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之禮”到底是什麼“禮”,它與“葫蘆”又有什麼關係?

在中國歷史上,除了孔子被稱為“聖人”外,還有一位比孔子更早被稱為“聖人”的思想家,他就是孔子最尊崇的周公,本名姬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武王姬發的弟弟,是西周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主要貢獻一是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二是成王年幼,他攝政當國,東征平定“三監”之亂;三是製作禮樂,使天下大治。我們今天常常提到的“周公吐哺”、“周公解夢”、“周公之禮”,說的都是周公姬旦。那麼,周公之禮是一種什麼禮呢?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

“周公之禮”到底是什麼“禮”,它與“葫蘆”又有什麼關係?

武王伐紂

人類社會是不斷髮展進步的,人類的文明程度也是不斷提高的。原始社會人類以小群體方式生活,無所謂婚姻家庭,有著毫無節制的兩性關係,處於雜亂無序的群婚狀態之中。古代許多典籍對此都有記載,比如《呂氏春秋》雲:昔太古無嘗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從夏到商,五帝時代的巫祝文化發展至極盛並由盛而衰,與此相伴隨的是禮樂文化的孕育和成長。西周初年,周公將從遠古到殷商時的禮樂進行大規模的整理、改造,使其成為系統化的社會典章制度和行為規範,從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鬱郁乎文哉”的禮樂文化,這其中就包括了婚姻制度。

“周公之禮”到底是什麼“禮”,它與“葫蘆”又有什麼關係?

周公廟

針對當時婚俗混亂,男女濫情的現象,為明德新民,周公從婚禮入手,對當時男女交接混亂的狀況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他把男女從說親到嫁娶成婚,分為了七個環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敦倫七個環節,並且對每個環節都進行了細化,作了具體細緻的規定,這些合稱“婚義七禮”。

“周公之禮”到底是什麼“禮”,它與“葫蘆”又有什麼關係?

納采

其中納采是指男方欲與女方結親,請媒妁往女方提親,得到應允後,再請媒妁正式向女家納“採擇之禮”;問名是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詢問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貼後,卜吉合八字。納吉是男方問名、合八字後,將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並送禮表示要訂婚的禮儀。納徵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禮。請期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親迎娶的日期。親迎是新郎親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禮儀。聘娶六禮中,雁是最重要的禮品。

“周公之禮”到底是什麼“禮”,它與“葫蘆”又有什麼關係?

問名

敦倫,是“婚義七禮”的重頭戲,古代男女成婚年齡尚小,不懂夫妻之事,作為大人就承擔著指導、敦教人倫的責任。敦倫,即敦睦夫婦之倫,含有指導新婚夫婦依禮行事的用意。其儀男俯女仰,以合天覆地載之理,於是陰陽和諧,乾坤有序,維綱常而多子孫。“周公之禮”本來指的是周公制定的一整套社會典章制度和行為規範,但是,後來人們往往用它來指代“婚義七禮”中的敦倫環節。我們今天所說的“周公之禮”就是敦倫,即指夫妻行房事。

“周公之禮”到底是什麼“禮”,它與“葫蘆”又有什麼關係?

婚禮

據說為了為讓人理解如何執行“七禮”,周公遂與妻子一起演禮,現身說法。可演試到“敦倫”一節時,周公之妻拒絕了。偶然間,周公見到兒子伯禽擺弄幾個葫蘆瓢,試合兩爿能重新合為一個葫蘆,他靈感頓生。次日,周公講解“婚義七禮”,說到“敦倫”時,他拿出一對原配的葫蘆瓢來,以此為喻:未分之前是一個整體,剖開之後如男女二人。敦夫婦之倫,就如同把葫蘆瓢重新合為一體,其儀男俯女仰,以合天覆地載的萬物推原之理,於是陰陽合諧,乾坤有序,維綱常而多子孫。

“周公之禮”到底是什麼“禮”,它與“葫蘆”又有什麼關係?

教禮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化,慢慢地新婚夫婦都開始依據“七禮”行事,原本用作教具的葫蘆也在婚禮上被奉為禮器:用繩子拴住兩個瓢柄,表示夫婦二體合一;又得一仰一合地擺在新房內,象徵男俯女仰及子孫繁衍。到了“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孔子重修禮典。修到“婚義七禮”中“敦倫”一節時,他認為這個環節可以省掉了。於是之後的婚禮制度變成了“六禮”。並且把葫蘆瓢寫入禮書,稱為“合巹”,後來演變成夫妻二人同喝交杯酒的酒器。但有的地方仍有人將其一仰一合地放著,還保留了最初的含義。

“周公之禮”到底是什麼“禮”,它與“葫蘆”又有什麼關係?

合巹

今天,很多人說到夫妻同房時,常常隱晦地或戲謔地說成行“周公之禮”。但是這個詞專用於夫妻之間,只有有夫妻名分的男女交合才能用敦倫二字,對於不正當的男女關係之間是不能用這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