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郎探母》被禁多年,30年后原班演员再登台,他们作何感想?

1980年,由北京晚报主办的京剧《四郎探母》公演,让包括《四郎探母》在内的一批被禁多年的传统老戏得以重见天日,与此同时还大力推出了一批当时非常年轻的京剧新人。如今,30年过去了,当年参演《四郎探母》的京剧新苗们,不少已成长为京剧舞台上的栋梁之才。像王蓉蓉、李宏图等更是当今京剧界的领军人物,而跨界发展的郑子茹在艺术上不断创新并走向了国际。

12月1日,北京晚报纪念复排《四郎探母》30周年纪念演出将在长安大戏院上演,再次邀请王蓉蓉、李宏图、郑子茹、李文林、范永亮、陈淑芳等30年前《四郎探母》公演时的原班演员登台献艺,再现昔日辉煌。记者为此采访到王蓉蓉、李宏图、郑子茹--三位当今京剧舞台上的重量级艺术家,回忆30年的成长与经历,他们感慨万千。

郑子茹:

这次纪念演出该引起探讨和反思

《四郎探母》被禁多年,30年后原班演员再登台,他们作何感想?

图为30年前张君秋老师在给王蓉蓉教戏,操琴的何顺信(左二)、张似云(右一)都是张君秋的御用琴师。

没想到已经30年过去了。1980年的时候,我才十几岁,刚刚从学校毕业,因为在《杨门女将》中演了佘太君而小有名气,进了中国戏曲学院实验京剧团。那个时候北京晚报做了一件不可取代的事情,就是让禁演多年的《四郎探母》复排公演,起到了把京剧推向社会、推向市场的先锋作用。而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四郎探母》这出传统老戏重新上演,让我可以再次欣赏到京剧界的老前辈、老先生们再演这个戏。他们表演时的那种韵味、那种时代感、历史感,非常有魅力而且吸引人。

这一次,听说北京晚报要搞纪念复排《四郎探母》30年的演出,我很惊喜:北京晚报又有新想法、新动作了。这也是对京剧艺术的进一步推广。这一次的演出风格应该还是遵循传统,规规矩矩、老汁老味。不过,我觉得像《四郎探母》这样的经典作品是有再度创作的空间。如果让我对这个戏重新进行创作,我会有很多新文章可做。但绝不是不负责任的革新,不会弄得很花里胡哨,而是更加突出中国文化艺术的精髓。比如我有可能把整个戏的年代感更加强化,更加突出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

我还想说说北京晚报当年推动《四郎探母》上演的总编辑王纪刚,他是一位懂京剧艺术的人。正是因为他们这些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迷恋京剧艺术的人,意识到这些曾经被禁演、被埋没的传统老戏的珍贵,对它们将来有可能失传感到担忧,因此才会积极的推动此事。这么多年,这些老戏被保留至今,家喻户晓,广为传唱,我们不应该忘了,这其中有北京晚报、有当年主办此事的人的功劳。

我想,这个戏再次上演,应该会引起一些探讨和反思。反思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它让我们明白,有些事情不说了,并不等于它就不存在了;有些回忆,应该属于不能忘却的记忆。这次演出,我也强烈建议我的学生们都来看,这对青年演员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

王蓉蓉:

当时剧团不敢演我们学生演

《四郎探母》被禁多年,30年后原班演员再登台,他们作何感想?

当年演出《四郎探母》时的郑子茹和范永亮。未满20岁的她因为演佘太君在当时已经小有名气。

1980年的时候,我20岁。当时是中国戏曲学院大专班的学生,还有一年即将毕业。虽然我从一入学就学的是传统戏,而且我学的第一个张派戏就是“坐宫”;但《四郎探母》那个时候一直都没有开禁。当时告诉我们这个戏被禁的原因,一是因为宣传封建思想,杨四郎有两个夫人;二是因为有叛国投降思想,所以被禁演了很多年。

但当时北京晚报的总编辑王纪刚非常了解京剧,他说那些看法都是历史,《四郎探母》这个戏是一出艺术水平很高、非常有人情味的好戏。在王纪刚总编辑的倡导下,北京晚报主办上演了《四郎探母》。因为当时剧团还都不敢演,因此让我们这些学生演。1980年的12月3日至9日,在天桥剧场一连演了七场,引起了巨大轰动,观众极其踊跃。我们这些学生也都非常兴奋,虽然对开禁《四郎探母》的深层意义还不是特别理解,但都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戏,而且当时我觉得这么好的戏能让我来演,特别高兴。

我还记得那时北京晚报记者过士行,当时很年轻,经常往学校、剧院跑,每次都拿着个小本子记笔记。尤其是排《四郎探母》这个戏的时候,他跟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最多,基本上每次都在。

我现在是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我的感受是京剧能够生存和发展,剧团能够挣到钱的剧目,其实都是靠这些传统的骨子老戏。那些布景舞美豪华、加上声光电的新创戏,远远比不上只有一桌二椅、一套服装穿了好多年的传统老戏挣的钱多。可现在很多从事戏曲专业的年轻人都不知道《四郎探母》这样的戏,更不知它曾经被禁演过,曾经历过那么多风雨坎坷。

这次演出特别提出是为了纪念解禁《四郎探母》30周年,我觉得这个提法特别好,特别有意义。像我们这些人,这30年来一步一步走过来,当年的有些演员如今已经演不了了,现在还能参加这次演出的也就几个人了。其实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已经30年过去了,自己都觉得很震惊,居然在舞台上已经演了这么多年。这对我们自己的艺术道路和艺术生命都是一种检验。而且30年后再看解禁《四郎探母》这件事,也就更加敬佩30年前王纪刚总编辑做出的决定,这个决定经受住了这么长时间的历史检验。他对我们的京剧事业贡献太大了。虽然他不是搞京剧的,但他打开了一个闸口,自从《四郎探母》解禁,很多以前不让演的传统戏都可以演了,这对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是多么重大的事情啊。如果这次他要还能坐在台下看这场演出,那该多有意义啊。

李宏图:

有些领导偷偷来看戏

《四郎探母》被禁多年,30年后原班演员再登台,他们作何感想?

李宏图30年前剧照

30年前,和现在的时代完全不一样。那个时候,很多老戏都没被解禁。“文革”以后,由于长期受到思想上的禁锢,所以对待像《四郎探母》这样的作品有方方面面的看法,不是把其单纯看成戏、看成艺术作品,而是把它和政治联系在一起。没人敢提出来公演这个戏。但是《四郎探母》是最经典的传统京剧剧目,涵盖了老生、小生、青衣、老旦、小花脸等各个戏曲行当,内容题材也让人津津乐道。所以1980年的时候,听说北京晚报主办解禁复排《四郎探母》这出戏,大家都非常兴奋。

那个时候,我20岁左右,是中国戏曲学院大专班的学生。当时选中了我们大专班的一批最优秀的学生来演出这个戏,大家都很欣喜。那个时候真是盛况空前啊!七场演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有些领导偷偷来看戏,还有很多观众特意从内蒙古、从新疆赶来看戏。

我的很多观众都是从那个时候培养起来的,交了不少戏迷朋友。一直到现在,当时的很多资料我都还留着。那个时候给我的报道最多。因为十年动乱,小生这个行当几乎都灭亡了,所以很多人对小生登台都觉得非常稀奇。让我至今都沾沾自喜的是,当时我还是个学生,但一上来就赢得了个“碰头彩”,而且在我的一段演唱中,观众居然给了十多次“好”。观众的热情给了我特别大的鼓励。

后来听说提议和策划解禁复排《四郎探母》的北京晚报总编辑王纪刚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承担了各方面的压力,觉得真的是很佩服他老人家。我对他的印象颇深。他看上去就像个书呆子,但做过很多实际的工作。他很早就参加革命,做过地下工作,帮助过很多艺人,所以他对艺人、对京剧、对传统文化,都有一种情结,一定要把这些推出来。当时的北京晚报全国发行量最高、最红火,记得邓颖超当年都夸过“北京晚报办得不错。”所以当时的北京晚报大篇幅的对《四郎探母》进行报道,影响非常大,对京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现在的很多人都不知道不了解那段历史,在任何时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勇敢的,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特别需要像王纪刚这样不计个人得失的人。

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演员经过30年的磨练,如今成才了。可喜的是,还有很多人记着王纪刚,对他深切的缅怀。像我自己在成才的过程中,就一直对此铭记在心。而且不仅仅是对他这个人的怀念,也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现在我已经50岁了,和当年相比,不再是翩翩少年,但经过多年的积累,舞台感觉更加成熟了。《四郎探母》这个戏,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演,我应该已经演过三四百场了。今天的观众来看《四郎探母》这场演出,和30年前相比,也会有更高的眼光,对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也将把更精彩的演出献给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