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簡介

臨洮縣,古稱狄道,隸屬於甘肅省定西市,因境內有洮河而得名。臨洮縣位於甘肅省中部、定西市西部,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交匯地帶,黃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穿城而過。截至2018年10月,全縣總面積2851平方千米,總人口55.29萬,有漢族、回族、東鄉族等21個民族,下轄12個鎮、6個鄉,縣政府駐洮陽鎮。

臨洮自古為西北名邑、隴右重鎮,地處古絲綢之路要道,是黃河古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自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建置狄道縣,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始設隴西郡以來,一直為郡、州、道、府、縣治所在地。

臨洮是省會蘭州的南大門,縣城距蘭州市區80公里,是“蘭白經濟區”內重要節點城市。蘭臨、康臨、臨渭高速和212國道及省道309、311線穿境而過,是連接甘肅中南部與臨夏、甘南兩個少數民族地區的必經之地和歐亞大陸橋經濟帶輻射圈內重點縣區。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歷史沿革

秦獻公元年(前384年),滅西戎部族狄,設置狄道縣,為臨洮建縣之始。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設置隴西郡,郡治為狄道。

東晉十六國時,前涼改置武始郡。

唐朝初期,置臨州,後置狄道郡。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年),吐蕃連陷秦、渭、洮、臨四軍,狄道陷於吐蕃。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五代十國時期,仍屬吐蕃所有,改稱武勝軍地。

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改武勝軍為鎮洮軍,後升鎮洮軍為熙州,建置熙河路,治所設熙州。

金、元、明、清均置臨洮府,府治狄道。

清乾隆五年(1740年),遷府治於蘭州,建狄道州。

民國二年(1913年),降州為縣。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狄道縣為臨洮縣。

1949年8月16日,臨洮和平解放。

1949年7月,中央西北局決定設立臨夏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臨洮、洮沙二縣屬臨夏分區。

1950年5月,撤銷洮沙縣併入臨洮縣,劃入定西分區。

1961年12月,設立臨洮專區。

1963年10月,撤銷臨洮專區,劃歸定西專區。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10月,臨洮縣轄洮陽、八里鋪、新添、辛店、太石、中鋪、峽口、窯店、龍門、玉井、衙下集、南屏12個鎮,紅旗、上營、站灘、漫窪、連兒灣、康家集6個鄉,共轄18個鄉級政區;轄有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323個村民委員會。縣人民政府駐洮陽鎮文峰西路人民廣場北側。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臨洮縣地處甘肅省中部,定西市西部。東鄰安定區,南連渭源縣,西與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康樂、廣河、東鄉三縣接壤,北接蘭州市。地理座標為東經103°29′08"-104°19′34",北緯35°03′42"-35°56′46",轄區東西最大距離78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03千米,總面積2851平方千米。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地形地貌

臨洮縣位於洮河下游,隴西盆地西緣,青藏高原東邊,屬黃土丘陵溝壑區第四副區。南北狹長,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海拔在1730-3670米之間,境內以黃土地貌為主,洮河谷地二、三級階地地勢平坦、地貌完整。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氣候

臨洮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7℃(最高氣溫34.6℃,最低氣溫-29.5℃),無霜期80-190天,年平均降雨量317-760毫米之間,蒸發量1400毫米以上,7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7、8、9三個月。

水文

黃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從海巔峽入境,於茅籠峽出境流入劉家峽水庫,縱貫9個鄉鎮115公里,流域面積2649平方公里,平均徑流量138立方米/秒。最大為1790立方米/秒,最小為17.15立方米/秒。

洮河一級支流78條,其中面積大於5平方公里的支流45條2467.85平方公里,長度1公里以上的大小支毛溝共3839條,溝壑密度1.44公里/平方公里。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自然資源

水資源

臨洮縣洮河年過境水量46億立方米,水質優良,無汙染,屬國家一級保護水系。

土地資源

臨洮縣總耕地面積108萬畝,其中水澆地38萬畝,人均耕地2.23畝。洮河沿岸可開發利用的灘塗地達2萬多畝。

臨洮縣有林地面積123.4萬畝,森林覆蓋率為12.6%。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礦產資源

臨洮縣共發現各種礦產資源產地34處,分屬2大類12個礦種。其中金屬礦4種,主要是銅、鐵、鎢及砂金礦,產地12處;非金屬礦8種,主要是白雲岩、玉石、方解石、花崗岩、石灰石、螢石、滑石及石英砂,產地22處。

人口民族

臨洮縣有東鄉族、回族、蒙古族、藏族、朝鮮族、布依族、苗族、侗族、佤族、納西族、保安族、京族、獨龍族、壯族、裕固族、維吾爾族、滿族、土族等少數民族分佈。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經濟綜述

臨洮縣產業特色鮮明,依託洮河谷地良好的氣候條件和38萬畝水澆地,培育形成了600萬頭(只)畜禽養殖、50萬畝馬鈴薯、20萬畝蔬菜、15萬畝中藥材和3萬畝花木生產基地,臨洮花卉先後在各類花卉博覽會上獲得70多個獎項。發展形成了金屬冶煉、建築建材、機械製造、農副產品加工、水電開發、新能源等工業產業體系,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33家。編制了“休閒之都”旅遊規劃,實施了馬家窯文化產業園、甘肅臨洮體育訓練基地、臥龍灣水鎮等17個投資超億元的文化旅遊重點項目,馬家窯洮硯小鎮被列為全省創建的18個重點特色小鎮之一。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交通運輸

臨洮交通便捷,路網縱橫交錯。212、309等3條國道穿境而過,蘭臨高速公路、臨渭高速公路先後建成通車。定(西)—臨(洮)、臨(洮)—康(樂)、玉(井)—冶(力關)3條二級公路陸續開工建設。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2016年,臨洮縣公路客運量279.87萬人,比2015年增長1.72%。公路貨運量1769.25萬噸,增長0.24%。公路客運週轉量15392.58萬人公里,增長1.72%;公路貨運週轉量115001.68萬噸公里,增長0.24%。全縣客運線路74條,公交線路7條,公交車輛69輛,年末共有出租車輛470輛。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6年末,臨洮縣共有各類學校342所。其中:完全(高級)中學7所,獨立初中24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含附設初中班)14所,小學371所(完全小學174所,教學點183個,九年制小學部14個),幼兒園116所(公辦幼兒園91個,民辦幼兒園25個),職業高中6所(民辦1所),特教學校1所。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科學技術

2016年,臨洮縣科學技術支出2914.19萬元。榮獲省專利二等獎1項。取得各類科技成果3項。受理專利申請78件,比2015年增長32.05%;授予發明專利權5件,下降16.7%。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0.30件。申報各類科技項目14項,下達項目資金160萬元。申報專利78項,其中發明21項,實用新型43項,外觀設計14項,授權52項。選派科技特派員208名。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文化體育

2016年,臨洮縣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1.27億元,比2015年增長15.4%,佔生產總值的1.98%。年末全縣共有國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檔案館1個;鄉鎮(街道辦)綜合文化站18個,農家書屋324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村級終端接收站點323個;建成鄉村舞臺288個;更新農家書屋183個,更新補充圖書106種2.4萬冊;建成城市數字影院1個。全縣有廣播電視臺1個,發射主站1個、輔站16個、補點站45個,有線電視用戶1.2萬戶,全為有線數字電視用戶。年末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7.35%;電視節目。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醫療衛生

截臨洮縣人民醫院至2016年末,臨洮縣共有衛生機構32個,其中:醫院2個、衛生院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19個、婦幼保健站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1個、健康教育所1個、紅十字會1個、合作醫療辦公室1個、民營醫院5家。編制床位1497張,實有床位2000張。年末各類衛生技術人員2441人,其中:執業醫師484人,執業助理醫師99人,註冊護士1334人,檢驗人員95人,藥劑人員213人,其他衛生人員216人。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人數達44萬人,參合率達到98.01%,全年為57457位參合農民報銷住院醫藥費14203.96萬元,人均報銷2472元。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社會保障

截至2016年末,臨洮縣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城鎮人數為5869人,比2015年增長3.7%;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9100人,與2015年持平;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人數為23723人,與2015年基本持平;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25459人,增加356人,增長1.4%;參加失業保險人數為15715人,增加400人,增長2.6%;參加工傷保險人數為16674人,增加86人,增長0.5%;參加生育保險人數為16051人,與2015年基本持平;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實際參保316977人,增長2.4%,參保率96.82%。全年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總收入達到12711.66萬元,下降1.1%;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總支出8219.61萬元。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歷史文化

民俗文化

臨洮自古以來都是多民族爭戰、融合的地區。元朝國師八思巴在臨洮期間建寺傳法,著書譯文,為佛教文化的發展做出了歷史貢獻。清初,伊斯蘭教進入臨洮,穆扶提東拱北坐落於臨洮城東山根。

特殊的歷史造成了臨洮多民族雜居,多元文化混雜融合的特點,臨洮的民俗文化的主要有花兒、拉扎節、迎神賽會等。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文物古蹟

馬家窯遺址

臨洮縣境內文化遺蹟豐富,著名的馬家窯文化、寺窪文化、辛店文化均因在臨洮首先發現而命名。戰國秦長城西起臨洮,境內綿延50千米。

新中國成立前後,臨洮境內發現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馬廠類型、齊家類型、辛店類型、寺窪類型等各類遺址167處,其中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遺址104處。長0.4%。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6.29%。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名稱時代級別

馬家窯遺址 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窪遺址 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辛店遺址 商周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東二十里鋪墓群 漢代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灰咀坬遺址 青銅時代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馮家坪遺址 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格致坪遺址 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哥舒翰紀功碑 唐代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非遺名錄

拉扎節民俗省級

拉扎節狂歡

臨洮花兒民間音樂省級

臨洮花兒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臨洮儺舞民間舞蹈省級

臨洮儺舞

水陸畫民間美術省級

水陸畫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貂蟬傳說民間文學省級

臨洮貂蟬湖

臨洮皮影戲傳統戲劇省級

臨洮皮影戲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脊獸製作技藝傳統手工技藝省級

脊獸

陶器製作技藝傳統技藝省級

馬家窯彩陶

紫斑牡丹酒釀製技藝傳統技藝省級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風景名勝

截至2014年底,臨洮縣共有國家AA級旅遊景區4處,分別為臨洮嶽麓山森林公園、臨洮縣三易花卉園景區、臨洮佛歸寺和臨洮西湖公園。

馬銜山

馬銜山是甘肅東部黃土塬的最高峰,臨洮北部的一道屏障,山頂終年積雪,山腰常有白雲繚繞。

東拱北東拱北始建於清雍正年間,主體建築帶有明顯的阿拉伯建築風格,是穆扶提在中國的創始高祖馬守貞及其後的七位教長逝世後安葬地方。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東拱北

嶽麓山公園嶽麓山公園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主要景點有姜維墩、東嶽廟、椒山書院、鳳台、榮鄉碑、甘南農民起義紀念碑等。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嶽麓山公園

臨洮佛歸寺佛歸寺坐落在洮陽鎮旭東村紫雲山,有三大古佛殿、十二法王殿、睡佛殿、三清觀、混元閣、文昌閣等大小寺廟十幾處。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佛歸寺

臥龍寺臥龍寺為隴上名剎,地處洮河西岸,距縣城10公里,是臨洮最大的藏傳佛教聖地。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臥龍寺

紅旗丹霞地貌紅旗丹霞地貌在紅旗鄉境內,洮河西岸,“赤壁丹崖”廣泛發育,形成頂平身陡、麓緩的方山、石牆、石峰、石柱等奇險的地貌形態。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特產美食

漿水面

漿水面是用臨洮特有的酸菜中的漿水加麵條製作而成。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洋芋攪團

洋芋攪團是隴東南小有名氣的小吃,味道鮮美,口感細膩爽滑。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洮河魚

洮河魚以金片魚、雙唇嘴魚最出名,其膘肥肉嫩,少刺質鮮,鮮香嫩滑。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麻腐包

臨洮麻腐包子餡用優質麻子去皮、壓榨、蒸餾炮製而成,包子皮用精麵粉發酵後擀制。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臨洮幹甜醅

臨洮幹甜醅,酒香濃郁,入口香甜,能長久保存而不壞。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臨洮釀皮

釀皮是一種獨特的麵食,入口細膩潤滑,酸辣筋斗、柔韌可口。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城市榮譽

2018年9月25日,臨洮縣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臨洮縣的洮河水,浸透定西百年記憶,馬家窯文化遺址

歡迎評論、轉發、點贊,謝謝大家!下期說通渭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