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少年的你》,长大的我们只能教你打回去吗?

1、由电影想到花爸的故事

面对《少年的你》,长大的我们只能教你打回去吗?

看完《少年的你》,走出影院的时候,深吸一口气,喉咙还有些哽咽。电影最后一个镜头:长大后的陈念在一家培训机构教英文,发现班中有一位疑似正面临霸凌的小女生,想到自己的经历,毅然陪她放学回家,而曾经保护过她的街头小混混小北仍然跟在后面保护着她们,不用再挡着脸,正如陈念和小北之前的约定“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导演曾国祥说“大家都觉得有些压抑,想让大家带着没那么沉重的心情离开电影院……我们想表达的是虽然陈念经历那么多不好的事情,她还是有那颗爱心,是想要保护下一代的少年。”所以才有了这样一个彩蛋。

这样的结局的确给了观众一点点安慰和希望,可是面临“校园霸凌”这样的事情,我们也知道一个陈念、一个小北无法真正改变什么,他们保护不了这个世界,甚至连陈念自己在经历这样的人生创伤后能再次站起来,重新接纳这个世界都需要很大的勇气和信心。

这让我想起了花爸给我讲述的他的事情。

这是花爸的亲身经历,而他是曾经被霸凌的孩子之一。

花爸出生在一个大城市,当地教育水平整体也挺高。花爸进入初中之前一直无忧无虑,但初中开始,有社会上的混混和学校高年级的结成团伙,抢学弟学妹的零花钱,或者放学后看谁不顺眼就一顿拳打脚踢,花爸未能幸免。

花爸不太愿意提起这段经历,在为数不多的几次交流中,花爸每一次提到都忍不住捏紧拳头,有时还会全身发抖,我知道他被强喂过虫子,被撒过尿……,这些伤疤每次揭开都会流血,很痛。

还记得和花爸谈恋爱的时候,他对我总是保护欲很强,坐公交我稍微被人推一下挤一下,他都有点反应过度,当时的我只当他在乎我,现在的我却明白在这个已经长成1米八三大个子的男人背后,其实面对冲突一直有“我再会不允许别人欺负我了” 的内在誓言,直至他结婚生子,这个“我”里当然也包括了他的老婆和孩子。曾经那个受伤的小男孩仍然需要很多的心理医治和时间才能重新慢慢学会和这个世界正确的相处。

陈念说“从来没有一节课教过我们,如何变成大人”,警察郑易回答:“长大就像跳水,什么都别想,闭着眼往里跳就行了,那水里有石头有沙子有蚌壳,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小北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选择,不是被人欺负就是欺负别人”,这是13岁就没有爸妈在身边的小北从一次次打架和受伤中总结的人生真理。

听了,心里很心疼。

已经长大的我们,是否和小北一样,认为这个世界要么被人欺负要么就是欺负别人?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孩子在处理冲突时,是否只会告诉他/她 “人家打你,你就打回去”?我们能否通过从小的教育和训练让孩子在长大的那天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而不是充满了恐惧和害怕?

今天,又一次翻开《养育模式大逆转》,想和大家聊聊这本书里提到的“和睦力”。

所谓“和睦力”就是有一种使人和睦的能力,并非我们认为的“和事佬”只逃避冲突,而是能有效正确面对冲突,并懂得如何处理冲突,这在人际交往中实在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能力。

2、 我们需要冲突教育

面对《少年的你》,长大的我们只能教你打回去吗?

中国人大多数都非常排斥冲突,至少表面上。很多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去面对冲突,或者宁愿背后讲人,也不愿当面冲突,因为面子上过不去。

但是,我们都知道,有社交就必然会有冲突。

但是,也几乎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正确面对冲突,我们的父母辈不会,我们自己也不会。

有人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能忍的民族,是的,一忍再忍,忍不了就大干一场闹革命。而到我们个人,也一样,忍不了就干掉对方吧,“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是如果干不掉对方又忍不了了呢?那是否只能自我毁灭,就如电影中选择自杀的胡小蝶?

面对冲突是生命中必须去学习的一门功课,越早越好。孩子还小的时候,和小朋友开始抢玩具那一刻,父母就应开始训练孩子,即冲突教育。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在未来面对冲突时“肌肉”越来越有力量呢?书中给出了处理冲突的几大步骤:

(1) 从聆听开始,不要急着否定感受和解决问题

聆听孩子实在是每个家长都需要不断学习的技能。电影里,无论是被欺凌的陈念的母亲,还是作为施暴者的三个女孩的父母,没有一个是好好听孩子说话的。一个连说话都得不到父母回应的孩子,只会把内心真实感受慢慢向人关闭,长此以往就越得不到成人有效引导和帮助了。

(2) 对冲突事件复盘,引导孩子描述事情发展的经过

孩子可能只对某个情节印象特别深刻,此时要慢慢引导孩子尽量做全面和细致的表述,这对低龄孩子可能会有不小挑战,父母可以用不断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平时多通过和孩子沟通,训练孩子描述整件事件的能力,并训练孩子讲述更多细节。

(3) 询问孩子的感受,同时引导孩子去猜测对方的感受

在孩子回忆整个事件的过程中,孩子可能有些情绪会再次被激动,此时要帮助孩子了解和舒缓他/她的感受,如果孩子情绪一时无法平复,父母要懂得暂停。在过程中并也要引导孩子试着去猜测对方的感受?比如,你觉得他很生气吗?等等。

(4) 带领孩子从理性角度去评估对方的行为

当孩子感受被认可后,可以引导孩子从理性角度出发去思考冲突,猜测为什么对方会有那样的行为,或者对方为什么要这么对待自己,或者自己在过程中做了什么激怒了对方。

(5) 帮助孩子总结,如果下次发生类似的情况,可以做出什么改变

这一步是训练孩子反省的能力,让孩子自己从经历中获得宝贵的人生经验。我们无法掌控对方,但可以改变自己。尽量和孩子多总结面对类似情形,可以做什么来更好解决冲突,如果孩子一时想不到,父母可以即时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帮助孩子更有智慧去面对冲突。

(6) 询问孩子是否还需要父母的其他帮助

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父母是他们的保护和倚靠。当陈念和小北没有父母能给予安全感时,只能抱团取暖,所以他们无法失去彼此,即使成年,内心恐怕仍然无法独自面对世界。但当一个孩子能在父母之爱的守护下健康成长时,他/她才有力量长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一个真正的自己。所以,除了父母能想到的帮助方式,请再问问孩子是否还有需要帮助的地方,这样可以最大程度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和支持。

(7) 父母可以分享自己年少时面临冲突的事情

父母可以通过分享冲突中经历的失败和成功,启发孩子,让他/她获得更多面对冲突的智慧,也可以拉近和孩子的距离,保持好的亲子关系。

3、 面对霸凌,我们能做什么?

面对《少年的你》,长大的我们只能教你打回去吗?

“霸凌”是音译英文“bully”一词,指恃强欺弱者、恶霸。较常被接受霸凌的定义是挪威学者Dan Olweus的定义“A student is being bullied or victimized when he or she is exposed, repeatedly and over time, to negative actions on the part of one or more other students. (Olweus 1986 and 1991)”(一个学生长时间并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

所以霸凌不同与一般的欺负。它不是指一种偶然的随机的欺压行为,而是长期的、有目的有针对的,重复性行为。比如你的孩子在公园玩秋千,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孩子一把把你的孩子推到,目的不是你家娃,而是想争秋千玩,这种偶然和随机行为是欺负。但是如果这个孩子每次在小公园只要你家娃玩什么,他就上去弄他,比如玩秋千,这个孩子就推他,玩滑梯,这个孩子就绊倒他,这种明显有针对的欺负就是霸凌。其表现形式主要有:暴力(肉体上欺凌)、言语(辱骂、嘲弄、恶意中伤)、社交(团体排挤等)、网络霸凌(以手机、电脑等媒介散播谣言、中伤等攻击行为)

那么,该如何帮助孩子预防被霸凌呢?

(1) 告知孩子不要独自一人。根据统计,霸凌者最爱找的对象,就是看起来既脆弱又孤单的人。就如狼喜欢离群的羊,帮助孩子从小交朋友,让孩子活在人群中,是非常必要的。

(2) 再说一遍!父母是孩子的靠山!在面对霸凌时,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一定会和孩子在一起,一定帮他/她处理到底!不要还孩子自己独自去面对,因为他们始终是孩子!

(3) 对于内向和爱哭的小孩,要带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练习如何面对冲突,帮助他们不断建立自信。

尽管 “校园霸凌”原因很复杂,需要全社会一起从各方面努力来保护我们的孩子,但是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真的需要从小“训练”孩子,世界很残酷,两眼一闭如果跳下去不是石头、沙子和蚌壳,而是旋涡、鳄鱼和鲨鱼怎么办?我们必须在可能发生危险前教导孩子人生自救课,否则没有小北的陈念该怎么办?

面对《少年的你》,长大的我们只能教你打回去吗?

世界很大,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以暴制暴永远不是一条出路。预防才是最重要的!面对少年的你,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Day2 今天继续和大家分享了这本书,电影中的霸凌让人窒息,而现实中我们真正要培养孩子的是“和睦力”。这是一种面对冲突有能力去解决和处理的能力,也是一种和平的能力,期待你读后的分享,也欢迎讨论和提问。后面会继续陪大家读这本书,不见不散。

面对《少年的你》,长大的我们只能教你打回去吗?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如何培养孩子成长必备的7个能力:和睦力、进取力、情绪聆听力、执行力、复原力、决定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