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军队装备好,东北地理位置优越,为何东北军不与日军开战?


实际上,张作霖和奉军一直受到日本人的钳制,或者说奉张和日本人处于互相掣肘的状态,这个状态一旦打破,后果不堪设想。


日本人盘踞在东北由来已久,张作霖还没发迹之前,他们便已经通过《马关条约》的签订拿到了辽东半岛,虽然后来迫于“三国干涉还辽”,日本人不得不吐出了辽东这块肥肉,可是他们的势力从此渗透到了东北。

这也就是说,日本人在东北的势力早于奉张,所以,他们在东北势力之深厚绝对不可小觑,对于这一点,张作霖可谓深有体会。

1925年,郭松龄突然选择和冯玉祥合作,竖起了“反奉”的旗号,和张作霖打了起来。

郭松龄此人破有军事才能,不论是练兵,还是统兵作战,可以说都是一把好手,奉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便是郭松龄一手带出来的,这一点张学良晚年的时候也坦然承认了。

所以,郭松龄的反奉不仅让奉军丧失了一支精锐之师,并且张作霖反过来还被郭松龄打得头晕目眩,差点栽在了郭松龄的手上。如果当时张作霖没有及时找日本人帮忙的话,奉系在1925年已经改姓冯了。

正当郭松龄兴奋地追击张作霖的时候,没想到日本人突然窜出来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张作霖这才反败为胜,保住了奉张。

从这也能看得出日本人在东北的实力有多雄厚了,所以,张作霖也不敢随便找日本人的麻烦,只能说尽量保证“互不侵犯”。

此外,张作霖的崛起也离不开日本人在背后支持。

日俄战争时期,张作霖这个小小的“保险队”头头和冯德麟这样的人夹在日、俄之间,虽说清政府选择了中立,谁也不帮,可说到底也在偏帮俄国,张作霖、冯德麟这样的人也因此成了清政府间接参与日俄战争的工具。

张作霖一开始也投了俄军,可后来看到日军占据了上风,为了不用配俄军一起死,他又转头投到了日军这一边,从而和日本人建立了联系。

后来,张作霖被清政府招安了,他拼了命地立功,想要用最快的速度地往上爬,可还没爬到他想要的位置,清政府却“砰”地一声垮台了。

袁世凯虽然任命他为第27师师长,可实际上,除了这个名正言顺的头衔之外,他并没有得到多少实质性的好处。他想继续发展的势力的话,只能借助日本人了,说实话,当时的军阀哪一个的背后没有列强在支持?

张作霖最迫切想要从日本人手上拿到的好处是——武器和装备。

他身处于乱世之中,想要站稳脚跟,想要成为时代的主角,想要打下一片江山,便不能没有枪!

也正是从日本人手里拿到了武器和装备,张作霖才得以迅速发展,一步一步地成为了“东北王”。

可是,张作霖也因此跳到了日本人的坑里,因为日本人不可能傻乎乎地平白无故地将武器装备送给张作霖,这也造成了张作霖在武器装备上一直受制于日本人。

为了摆脱日本人对自己的限制,张作霖也一直在积极地想办法,这也才有了后来在当时的中国规模最大的沈阳兵工厂。

张作霖特意让杨宇霆负责兵工厂的扩建,为此他还投入了无数的财力向德国购买机器设备,聘请德国技师为自己完善生产线,又专门设立兵工小学和兵工学校为兵工厂培育储备人才,由此可见他对兵工厂的重视程度有多高了。

同时,他还在兵工厂内设立科学研究会,专门从事兵工科学技术的研究。

虽然只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可是沈阳兵工厂的实力确实得到了迅速发展,也为张作霖扩充奉系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可是,沈阳兵工厂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却仍然没办法和日本人的技术和生产力相比,毕竟张作霖的兵工厂只能算是刚刚起步,而日本人的却已经领先了几十年。

所以,张作霖仍然不可能彻底地摆脱日本人,自然也就谈不上日本人开战了。

当然了,张作霖虽然没办法彻底摆脱日本人对自己的钳制,可是他一边积极发展军工,一边努力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地往上升,后来更是当上了北洋政府的最后一个当家人,也让日本人对他颇为忌惮。

是的,张作霖拿了日本人的好处,反过来却让日本人忌惮他。

1928年张作霖退出北京之前,日本人还以此为要挟,想让张作霖签订一份卖国条约,可是张作霖不仅直斥日本人“掐脖子要好处”,还在条约文件上签了一个“阅”字戏弄了一下日本人。

这份胆魄,当时有几人能有?

日本人对张作霖有多忌惮?明明已经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可一听说张作霖没被炸死,只是受了一点轻伤,他们便不敢轻举妄动,以至于张学良返回沈阳接受了奉系,宣布了张作霖的死讯,他们这才追悔莫及,错过了向奉系发难的最佳时机。

所以说,张作霖虽然不敢打日本人,可是日本人却也忌惮张作霖,双方算是处于一个相互掣肘的状态。

可是,这个状态一旦被打破的话,奉系或许会因此彻底败落,被别人吞并,但是日本人在东北的势力也将遭到难以想象的打击,这一点,不论是张作霖也好,是日本人也罢,都接受不了这样的后果。

所以,张作霖即便占据了地利人和,也不会轻易地选择和日本人开战。


吾与吾国


在东北奉系军阀几乎是一手遮天,张作霖的一句话就是东北的圣旨,张作霖执政时期对日本是强硬的主战派,日本人开除丰厚的条件,但张作霖一直没让步,奉系军阀在鼎盛时期,实力相当强大,拥有30万东北军要钱有钱,要兵有兵,要粮有粮,要武器有武器,日本人想要入侵东北,都需要看张作霖面子。

日本人在东北的势力发展缓慢,张作霖成为日本人吞并东北最大的绊脚石,日本想攻占中国东北的野心越来越强烈,最后日本弄了个“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死在坐火车上。张作霖一死,张学良虽然接管奉系军阀的军队,但以前跟他爹的老人大部分不听他的话。

1928年年底张学良通电南京,宣布东北易帜,发生918事件后张学良对局势作了错误判断,认为日军只是挑衅和试探我军部署而已,不会有大部队进入东北。听从蒋介石的不予抵抗使守军一触即溃,东北失陷。

胡适在日本占领东北后文章中写过张学良他的罪过,总括说来,至少有五点:

其罪一 自己以取咎取怨之身,明知不能负此大任而偏要恋栈,贻误国家。

其罪二 庇护汤玉麟,纵容他祸害人民,断送土地。

其罪三 有充分时间而对热河、榆关不作充分的准备。

其罪四 时机已急,而不亲赴前线督师,又至今还不引咎自谴。

其罪五 性情多疑,不能信任人,故手下无一敢负责做事的人才,亦无一能 负责自为战的军队。事必躬亲,而精力又不允许,部下之不统一, 指挥之不统一……都由于无一个人肯替他负责任。


探索异视野


东北军在国内与其它军阀比力量不差,但与当时日本比就不行了,甲战后的日本发展正盛,日俄战争打败东北俄国,一战中还打败山东德军,而东北军在中东路事件中被俄军完败,后来在西北和八路军交战时也表现一般,东北军强也是徒有其表吧。

开个锤子战,东北军外有日本人和俄国人内有各地军阀混战。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而且当时的日本已经进入工业国家拿什么打赢他嘛。就连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他儿子张学良也没有敢报复,918事变张学良更是没有敢放一枪愣是二十多万人被日本两万人追着打。

中东路事件让张学良看清了自己的军队根本不是日俄的对手, 他低估了日本会发动全面战争。所以选择保留实力,不挑起事端。包括蒋介石也要张学良忍辱负重。 不管张学良怎么不抵抗,他促使国共合作,全民抗日,这就够了。他的后半生也付出了代价,所以你们这些骂他的人, 好好想想你们有什么建树、 你们有什么资格?张作霖要的是三足鼎立,奉日俄三方平衡,互相牵制,尤其是日俄的互相牵制,如果打破平衡,对自己不利。而且没有理由跟日本开战啊,东北张作霖说了算,是三方势力最强大的。
日本侵华原本没有那么强大,张学良将亚洲最大兵工厂沈阳制造所供手相让还有大批飞机.大炮.坦克和军械使日本强大了,张学良是中华民族的罪人日本人的大功臣!在918当晚,由东北边防军司令参谋长荣臻亲自下达给各部的命令就是严禁抵抗,我不否认有部分东北军有气节,有骨气,但是绝对不包括把张作霖尸体都丢给日本人的张学良(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去看看张作霖到底是让谁下葬的?)。世人说了100年,可是当年的不抵抗命令这一纸传说中的电文却没有任何一个人看到,不过有蒋介石和孙科先后发文让张学良抵抗的电文至今还留有白纸黑字。
日本没有占领东三省的时候,兵力全国只有二十多万,占领东三省后,获得大量资源,包括兵工厂,国力才大大增强,才大量扩充军队的,否则根本没钱,一要是东北拼死抵抗,实行焦土政策,小日本根本没能力打那么久!

历史深度揭秘


身为国内最有钱,势力最强的大军阀,奉系军阀张作霖,为什么不与日本人开战?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太多讨论的必要,毕竟,应该讨论的问题,是张作霖如何避免与日本人开战。

都知道,张作霖毙命于皇姑屯事件之下,皇姑屯事件,正是日本少壮派所谋划,一场皇姑屯事件,不仅让东北大地变了天,更是让日本内部发生了巨大变革,曾经的保守派,接连遭到日本军部的刺杀,日本上下一时间表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锐气,看似连称霸地球的路子都谋划好了。

张作霖为何不与日本人开战?从以下几点就能看出原因。

奉系军阀背靠日本人,在各大势力间纵横捭阖,日本人是奉系军阀背后最大股东。

奉系军阀的军队,是依靠一个张作霖崛起的吗?非也,奉系之所以能够强盛,依靠的是张作霖背后的日本人,不懂历史的人可能将张作霖认定为日本人在中国的代理人,奉系代表的也正是日本人。

虽然日本人确实是有心让张作霖做日本在中国的代理人,日本人也全力向奉系出口枪炮,提供资金技术援助,当时中国最大的军阀,张作霖就是在日本人的扶持下上位的,奉系军队使用的武器弹药,背后大半也都有日本人的影子。

但张作霖对日本人的态度却并非一个傀儡那般,张作霖属于一个典型的政治流氓,与日本人签署了无数卖国条约,从日本人那里窃取了无数利益,壮大了自身,最后却把曾经的承诺抛掷脑后,全然不顾日本人的愤怒。

尽管张作霖将日本人耍得团团转,但日本人又不能失去张作霖这个代理人,俄国方面势力正虎视眈眈,日本人根本不可能放弃东北。同样的,被日本人扶持起来的张作霖虽然后来的态度越来越强硬,但也不可能真正与日本人开战。

即使是真的开战,奉系也未必打得过日本人。

奉系军阀的军队很强吗?在中国地区,奉系军队的战斗力绝对是顶尖水准,但也仅此而已,奉系军阀尽管在中国很强,但放在全世界范围来看,奉系就什么都算不上了。

要知道,东北军强盛的基础,正是东三省军械厂,东三省军械厂聘用了许多外国工匠,其中日本人最多,虽然张作霖一直在努力让中国人自己发明创造出新型武器,但真正核心的东西还是掌握在外国人,尤其是日本人手中的。

奉系军队虽然有四十万人之多,其中精锐也占据了大半,但这种所谓的精锐部队,在日本关东军面前也是不堪一击的。这一点从张学良与苏联军队的战斗中便可见一斑。张学良曾经率领奉系军队试图切断苏联与我党的联系,收回苏联在东北占据的铁路权益,奈何最终不仅没有将苏联人打出去,反而一路溃败,最终还被迫签署了中苏伯力会议议定书,史称中东路事件。

纵观当时中国大局,奉系军阀最好的作为便是延续张作霖纵横捭阖的做法,抱紧日本人的大腿,与苏联人,革命军都有一定的联系,轻易不站队,也唯有如此,奉系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奈何张学良还是太年轻,张作霖死后,张学良赶忙投靠了革命军,日本人眼看失去了在中国的代理人,自然要主动出击,只是可惜,张作霖却是听信了蒋介石不抵抗的执政方针,最终导致东三省被拱手让出。


魏青衣


问题瑕疵,张作霖活着的时候哪来的东北军,那叫奉军。虽然还是那波人,但是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奉军是北洋军阀,东北军是改旗易帜后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革命军序列。

所以,问题应该是,奉军为何不与日军开战。

东北地理位置优越这个纵横真的没看出来,在闯关东以前东北就是荒凉之地,除了土匪就是土匪,就连张作霖都是土匪出身。

(东北地位位置处于日俄夹缝中生存)

经过张氏父子的治理才逐渐发展起来,尽管土地肥沃,然而政治环境并不好,南满是日本人势力范围,北满是沙俄势力范围,是处于两大帝国主义争夺范围内的地方。

不然,怎么会有号称第零次世界大战的日本战争爆发。

张作霖的奉系本身就是日本扶持下的利益代理人

在很多资料中我们都看到张作霖是一个很有实力的军阀,日本人都要忌惮他几分,经常把日本人耍的团团转,事实上,张作霖跟日本的关系很深。

日俄战争时,张作霖就为日本人卖命,刺探沙俄情报,辛亥革命时,张作霖就到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称“目前东三省兵马实权在本人掌握之中” “日本国如对本人有所指令,本人自必奋力效命。”

(张作霖)

张作霖表现出如此亲日的姿态,是为了获取日本的支持,日俄战争后,东北一直是日本势力范围,东北的军阀跟日本从来都是脱不开的关系。

张作霖能够将奉系打造成当时最强军阀,背后有一半是日本人的功劳,单以军火来说,1918年到1928年是西方对华武器禁售期间,然而这段时间,日本还是不断卖给张作霖军火,不但是卖给张作霖军火,更是帮助张作霖建立了当时最大的兵工厂,东三省兵工厂。

东三省兵工厂看似规模宏大,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核心技术,就连技师大部分也都是外国人,最多的就是日本人了,这些技师基本也决定了东三省兵工厂的水平。

正因为如此,张作霖丝毫不惧怕日本,为什么?因为张作霖拿了太多日本人的好处,当日本向张作霖要债的时候,让张作霖割让国家权益的时候,张作霖就不干了,可以说,张作霖对日本是“亏欠”的,正是吃准了这一点,老张后来也就不把日本人放在眼里了。

(皇姑屯事件)

按照我们的逻辑思维,欠钱的就是大爷!

张作霖最后被少壮派炸死,估计也和这有一定的关系,日本少壮派的人士合计,你个老赖,炸死你丫的!

所以,张作霖是根本不可能率领奉系跟

从蒋介石、韩复榘对日态度来看东北军为何不抵抗

要说小张不抵抗,东北军打不过是肯定的,但是有一方面也是老蒋没给他撑腰,九一八事变之前老蒋在发给张学良的电报中说“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

实际上,在九一八之前的中东路事件中,老蒋为了削弱小张,怂恿小张去夺回中东路,当时苏俄刚刚建立,政权不稳,正是收回中东路的绝佳时机,当时东北军也是各种研判,认为东北军打败苏俄远东军不是不可能。

(震惊中外的中东路事件)

结果中东路事件中东北军被一顿胖揍。

其实,以横向来看,当时的军阀也大多是窝里横,我在前两天的微头条里介绍韩复榘,说韩复榘放弃黄河天险不抵抗,说了一句,不抵抗的人都该死,话说的是有点重,毕竟当时全国的军阀都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政。

老蒋以韩复榘不抵抗为由杀了韩复榘,这一点也没什么毛病,实际上大约在老蒋枪毙韩复榘的十年前,1928年蒋介石第二次北伐的时候,日军要求蒋介石的北伐军绕路济南,在被日军一顿胖揍后,蒋介石表示“自本月3日之不幸事件发生,本总司令以和平为重,严令所属撤离贵军所占区域。现在我各军已一律离济,继续北伐,仅于城内留相当部队,借维秩序。······不胜企盼之至。”

(济南惨案发生前,日军要求北伐军绕过济南)

抗日是一场极为艰难的大业,不是那么容易。

张作霖当时无论无论是从奉系实力,还是从思想觉悟上,都不可能对日本关东军发动战争。

还不如小张改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行为来得更爱国,此举彻底放弃了东北独立的行为,但是要说抗日,经过中东路事件的小张估计是没有胆子的。


史论纵横


首先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张作霖是日本扶持的代理人,为何要与日本开战?张作霖后期深受张学良爱国统一思想的影响,开始拒绝与日本合作,以“老赖”的心态否认与日本的一系列交易如“满蒙铁路”计划,被关东军预谋炸死。历史都有逻辑和人物关系,脱离这个逻辑和关系谈历史是愚蠢的。

日本的军事实力

1921年美英为主导的五国海军公约开始谈判。

经过两个多月的激烈争论,美终于使法,日,意让步,签约规定了五国战列舰总吨位限额。美、英两国各为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为17.5万吨。
从此日本被公认为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其中海军实力世界第三,亚洲第一,陆军排名世界第五。

日本在东北的势力由来已久

由于日俄战争后日本获胜,从此东北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这就是百年近代史积贫积弱的中国面对的国际环境。

张作霖如何利用日本爬上了权力顶峰

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东北王”张作霖刚刚完成了从掌管250人的地方团练到统领15个营5000多人的巡防营首领的转变。一步步爬上权力巅峰的张作霖先后以武力赶走了“奉天将军”张锡銮,又赶走了袁世凯的心腹段芝贵,斗倒了冯德麟,全面掌控了东北三省的军政大权,统一了东三省,随后又控制了热河,察哈尔和绥远,张作霖称雄满蒙,这一路可以说扶摇直上。

在统一东三省的过程中,张作霖要得到日本的支持就需要有所“交换”,因此他在经济上给日本大开方便之门,只要日本要,只要他有,就照单全给,期间日本积极地修建了四洮路全线(1923年)、天图线(1924年)、洮昂线(1926年)和吉敦线(1928年)为了一己之私张作霖拱手将东北铁路权倾囊而出,甚至还允许日本人在东北购买土地,由此引来大量的日本移民,东北俨然成为了日本的“国中之国”,张作霖的一系列卖国行为让日本成为东北一家独大的外国势力,为了独霸奉天全省,张作霖可以说是不择手段,排除异己。

可以说张作霖实际上就是日本在东北权益的代理人。典型的有几个事例:1912年1月张作霖第拜访日本驻东北总领事合谦太郎:“如果日本对我有何要求,我一定尽力而为!”,1912年12月日本关东都督福岛中将路过奉天,张作霖立刻拜访福岛说到:“如果都督有何命令,我愿按照日本的指示行动”(《日本外务省档案》第115页)。张作霖之所以能称雄满蒙成为“满蒙王”始终离不开日本的影子。

东北地理位置优越?

孙中山曾对张学良说过:“我们都老了,现在国家的责任在你们年轻人身上。东北介乎日俄红白两大帝国势力之间,地理位置特殊,很难对付,所以你们东北年轻人,责任尤其重大。”

早在日俄战争时期,这两方面势力在东北就开始你争我夺不惜兵戎相见,成为红白势力争夺的焦点。长时期的斗争使得东北处于两种势力的相对战略平衡,破坏任何一方,对于羸弱的中国都是无法承受的,“皇姑屯实践”张作霖遇刺身亡,张学良即为,蒋介石只用了一个“收回路权”的号召和200万大洋军费就挑动张学良对苏开战,中东路战争打破了这个平衡,使得日本失去了制衡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从此东北军民走上了十四年抗战的艰辛历程。而南京国民政府在整整六年的时间里没有一兵一卒踏上东三省的土地。坐观成败,而他到抗战胜利也只承认“八年抗战”不承认十四年抗战。

最为著名的就是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10月国民政府蒋介石派许世英去日本谈判:“只要保证关内十八行省主权完整,国民政府或可在保持尊严的前提下让出东北”。


综上所述张作霖为和与日本开战?如何开战?


杜康不负西江月


因为东北军战斗力非常低下。

我这里就不谈张作霖就是靠日本人扶持才能坐上东北王宝桌这件事,也不谈东北最大的出口项目:大豆出口其实是把大豆卖给大连的日本外贸公司这件事,我就谈谈东北军。

首先,东北军高级军官指挥能力极差,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均是土匪出身,几乎不具备指挥近代军队进行作战的能力;别说这些胡子老兄弟,即使杨宇霆这样的“士官系”领袖,其在江苏之无能令人瞠目结舌,他带着奉系两个师去做江苏督军,不但把江苏本地军官全都得罪了,在得知孙传芳率江苏军人反奉的消息,连军队都不要,连夜坐着压道车跑到济南向张宗昌救命。就连姜登选都忍不住评价为“我与麟阁结交有年,今始识其无能。”

而接受过完整军事教育的少壮派东北军军官如郭松龄、王以哲又和杨宇霆、张景惠这些老人关系极差,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这样的高级军官,这样不团结的军官团,怎么去和日本打?

说完军官再说士兵,长城抗战日军对东北军士兵素质评价极低,认为东北军挖战壕还很巧妙,可是实际作战时却非常不沉着,往往距离很远就开始放枪,完全暴露阵地火力配置;基层士兵毫无主观能动性可言,需要反冲锋时必须连、排长带头,而连、排长牺牲后往往一哄而散,这样的军事素质如何能和日军开战?

说完军官士兵,再说说东北军引以为傲的“军工产业”。

应该说张作霖父子还是办了许多军工企业的,部分武器也可以自造,但是这些军工企业和奉系许多产业一样,外强中干,奉系军工企业研发、逆向制造能力极差,甚至还不如处于兵荒马乱的关内巩县兵工厂。

以东北军大量装备的性价比很高的奥地利式77毫米野炮为例,原厂炮射程为12000米,奉系军工厂在有外国顾问情况下,仿制的77炮射程只有10000米,而张学良经过中原大战,权势达到顶峰,顺便控制了巩县兵工厂,巩县兵工厂遂获得全套图纸开始也开始仿制77炮,结果巩县兵工厂仿制炮射程为11000米。

真是呵呵,呵呵。

军官不行、军人不行、军工更不行,请问东北军和张作霖哪儿来的底气和当时已经是列强之一,日俄战争中战胜过俄军的日本军队开战呢?


兰台


东北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说法不知是从何而来?这里是最不适合做战略决战的地方,尤其对于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的日本来说,东北地区几乎可以算是一个“绝地”了。



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东北是一个巨大的突出部,它是中国雄鸡的鸡头,和中国内地连接的部分也就是鸡脖子的位置明显变窄了,而且这里紧靠渤海湾,日本陆军可以很容易在海军的支援下从这里登陆,从而占领山海关,切断东北军的后路。此时东北军将面临着日本南北夹击的境地,不得不同日军进行大决战,全军覆没。而当时唯一能打败日本的方法就是持久战,即尽量避免同日军展开战略决战,利用空间来分散日军的力量。


所以东北地区并不适合和日军做大规模的作战,尤其是不能将大量的重兵部署于东北地区,但是不适合战略决战并不意味着放弃东北地区的任何军事行动,坐视日军的占领。东北军仍要在东北做坚决的抵抗,以掩护沈阳兵工厂等工业资源和几千万东北人民向内地的撤退,让日本以战养战的企图破灭,同时重兵防御日本可能的登陆行动,一旦无力阻止日军在渤海湾的登陆,后路有切断危险时,要果断的撤退,将主力撤离东北地区,退入华北地区继续做抵抗,以保存有生力量为基本原则。


从张作霖的军阀角度来看,它显然是要避免同日军的军事冲突的,张作霖的一切都在东北,如果战争爆发他只能率领他的东北军和日军决战,无路可退,退入关内也就意味着他这支军阀的消亡。而张学良时代的东北就不一样了,已经属于中华民国的一部分,一旦同日军爆发战事,国民政府也会派兵援助,东北的民用、军用工业和民众也可以撤向内地,只要东北人和军工厂在,东北军就有源源不断的补充,就能开展长久的抗战。事实上正是由于张学良的不抵抗让东北过快的落入了日军手中,退入内地的东北军既失去了武器装备的来源也失去了人力的来源,在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中消耗殆尽。


战略论



这是一个虚假前提的问题,之所以很多人说张作霖的军队装备好,是与关内的其他军阀相比较而言的。张作霖的军队和日本关东军来比较,不管是训练还是装备,都没有任何优势。

说东北地理位置优越,更是有一点扯淡。东北大部分地区都是平原,更有利于现代化的军队作战,机械化的部队机动性会更强,日本人在这一地区作战优势比东北军要强得多。

在抗战中间,把日本人打得鬼哭狼嚎的汤恩伯集团在大多数时间都把自己的军队放在大山里,并且每天都变更驻军的位置。一来是为了迷惑日本人,二来方便占据有利位置,出其不意的消灭日本人。


张作霖在世的时候,他手下的东北军也是叫东北军也是同一时期,那时候的沈阳还叫奉天。改名为沈阳使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以后的事,奉军改为东北军基本上也是同一时期的事。

张作霖的军队和日本人打仗根本就打不过,躲还来不及,为什么要和日本人主动开打呢?更重要的一点,这根本就不符合张作霖的大战略和当时东北的需要。

不管是北洋政府还是南方的革命党,都非常希望能够控制东北地区。北方的苏联和东边的日本更是对这一地区虎视眈眈,早在甲午战后日本和俄国就想吞并中国东北,但在列强的干涉下被迫中止。



当张作霖走上东北地区的重要领导岗位后,他就第一时间提出了“奉人治奉”的口号,拒绝北洋政府派人来管理东北。在对外关系上,他利用日本和苏联的矛盾,让他们相互牵制,都没有办法完全控制东北。

张作霖更是发挥东北大忽悠的本色,让日本人给他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也正是在日本人的帮助下,东北成为当时现代化程度最高和军事势力最强的地区,东北的兵工厂更是亚洲一流。


为了防止东北被日本和苏联侵略,张作霖更是数次扩大了东北的军队数量。但张作霖的对外军事战略基本上是防御性质的,他不希望和日本和苏联开战,更加需要的是保持一个地区的均势。

当然张作霖是希望能够统一中国的,这个草根出身的奉系军阀第一领导人希望能够创造更多的奇迹,远远要超过从一个街头混混成为东三省第一军政长官的梦想。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就占领了中国的大连和旅顺这两个出海口,并派驻了一些军队。同时日本在东北大修铁路,沿铁路线进行驻军,这就是日本关东军的前身。

随着日本的野心越来越大,派驻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数量越来越多。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关东军的数量大概维持在4万多人。巅峰时期的东北军大约有40万人,海陆空兵种俱全,是当时中国装备最好的军队。

虽然日本关东军只有4万多人,但日本在朝鲜仍有相当数量的驻军。并且日本在吞并朝鲜后,组建有朝鲜旅团,和台湾旅团一样,都参加了侵华战争。

如果张作霖贸然和日军开战,当然应该能够打败日本关东军。但是不甘心失败的日军可以源源不断的从朝鲜和日本本土调集军队到东北来参战,这样的情况下东北军就没有任何优势,只能是待宰的羔羊。

如果日军敢主动和张作霖的军队开战,张作霖一定会下令还击的。斗争是合作的手段,合作是斗争的目的。张作霖虽然时不时的给日本人耍耍小脾气,给日本人一些脸色,只是在告诉日本人自己不好惹,并不是想和日本人翻脸。

如果张作霖真的和日本人打仗了,东北很有可能顺理成章就被日本人占领了,这是张作霖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尽管张作霖不喜欢苏联和日本,但一直和这两个国家打交道,让他们相互牵制,为自己利用。

张作霖不愿意做的事,张学良做了,苏利亚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张学良企图收回中东路,和苏联人打了一仗,最终输得非常惨。不仅没有讨到任何便宜,连熊瞎子岛也输给了日本人,直到前些年才从俄罗斯手中要回来了一半。

更严重的是,中东路事件让张学良和苏联人彻底翻脸了。没有了俄罗斯人和日本人叫板,东北地区的战略平衡就被打破了。日本人占领东北的野心就变得越来越大,并且成为可能。

在这样的情况下,九一八事变爆发了。在日俄战争中,俄罗斯输给了日本。在中东路事件中,张学良输给了苏联。胆小如鼠的张学良认为:东北军打不过苏联红军,苏联红军打不过日本军队,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东北军根本不是日本军队的对手。

在这样的推理下,张学良选择了对日本的不抵抗政策。很快东三省就沦陷了,在这时候张作霖的坟墓还没有修建完毕,最后还是在汉奸张景惠的主持下才最终下葬。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东北军根本就不是日军的对手。如果在局部地区进行战略防御还是有可能成功的,主动进攻就是找死。张作霖死后不到两年,东北的变局足以证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张作霖的脑袋是比较清醒的,他们家大少爷和张作霖比起来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新知传习阁


大家想一下,如果一个地方军阀都有实力对抗日军的话,抗战也不用打十四年了。张大帅的所谓的“辉煌”一部分是日本人的支持,但最重要的还是儿子帮衬得好,才显得老子厉害。少帅的事情都被讲烂了,这里就不多说了,重点讲一讲日本人扶植张作霖当“东北王”的事。

张作霖家是闯关东的佃户,父亲好赌结,被仇家杀害。张作霖也从小不务正业,滥赌成性,走投无路后加入东北巨匪冯德麟的队伍。

庚子之乱时,沙俄借镇压义和团出兵东北,辽河下游一片混乱。张作霖就组织“保险队”,充当豪绅富商的保镖。有了地盘了就想着招安,用他的话讲“必须用现有实力,向官家讨价钱”。张作霖先是投靠了奉天将军增祺,后又在辛亥革命中窃取奉天军权。

辛亥革命后,张作霖通过支持宗社党在东北复辟,和日本人搭上了线。在接触中,日本人发现张作霖更有价值,于是舍弃了宗社党。张作霖击败奉系前辈冯德麟、驱赶吉林的孟恩远,背后都离不开日本人的支持。

张作霖成为东北王后,一心想逐鹿中原,但日本人认为:首先,张作霖向外争权,必然会影响东北的稳定,不符合日本降低侵略东北成本的目的。其次,张作霖的扩张必然会招致英美列强对日本在华利益的打压。

张作霖是典型的封建军阀,军阀的特点就是“家国不分”,东北三省就是老张家的私人财产。日本人要侵略东北,张作霖要霸占东北,两者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因此才出现了网上很多张大帅戏耍日本人的事迹。

对于张作霖的虚与委蛇,日本在第一次东方会议上明确指出,张作霖是帝国在东北的“对手”,但因没有其他人可以取代张,所以对张实行了“有限制地扶持”。1921年5月17日,日本制定的《关于对张作霖态度的文件》中表示:

“张作霖期望在满洲维持和确保实际权力,进而向中央政界伸张其权势,这几乎不容置疑。最近,张对我文武官员表示,需要武器及其它物质援助,对此人今后之活动,帝国之态度需要最为慎重考虑。
大体而言,对张作霖在满洲整顿充实内政及军备,在当地确立其牢固势力,帝国应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援助,但其为了在中央政界实现野心而要求帝国帮助时,以不采取进一步帮助的态度为适宜之对策。”

直皖战争中奉系和直系联手打败了皖系军阀,共同组建了“中央政府”,但因分赃不均,很快就爆发了第一次直奉会战。张作霖对战争没有把握,于是任命亲日派梁士诒组阁,向日本求援。

张作霖虽然在第一次直奉会战中兵败,但实力并未受损。不过日本为了维护张在东北的统治,战后日本仍旧给了大量援助,张宗昌一次就从日本人手里接接收了22列火车军火。号称亚洲第一兵工厂的沈阳兵工厂也是日本人这时给的援助。

因为在亚洲发动侵略战争,日本在国际上很孤立,日本内阁害怕招惹英美在华利益,所继续奉行有限度地扶植政策,但是刚成立的关东军则认为:直奉会战其实是排日之战,所以要采取点积极的措施。

第二次直奉会战时,尤其是郭松龄叛变后,关东军直接从辽阳派兵,阻止郭军在营口登陆,给了张作霖重新组织兵力的时间。郭松龄率领的是奉军精锐,关东军怕张作霖扛不住,不仅派军事顾问指挥战斗,还让关东军炮兵替东北军操作15厘米榴弹炮。这样关东军对张作霖的援助已经超越了国内要求的“有限度”、“不干预”的范畴。

所以说,张作霖的“东北王”完全就是日本扶植起来的。现代战争拼得最终还是实力,张作霖的装备都是日本给的,部队也是日本帮忙训练的,哪里敢和日本人开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