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瞬間」2001年岐江公園落成,凝固一個時代的工業文明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70年披荊斬棘、風雨兼程,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70年的發展歷程是一幅壯闊流動的時間版圖,中山作為名人故里、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其發展蛻變是版圖中耀眼的一塊。

檔案是歷史的見證和守護者,它承載著新中國的記憶,記錄下了許多難忘的瞬間。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中山市檔案館結合館藏檔案史料、歷史老照片,推出“70年·瞬間”系列欄目,為大家呈現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山那些令人難忘的瞬間。

2001年國慶節,位於中山市西區岐江河畔的“岐江公園”正式建成對外開放。這是一個保留和充分利用了當年“粵中造船廠”遺址,突破傳統園林設計理念的現代主題公園。2002年10月獲得了“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2002年度榮譽設計獎”,2003年獲得“中國建築藝術獎”,2004年獲得“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金獎”、“中國現代優秀民族建築綜合金獎”等多個獎項,2009年6月獲得“國際城市土地學會2009年度ULI亞太區傑出榮譽大獎”。

「70年·瞬間」2001年岐江公園落成,凝固一個時代的工業文明

岐江公園,攝於2014年10月7日(中山市檔案館藏)

中山第一個國營工廠

新中國成立後,廣東省政府首先考慮的是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廣東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海產品是人類蛋白質的重要來源,於是廣東省決定建設五大船廠,分別是粵東的汕頭、粵西的陽江、海南的文昌、廣西的北海(當時兩地屬於廣東管轄),而粵中則選擇在中山。當時中山造船業有著良好基礎,岐江的上游分佈多間船廠,主要是以修理為主,對港澳有良好的輻射作用。

「70年·瞬間」2001年岐江公園落成,凝固一個時代的工業文明

20世紀80年代的粵中造船廠(中山市檔案館藏)

解放前,中山的工業除了一個發電廠和一個磚廠外幾乎是空白,粵中造船廠是中山解放後第一家新建設的工廠,亦是第一家省屬國營廠。在當時中山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民眾捐磚瓦木材,建築工人僅收基本工資趕工,1954年7月1日,粵中船廠建成並投產。

時代的貢獻

初期,粵中造船廠是以造木質海洋漁船為主,這是為了發展南海漁業的需要,也是為了爭取港澳漁民向內的需要。60年代,廣東開始加強內河客運,粵中造船廠造出了全省第一艘鐵質機動客輪“紅玉”號,後來改稱“紅星”輪,逐步取代了木質“花尾渡”,此後,生產砂鋼質內河、沿海運輸船舶。為了配合國家政策,維持港澳穩定,粵中造船廠後來又造出一批專門行走省港澳出口物資的運輸船。

「70年·瞬間」2001年岐江公園落成,凝固一個時代的工業文明

1966年11月,粵中造船廠新造的鋼質內河客貨輪在岐江(中山市檔案館藏)

在抗美援越年代,粵中造船廠還造出一批50噸小而快的鐵質軍用補給船,支援越南打破美國的水陸封鎖,揚威南中國海。澳門航行港澳線的第一艘鋼質貨櫃船“大發”號,亦是粵中船廠所建造,以質優價廉交貨快而打開了港澳及海外的船舶出口業務。航行在瓊洲海峽的汽車渡輪以及海洋航標船最早亦是由粵中造船廠建造。

工業文明的先導者

造船廠是屬於裝備製造業,粵中造船廠在中山的建成,以其強大的金屬加工能力和機械製造能力很快成為了中山工業發展的先導者和母機。

粵中造船廠根據南方的氣候特點,建造室內造船臺,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開創了國內造船的先河。鼎盛時期粵中造船廠曾有8個室內造船車間及2個船塢(如今的岐江公園內仍可見部分的遺址)。

「70年·瞬間」2001年岐江公園落成,凝固一個時代的工業文明

粵中造船廠廠區鳥瞰(中山市檔案館藏)

“工人參加管理,幹部參加勞動,改革不合理規章制度和工藝流程”,“領導、技術人員、工人三結合管理”,該廠是全省水運工業推行“工業憲法七十條”的試點單位,並取得了成功,成為了全國水運工業五百強企業之一。

粵中造船廠70年代曾是交通部定點生產船用柴油機企業。改革開放浪潮初期,在“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指導思想下,中山許多工廠的吊車都是粵中造船廠的產品,大跨度的廠房金字架多數是由粵中造船廠加工,岐江橋、員峰橋的鋼結構便是由他們加工配套,中山、珠海好幾座人行天橋亦是粵中造船廠的傑作。

「70年·瞬間」2001年岐江公園落成,凝固一個時代的工業文明

20世紀70年代的鋼結構岐江橋(中山市檔案館藏)

因而,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成為粵中造船廠的一員,是社會各階層人士所希冀和羨慕的,粵中造船廠亦培養出了不少中山的領導幹部。

文明歷史的記錄與迴歸

改革開放後,珠三角大量興建橋樑,往日以水路為主的運輸開始讓位於陸路運輸,昔日位於郊區的廠址已逐步變成了市中心。鼎盛時期有近兩千名員工的粵中造船廠,80年代開始走下坡路,1999年全面停產。惋惜中讓人安慰的是,粵中造船廠關閉時沒有欠下銀行貸款,也沒有欠下職工集資款、工資,這是那批關閉、轉制、改革的國企中少有的。

「70年·瞬間」2001年岐江公園落成,凝固一個時代的工業文明

2000年已清拆將改建為岐江公園的粵中造船廠舊址(中山市檔案館藏)

這是一個歷史進程,凝聚著曾經的粵中人的青春與心血,創造了中山工業的輝煌,見證了中山工業化的進程,記錄了一代社會人的情感。

1999年,中山市政府決定投資9000萬元,將舊址改建成佔地面積11公頃的岐江公園。由北京土人景觀規劃設計研究所和北京大學景觀規劃設計中心進行設計,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俞孔堅出任首席設計師。2001年10月,公園主體建成並對公眾開放,隨後,位於岐江公園內的中山市美術館也於2002年11月正式開放。

中國工業遺產的成功先例

岐江公園在設計上保留了粵中造船廠舊址上的許多舊物,包括原址上的所有古樹、部分水體和駁岸;兩個不同時代的船塢被改造成遊船碼頭和洗手間;廢棄的輪船和煙囪等物變成了公園的大型雕塑;兩個水塔則變成了“琥珀水塔”和“骨骼水塔”藝術品;龍門吊、變壓器、機床等廢舊機器經藝術和工藝修飾後變成一堆堆藝術品散落在公園各處。白色的鋼柱林,象徵著當年船廠青年沖天信念與幹勁,噴泉從佈滿鉚釘的鋼板中噴出,鋪在白色鵝卵石上;兩邊長滿雜草的鐵軌,象徵著對工業時代深情的懷念。紅色記憶、綠房子,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幾代人艱苦創業的歷程在這裡沉澱為真實而彌足珍貴的城市記憶,讓人賞心悅目。

「70年·瞬間」2001年岐江公園落成,凝固一個時代的工業文明

岐江公園一角(中山市檔案館藏)

「70年·瞬間」2001年岐江公園落成,凝固一個時代的工業文明

岐江公園的“鋼柱林”,攝於2011年(中山市檔案館藏)

「70年·瞬間」2001年岐江公園落成,凝固一個時代的工業文明

岐江公園由船廠的輪船構造改成的藝術雕像,攝於2013年(中山市檔案館藏)

岐江公園,是生態文明的體現。這塊土地原來是農業用地,後來孕育出工業文明,反映出中山這個城市從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進程。

岐江公園因此成為了國內早期的、至今仍並不多見的工業遺產保護的成功例子。

結婚照的拍攝聖地

粵中船廠,相對於中國任何一個大型國企來說都不算大,但對中山這樣一個小城市的居民來說,曾經是一個值得自豪和令人嚮往的“單位”。而它那近半個世紀的經歷不但成為城市記憶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折射了整個中國這一階段的悲壯經歷。

「70年·瞬間」2001年岐江公園落成,凝固一個時代的工業文明

岐江公園風光,攝於2013年(中山市檔案館藏)

氣笛、焊花、馬達聲均已不再,一條小船在岐江駛過,漸行漸遠,但眼前的粵中船廠卻似乎從來沒有走遠,它以另一種特殊的形式,保存了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如今,這裡成為了結婚照的拍照聖地。每天,總有幾對新人在這裡記錄下他們的幸福時光。

注:本文來源於《新中國建國六十週年·中山紀事》中山市檔案館編著,內容有刪減。執筆:孫幸;採訪對象:梁學權、張春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