗,然后一棵一棵移栽到荒坡上。

铁人冯来娃:宝鸡版的“张富清”,48年初心不改

他的住处也因此时常变动。桥洞下面栖身,水库边上搭棚,废弃窑洞过夜。开始是一个人,后来养了一只狗做伴,再后来需要两岸跑,他又找来几个废旧汽车轮胎,自己动手做了个皮筏子……

出门栽树,冯来娃每次怀里揣几个干馍、带上一壶水,一天就对付下来了。但他对栽树从来没有对付过,坑挖得深,树栽得直,土夯得实;再挑着水桶到水库边担水,把新栽的树浇透。

有好几次他正在栽树时,突然下起了大雨,没地方躲藏,淋透了身子不说,还把他带来的馒头泡坏了。有一次,他挑着水桶沿着山道往上走时,不小心摔倒,胳膊、膝盖上的皮都擦破了,血往外流着,但他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又重新去挑水……

铁人冯来娃:宝鸡版的“张富清”,48年初心不改

▲冯来娃栽下的树,长得都搂不住了。

栽的树渐渐长大了,一些不法分子经常偷伐。为护林,冯来娃没少受罪。有一次,他制止不法分子偷树,被打掉了三颗牙,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栽树护林的决心。栽树护林,冯来娃没少受罪,孩子们知道后,疼在心里,轮流来叫他回家住,都没劝动他,气得女儿儿子流着眼泪走了。

暑去寒来,年复一年。播种,育苗,挖坑,栽树。沿着冯家山水库两岸,一处一处栽植,一段一段绿化。

槐树、柳树、杨树、松树……冯来娃义务栽植的树长成了林,连成了片,郁郁葱葱,望不到边。

水库西边树栽满了,冯来娃又搬到东岸。他在凤翔彭祖塬村租了一个院子住下,继续护林种树。除了杨树、柳树,近几年,他又开始种植苹果、桃子、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木。

铁人冯来娃:宝鸡版的“张富清”,48年初心不改

手茧越来越厚,头发越来越稀,身子越来越瘦,皮肤越来越黑……

冯来娃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费几乎都用在水库绿化上了。而在他租住的家里,记者看到,除了一台老式电视机,所有的家当破旧不堪。

27年过去了,冯来娃栽植各种树木3200余亩。他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十大感动陕西人物”。

“你这么大年龄了,还要栽树吗?”采访结束时记者问。

“栽!”冯来娃说,“当年为修水库100多名战友献出了生命,就是为了把水库建好,为渭北旱塬的群众造福;现在我栽树植绿,把水源地保护好,才对得起牺牲的战友们!这是我入党时的心愿,要一直坚守下去!”(宝鸡日报)

(YFL)

铁人冯来娃:宝鸡版的“张富清”,48年初心不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