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夏縣禹王城

前兩天翻看朋友贈送的《運城國保》,方才知道禹王城遺址的具體位置和歷史由來。禹王城遺址位於山西夏縣禹王鄉的禹王村、廟后辛莊、郭裡村一帶,共分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廟四部分,佔地面積約十幾平方公里之廣。小城在大城的中央,禹王廟在小城的東南角,中城在大城的西南部。因傳說夏禹曾在此居住過,故俗稱禹王城。據考證,禹王城即春秋戰國時的魏國國都安邑城,也是秦、漢及晉時的河東郡治所。禹王廟亦稱禹王臺、青臺,在小城西南角的方形夯土臺上,系近代建築,民國時毀於戰爭。當地傳說青臺為夏禹時築,是塗止氏望夫之處,夏桀玩樂之地。


尋訪夏縣禹王城


昨天天氣陰沉,加之霧霾,不便外出。今早起來依窗一看,天氣不錯。


尋訪夏縣禹王城


早餐後,便和溫柔騎車出發,沿河東東街,經禹都公園北門,向東約3km後向南進入雪花路,盡頭處拐北沿G209行至裴介鎮,繼續向北進入X838道,5Km後向西進入S232道,7km後到達禹王鄉禹王村村東,華夏第一城——禹王城遺址名顯的存留標誌 ,禹王臺兀自凸立在阡陌之中。


尋訪夏縣禹王城


環繞一週,感覺高臺呈方形,各邊約50m,高約三丈許。南面正中新修的陡階直通臺上,陡階的左倒兩眼窯洞,右側三眼窯洞,東面6眼窯洞,這些窯洞都已廢棄。北面和西面沒有窯洞,估計是為了採陽之故吧。


尋訪夏縣禹王城


沿陡階登上臺頂,正中一間不起眼的廟宇,書有‘’禹王大帝‘’的牌匾懸掛在門楣之上,一棵較大的樹,已經落光了葉子,獨自堅守在廟宇側前。臺頂上倒是開闊,盡顯蒿草萋萋,殘存的斷碑上龍形瞭然,足見當年古城規模之浩大,氣勢之宏偉,難掩皇家氣象。我環臺一週,想尋望所存留的大中小三城的城牆遺蹟,可莽莽蒼蒼間,南望中條隱隱如龍,北眺鳴條崗橫亙天邊如雲如幻,西面和東面則是村舍儼然,田疇壠壠。

我站在古臺之上,思古幽情湧上心來:今天,這座凝聚著華夏民族文明發端的都城,歷經數千年的風蝕雨淋,那昔日的顯赫、威嚴、奢華早已消失殆盡,只留下屬於它的那份舊夢往事。在冬日蕭瑟裡,依然以斷垣殘基的姿態,無聲地訴說著一個偉大民族滄桑而神秘的過往。夏都安邑,禹都安邑,到春秋諸侯爭霸,魏都安邑,這一切都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留下來的只是千年一嘆。

走下禹王城高臺遺址,北面新建寺院一座,僧侶較多,大雄寶殿內三尊菩薩塑像顯端莊大氣,有雍容華貴之態。

在思緒茫然中離開禹王城高臺址,進入禹王村,穿越存留較完整的古城門,穿過巷道前行五里許,於12點鐘光景來到司馬村,在司馬學校處參觀存留的一段古城牆。這段城牆自然成了學校的一段圍牆,長約300m,高丈餘,牆基厚3到5m,頂上長有椿樹,棗樹,枸杞等樹木雜草。這段城牆應當是禹王城址西面殘存的較為完整的一段,可能與作為學校的圍牆得以保存下來關係很大。在殘牆北斷頭處有一關公廟,管寺廟的盧師傅在接到電話後及時趕來,邀請我們參觀,從寺廟院內登上古城牆,再一次感受到華夏古文明的神奇博大,也再一次感到是非成敗轉頭空的宿命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