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格加廖夫生產的“唱片機”,如何在戰場上為德軍譜寫死亡之曲

在二戰中,有各式各樣奇怪的輕機槍,它們有些火力兇殘,有些火力貧弱,還有一些長得奇形怪狀。但無論哪一種輕機槍,它們都沒有蘇聯陸軍少將捷格加廖夫所設計的DP輕機槍來的詭異。

這個有著奇怪供彈盤,被蘇軍戲稱為“唱片機”,被現代中國軍迷戲稱為“大盤雞”的輕機槍,在戰爭撐起了蘇聯的步兵支援火力的支柱。那麼這種DP輕機槍,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呢?

一、蘇聯輕機槍的曙光

隨著工程師馬克沁開發了馬克沁水冷式重機槍開始,人類的戰爭就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這種由帆布彈鏈供彈,需要水冷散熱,由火藥氣體作為動力,通過導氣原理,槍機後坐將空彈殼退出,然後帶動供彈機構,將槍機彈回,再次擊發的槍械,一夜之間就成為了戰場上不可戰勝的存在。

在索姆河戰役之中,德國人在正面每一百米就有一挺馬克沁MG08水冷式重機槍,通過這樣的方式在寬達40公里的正面對英國方面發動攻勢作戰的14個師進行掃射。第一天戰鬥結束後,英國人赫然發現,戰場上躺了足足六萬多名英軍士兵,其中大多已經斃命。

捷格加廖夫生產的“唱片機”,如何在戰場上為德軍譜寫死亡之曲

如此慘烈的傷亡無疑讓各國感到觸目驚心,其中俄軍也是深有體會。在日俄戰爭時期,俄軍也曾依賴為數不多的機槍,對日軍展開了瘋狂的屠殺。不過受限於自身國力的不足,和裝備上的匱乏,所以俄軍的機槍一直不是很多。而到了蘇聯時期,蘇聯方面也開始著重加強機槍的生產工作。但是在重機槍的生產之餘,是否要生產輕機槍就成了蘇聯的一個爭論點。

畢竟輕機槍也是一戰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的,甚至於對於步兵班組的意義,超過了重機槍。在德軍進攻比利時的時候,比利時軍隊就用劉易斯輕機槍狠狠教訓了德軍,被打怕了的德軍,聽到劉易斯輕機槍那連續射擊時的“嘎嘎”聲就會心驚膽顫,所以就將其稱呼為“比利時的響尾蛇”。自此之後,這種便於步兵運動作戰的輕機槍就成為了世界上的一大主流方向。

捷格加廖夫生產的“唱片機”,如何在戰場上為德軍譜寫死亡之曲

顯然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蘇聯是不會落後於人的。在1918年,初創的蘇聯就在謝斯特洛列茨克兵工廠成立了一個“自動輕武器設計局”,而領導這個設計局的人,就是被稱為“蘇聯自動武器之父”,設計過費德洛夫M1916自動步槍的弗拉基米爾·格里高利耶維奇·費德洛夫,擔任了設計局的領導。

捷格加廖夫生產的“唱片機”,如何在戰場上為德軍譜寫死亡之曲

不過此時設計局面臨的困境比較嚴重,一邊是國內的財力物力有限,一方面是設計經驗的不足,所以並沒能研究出多少東西。而另一個問題在於當時的蘇軍軍官們,普遍對輕機槍認識不足,十分輕視輕機槍的作用。

他們認為這種東西不過是一個過渡產物,未來的機槍必然都是重機槍,哪裡會有輕機槍的一席之地呢?所以說他們只顧著要求加強重機槍的生產,而忽視了輕機槍的生產與製造。

二、捷格加廖夫和他的DP機槍

萬幸的是費德洛夫本人雖然說精力不足,但是他的助手們卻精力充沛,尤其是他的助手瓦西里·阿列克謝耶維奇·捷格加廖夫。這個出生於1880年,充滿幹勁的人,曾經和費德洛夫一起開發了許多武器。

比如費德洛夫M1916自動步槍的設計,當時捷格加廖夫就有參與。現在費德洛夫作為自動輕武器設計局的領導,自然不會忘了自己的老搭檔。

捷格加廖夫生產的“唱片機”,如何在戰場上為德軍譜寫死亡之曲

捷格加廖夫也為此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他十分有才華,36歲就獨立做了槍械設計師。對於輕機槍這種武器,他有獨到的認識,他意識到未來的戰爭中,輕機槍必然會擁有一席之地,所以在老搭檔費德洛夫的支持下,於1923年開始苦心鑽研輕機槍的研發工作。

捷格加廖夫是幸運的,因為雖然蘇軍大多數將軍對輕機槍認識匱乏,但是仍舊有一部分有識之士認識到了輕機槍的好處,於是下達了輕機槍的研發需求。

當時軍方的要求是,必須提高機槍的機動性,因為按照道理輕機槍應該是架設在了前沿陣地的散兵線上,或是跟隨進攻狀態的步兵分隊向敵人發動攻擊。

捷格加廖夫生產的“唱片機”,如何在戰場上為德軍譜寫死亡之曲

這就要求了新的輕機槍必須要輕便,方便於士兵使用。而且輕機槍必須要和步槍一樣在任何姿態——無論你是站著,還是跪著,行進射擊或是臥倒,它都必須要能夠進行射擊,而且要可以滿足突然開火,以猛烈的點射或是掃射打擊你面前的敵人。

而捷格加廖夫按照這些設計指標,最後所拿出的就是DP輕機槍。DP輕機槍結構非常簡單,零件多為切削加工。

採用導氣式,其閉鎖方式被稱為魚鰓式,特點是用兩個左右設置的閉鎖擋片,當撞針向前時強迫擋片向外伸出卡在機匣內側的閉鎖面以形成閉鎖,當槍機框向後運動時,上邊的開槽與閉鎖擋片相互作用使其收回使槍機框能帶動槍機向後運動開鎖。

捷格加廖夫生產的“唱片機”,如何在戰場上為德軍譜寫死亡之曲

這種閉鎖結構有利有弊,優點是沒有一般旋轉閉鎖槍機的“旋轉”過程,也不需要在槍管/槍管節套末端加工閉鎖需要的突起和開槽,比較方便生產。

缺點是如果在組裝武器時遺漏閉鎖擋片,武器仍然有可能上膛並擊發而導致故障甚至事故。其復進簧套在活塞桿上,雖然減小了機匣長度,但長期使用後,復進簧受熱,彈力會逐漸減弱最終引發故障,必須更換。

DP輕機槍在外表上最大的特徵是其槍身上方的47發裝彈盤,由於它發射的莫辛-納甘步槍彈是有底緣子彈且彈殼錐度較大,若用常規雙排彈匣裝彈(尤其是大容量彈匣)的話容易引起底緣互相咬合導致的供彈故障,所以只能採用彈盤供彈。

同時該輕機槍的槍管可以快速更換,不過由於輕機槍並不需要持續射擊那麼長的時間且DP輕機槍射速較低,這個功能很少使用。槍管前方有一個錐形消焰器,攜行時可以擰下後倒過來裝上,降低武器長度

捷格加廖夫生產的“唱片機”,如何在戰場上為德軍譜寫死亡之曲

從這些看,DP輕機槍已經完全符合了軍方的需求。並在1924年得到了蘇聯輕武器委員會的認可與讚揚。唯一的問題是,如何讓總軍械部認可他的DP輕機槍,然後將其投產。

顯然,要在思想保守的總軍械部中做到這一點,難度並不小。捷格加廖夫對自己的DP機槍自然是信心滿滿,但是如何說服這些軍方的將軍們,就成了他的一個大麻煩了。

三、投產並實用的DP機槍

無奈之下,捷格加廖夫只能去找他的老朋友費德洛夫,希望費德洛夫能給他想想辦法。費德洛夫思索片刻,立刻通過各種關係將蘇聯最高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米哈伊爾·瓦西里維奇·伏龍芝元帥來謝斯特洛列茨克兵工廠視察。費德洛夫很清楚,要讓一個新武器過審並生產,沒有一個大人物點頭肯定是不行的。

捷格加廖夫生產的“唱片機”,如何在戰場上為德軍譜寫死亡之曲

伏龍芝來到工廠後,費德洛夫立刻找來捷格加廖夫向伏龍芝介紹DP機槍,並進行了試射。伏龍芝在認真聽取有關DP機槍的介紹,甚至親自打了幾槍之後,立刻認識到這是一款劃時代的輕機槍,對於蘇聯輕武器的發展有著里程碑的意義。

於是伏龍芝當場作出口頭指使:儘快加工和完成捷格加廖夫同志的DP機槍,而且要保證滿足設計團隊的一切要求。

可以說伏龍芝的指使可謂立竿見影,原本對輕機槍十分輕蔑,並在輕機槍生產和研發工作上採取消極態度的總軍械部立刻來了一個態度上的大轉彎。

總軍械部提出立刻建立一個管理機構,以便於立刻完善捷格加廖夫的DP輕機槍,而且要把DP輕機槍的測試工作,作為一件第一等工作來完成。並在1927年12月通過測試,開始批量生產。

捷格加廖夫生產的“唱片機”,如何在戰場上為德軍譜寫死亡之曲

事實上,我們不能說DP機槍沒有缺點,比如DP機槍射速較低,特殊的供彈盤在有些時候可能會卡殼等等。但是它的優點十分明顯,首先來說它非常易於生產,結構十分簡單,全槍只有65個部件,製造工藝的要求很低。在沒有衝壓工藝技術,只有切削工藝的時候,即便是一個經驗不是十分豐富的學徒工也能將其製造出來。如果有了衝壓技術,那麼DP機槍的生產將會更為方便

而且簡單的結構也非常利於使用,因為沒有過多的部件,所以DP機槍即便出現故障,也十分容易檢修。對於前線部隊而言,能夠快速維護的武器,是十分有利的。

而且相比於之前少量配備的馬克沁—託卡列夫機槍相比,DP輕機槍要更為靈活和輕便,畢竟馬克沁—託卡列夫機槍重達12.9KG,而DP機槍只有8.9KG。

捷格加廖夫生產的“唱片機”,如何在戰場上為德軍譜寫死亡之曲

儘管說DP輕機槍的射速較低,但反過來這也讓DP輕機槍的持久性更好,槍管並不容易過熱。反觀蘇德戰爭時期,德國所裝備的MG34機槍等武器,那真是瞬間過熱。戰鬥期間除了要換彈匣,還要槍管。關鍵時刻總是會掉鏈子。

捷格加廖夫生產的“唱片機”,如何在戰場上為德軍譜寫死亡之曲

而DP機槍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即便是在零下30度,DP機槍都能夠堅實的戰鬥,而來自德國的MG34機槍則基本只能故障罷工了。

也因此,德軍其實也十分喜歡DP輕機槍,甚至還專門予以編纂維護手冊和教導如何使用。

捷格加廖夫生產的“唱片機”,如何在戰場上為德軍譜寫死亡之曲

當然,德軍繳獲的DP機槍也僅限於那麼一批,而蘇聯則有更多的DP機槍。相比於德國人那昂貴MG34和MG42,而DP機槍則多的可以每個班兩支DP機槍。最後這些德國法西斯就被蘇聯兵用DP機槍打成了篩子。扛著DP機槍的蘇軍士兵最後一路打到柏林,結束了德國的罪惡。

結語

可以說DP輕機槍在蘇軍輕武器發展史上是一個里程碑,象徵著蘇聯輕武器從無到有的巨大發展。而它的設計者捷格加廖夫也從默默無聞,一躍成為國際上著名的槍械設計師,被歐美讚譽為蘇聯的馬克沁。至於DP輕機槍,則永遠成為了俄國人心中,永恆的經典與回憶。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蘇軍武器》

《蘇維埃之拳:二戰蘇軍單兵武器裝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