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俑代替人殉更先進為什麼孔子還要罵發明俑的人?

Panda滾滾


其實,關於人的價值的發現,從人類出現之後的很久,才開始出現萌芽。



倫理學的出現,是從人的價值的被發現開始的。因為,只有發現並確立了人的價值之後,才有可能確立愛人的規範和制度。

在中國,關於人的價值的發現,是從儒家的創始人孔子開始的。

孔子是一個溫情脈脈的思想家。他在做官員的時候,有一天下班回家,僕人告訴他,馬廄失火了。孔子馬上就問,有沒有人受傷?這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

因為,在春秋時期,整個社會還處於奴隸社會,馬屬於貴重資產,而人,也就是奴隸,屬於更低一個層次的資產,從本質上講,人與馬屬於一個層次,不過是奴隸主的財產而已。而孔子卻重視人的生命勝於馬的生命,這說明,在孔子的心裡,人的價值比馬的價值要高得多。

這是一個偉大的發現,他直接啟蒙了孔子的仁學的出現。

孔子既然要提倡仁者愛人的倫理學,就是因為他發現,人的生命的價值高於一切,人的所有行為,社會的所有規範,都應該圍繞人的價值來運行。


儒家的第二號人物孟子,則系統論證了人為何尊貴,為何高於禽獸。孟子認為,人的道德意識,是高於禽獸的重要原因。

建立在人的價值的發現的基礎上,孔子嚴厲批評怕了當時原始社會殘餘的殉葬制度。殉葬制度的理論基礎在於,人們認為人是有靈魂的,他們可以在另外一個世界生活。

所以享受了人間富貴的統治者,想在另外一個世界,享受奴隸們的服務,所以就有了殉葬制度。他們直接將人殺死,隨著統治者一起死去。

這是一種極為野蠻的價值觀,這是完全漠視生命的價值的行為。孔子對此深惡痛絕。


後來,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活人殉葬的制度逐步消亡,而該用土或者是木頭或竹子做的人形的俑,來代替。這種進步,在孔子看來,仍然是不值得提倡的。

因為,人心中還存在殉葬的想法,這就是漠視生命的價值,而要完全廢除這種制度,才代表,人的價值真正被發現被確立。所以,孔子嚴厲譴責這種行為,甚至是大失風度地詛咒,詛咒那些發明了殉葬制度的人,不得好死!


好玩的國學


孔子說:祭猶在。孔子是搞喪葬發死人財的,用陶俑代替人殉,降低了喪葬的儀式感,孔子的職業受到了威脅!孔子對此是狠得牙根癢癢,罵人家是始作俑者,首開惡例。


孔子一貫主張恢復周禮,而周公當政時的周禮中就包括人殉制度。孔子要排除這個人殉的禮了嗎?沒說過,他是追求全盤復古。


而到了春秋戰國時代,或者更早一些,殉葬改革,逐漸用人俑代替人殉葬,對於克已復禮的孔子來說,他這偽貴族能看得慣嗎?


從復禮的角度看,用俑殉是欺騙鬼神,欺騙祖先,是禮崩樂壞,當然孔子說他們的後代也會這麼糊弄他們,或者惡毒詛咒他們無後。


始作俑者製作陶俑的目的是替代人殉,這是沒有爭議的。

孔子反對俑殉是肯定的,從沒說過廢除人殉也是肯定的。

假設孔子反對人殉,他應該是支持俑殉還是反對俑殉呢?

假設你生活在孔子那個時代,你反對人殉,又不能一步到位廢除殉葬,

那麼對於社會中出現的俑殉,你反對還是支持,你還會罵始作俑者嗎?

只要你支持人殉,你肯定就會罵始作俑者!所以孔子肯定是支持人殉。


後來俑殉成風,人們以此詬病儒家,滿口道德,卻如此殘忍的搞人殉,孟子就狡辯說我們孔子是嫌俑有人形,這種狡辯在剛從人殉走過來的當時一定很蒼白,反對俑殉不反對人殉,是因為嫌俑有人形,孟子護短近乎無恥了,但是現在有很多人信,所以假相是能流傳的


猛哥厲史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所以對於這個話題,與其說是孔子的態度,不如說是孟子的態度。我們來看一下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在這裡,孟子著重強調的是他的“仁政”思想,既然是“仁政”,那麼就很重視人的作用。孟子在前面做了一個對比,就是馬和人生活的差異,又通過孔子之口,借批判殉葬制度,來批判各國行政不顧人民死活,其觀點可以說是非常尖銳鮮明。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什麼要說做俑的人無後?因為俑依然是人形。也就是說人殉的制度依然還存在,那麼這種制度和餓死人民有什麼差別呢?

孟子在這裡直接挑明瞭天下各國施政的現狀和結果,每個國家都想變法圖強,但是每個國家都不斷地出現“路有凍死骨”的現象,每個國家都是為了爭奪霸權而不是為了人民安居樂業。在《孟子》一書中,對這種現狀還做了很多的批評,這裡只是其中一例。


解儒


孔子並沒罵,後人曲解了他的意思而已。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而用俑代替活人殉葬是符合孔子思想核心的行為。

孔子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並不是詛咒始作俑者沒有後代,而是疑問句“始作俑者,為什麼沒有後人學習呢?”


羅大忽悠


擬物代形並沒有改變其反動落後的本質!

表面上看用陶俑來代替人殉是進步了,然而從根子上看,還是沒有本質的變化。其核心思想還是想不把人當人看,貴人們生前驕奢淫逸,生殺予奪,死後也還妄想富貴萬萬年,也還妄想有大量的僕役供其驅使。

子曰: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從《禮記》上面我們可以明確的知道,所有的禮制都是後天建立起來的,早先的時候都是一切從簡,尤其是葬禮上面,三皇五帝的時期人死了不過是用草蓆一裹罷了,哪裡有這麼多的講究?不說陶俑的反動之處,就是花費如此也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所以,孔子仍然要罵“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葉好古


孔子的目標是恢復周禮,而周朝是奴隸制王朝,能把奴隸制制度說成是周禮的我就服孔老二,春秋戰國好歹是封建文明,在孔老二嘴裡就是禮樂崩壞,百家爭鳴民智崛起都瞧不上,牛逼得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