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县桑坪镇香菇丰收群众乐

(章东丽)近日,笔者在红叶满天的伏牛山深处的西峡县桑坪镇看到,一个个香菇棚中白花花香菇摆满架子,菇农们或在棚中采摘,或在外面晾晒,他们的脸上都挂满了笑容。小香菇让他们走上富裕路。

“今年我种了1万多袋,长得好,香菇个头大,白花花的。”今年30多岁的殷先韶从棚子里出来,把采满一筐的香菇倒在停在路边的三轮车上,一脸兴奋。六点钟夫妻俩吃了饭,一直摘到这快晌午,三轮车装满了,还有一个棚子未摘完。

殷先韶过去住在大山里,交通不便,没有产业,成了贫困户。他享受易地搬迁政策,搬下了山,政府鼓励他种香菇,帮他建了菇棚,给他资金支持。他去年就摘掉了贫困帽子。

“多亏政府,多亏这小香菇了,要不我们还穷着呢!”殷先韶的爱人边摘香菇边说。

桑坪镇的地理条件很适宜食用菌香菇生长,且品质优良,很受外商欢迎。全镇有80%的农户从事这项产业,香菇种植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为了使这一富民产业更富民,该镇打破传统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调优产业结构,为群众生产提供便利,多方位打造发展平台,把香菇产业做得风生水起。

树牢产品质量意识,控制种植规模,向科学要效益。积极引导袋料香菇产业由分散种植向基地集中,科学规划,推动袋料香菇生产基地化,管理标准化,推进香菇产业转型升级。各村新建1至2处标准化基地。目前各村新建标准化基地已成规模,全镇共有标准化基地29处。香菇标准化基地建设,解决了菇农生产上的一些难题,保证了技术信息全覆盖,为产业发展增添了动力。严把菌材入口关,对辅料供应进行监控,禁止使用免割袋,禁止使用化学添加剂,确保生产环节环保安全,确保香菇质量,确保产业品牌。过去,菇农生产加工菌棒,以户为单位,生产时灭菌炉四处冒烟、污水横流,污染严重,加上由于场地少,一家场地多家用,好多农户等来等去错过了生产加工的最佳时期,同时由于农户设备落后,技术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生产出的菌棒霉袋、坏袋多,影响了香菇的质量和产量。根据实际情况,该镇在倡导袋料香菇管理基地化的同时,又倡导袋料香菇生产加工基地化,就是大户生产,小户经营管理的生产管理模式。鼓励有能力的大户创办高效、节能、环保的大型菌棒加工厂,对场地和资金进行政策性扶持。目前,该镇已建立日产两万袋的大型菌棒厂5个。

一系列惠农政策,加快了产业发展,鼓起了山区群众的腰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