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要給學生做“減法”,更要給老師做“加法”|每日一評

首發:11月5日《新華每日電訊》

當前,各地都在推進中小學生減負工作,時不時能見到一些新舉措出臺。從嚴控課堂時長、校內考試次數,到整治校外培訓,再到減少家庭作業總量和作業時間,減負“武器庫”裡東西越來越多。看上去每一項舉措都有助於減負,但實際情況是學生的負擔有增無減,家長們得花更多時間輔導孩子作業,課外培訓也越來越熱。

減負政策的初衷,是要在保證學習質量的前提下,減少學生的學業負擔。問題在於,很多地方只在課堂時長、作業時長方面做“減法”,沒有在課堂效率、教學質量方面做“加法”。其結果是,學生們無法在課堂上充分掌握學習內容,不得不在家庭輔導、課外培訓方面耗費更多時間。很多家長對減負政策不“買賬”,原因正在於此。

減負,必須先弄清楚什麼是“負”。減負要減少的是不必要的重複作業練習,如果只減少課堂時間,減負很可能變成“減學習質量”。學生無法對上課內容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將不得不通過“題海戰術”達到熟能生巧,減負自然會變成“增負”。

減負的功夫,要多花在提高課堂效率上。家庭輔導和課外培訓本只是學校課堂學習的補充,但在不少學校,真正能通過課堂教學和少量作業就能讓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的老師並不多。據新華社報道,甚至有個別老師故意“課上不講課外講”,這也就難怪家庭輔導和課外培訓會“喧賓奪主”。

事實上,減負對老師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上初中時,曾遇到一位很懂教學方法的生物老師。每次上課,他總能在短短几分鐘內把一節課的內容用大白話講清楚。在問了幾個測試題、確保學生們掌握之後,他就會任由學生們自主安排剩下的時間。每次考試,我們班生物課成績也是年級最好的。

必須明確,減負是給學生減,不是給學校和老師減。如果學生們放學後還在補課,學校和老師都該反思:要是能在教學效率上多做些“加法”,可能學生們就可以在學業負擔上真正做“減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