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孔子宣揚愚民思想?考古發現洗白了他

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是儒家學派的開創者,受到後人的景仰,被讚譽為“萬世師表”。孔子一向重視教育,有教無類。然而有人卻說,孔子提倡愚民思想。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論語·泰伯》中記載了孔子說過的一句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引起了千古爭議。

有些人認為,孔子這句話是愚民政策,意思是:只能讓百姓順著統治者規定的道路走,不能讓他們知道這是為什麼。

有些人不相信孔子提倡愚民政策,認為這句話的應該斷句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覺悟高,就由著他們去做,覺悟不高,就讓他們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對於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輿論所可者則使共由之,其不可者亦使共知之。(宦懋庸《論語稽》)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孔子宣揚愚民思想?考古發現洗白了他

把這句話讀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肯定是錯誤的,因為正如楊伯峻先生在《論語譯註》中所說,這不符合先秦時代人們的語言習慣。如果要表達這個意思,孔子會說:“民可,則使由之,不可則使知之。”

若是古人果是此意,必用“則”字,甚至“使”下再用“之”字以重指“民”,做“民可,則使(之)由之,不可,則使(之)知之”,方不致晦澀而誤解。(楊伯峻《論語譯註》)

那麼,這句話的本意是什麼呢?孔子真的是認同愚民思想嗎?如果不是考古上的一次重大發現,可能我們永遠也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了。且聽居士我慢慢道來。

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郭店一號楚墓M1發掘出竹簡共804枚,包含著有字簡730枚,其中有多種古籍。在郭店簡中,研究者們發現了一篇戰國時期的儒家著作《尊德義》,其中就隱藏著解答這個問題的關鍵。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孔子宣揚愚民思想?考古發現洗白了他


《尊德義》中說:“民可使導之,不可使知之。”與《論語》中孔子的話如出一轍,只不過把“由”字改為了“導”字。但接下來的這句話就很耐人尋味了,《尊德義》說:“民可導也,而不可強也。”也就是說,戰國時期的儒家學者用“強”字來解釋“知”字,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老百姓可以被引導向正確的方向,但不能強迫他們做事情。

那麼,為什麼要把“知”解釋為“強”呢?因為在先秦時代,“知”字與“折”字是可以通用的。比如荀子《勸學》中“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這一名句,在《大戴禮記·勸學》篇中寫作“鍥而舍之,朽木不知”。“哲人”的“哲”字通“智”,所以哲人就是智人,哲學就是智學

孔子說的這句話中,“知”通“折”,也就是“強迫”的意思。而“由”字也是一個通假字,通“迪”字。

所以,孔子這句話的本意是:“民可使迪之,不可使折之。”意思是:
對於老百姓,統治者可以啟迪、教化他們,但不能強迫他們,讓他們折腰。

綜上所述,孔子向表達的並非愚民思想,恰恰相反,孔子重視對民眾的教育,認為統治者應該啟迪、教化民眾。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孔子宣揚愚民思想?考古發現洗白了他

《論語》中有很多孔子的言論,證明他重視對百姓的教化。

《論語》記載,孔子到衛國,冉有為他駕車。孔子看到大街上人來人往,讚歎道:“衛國的人口很多啊!”冉有問道:“人口已經很多了,接下來該採取什麼樣的政策呢?”孔子說:“讓百姓富裕起來。”冉有繼續問:“如果百姓已經富裕起來了,接下來又再該採取什麼的政策呢?”孔子說:“教育百姓。”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論語·為政》)

這段話體現了孔子的治國理念,即主張在富民的基礎上進行教化。

在《論語·堯曰》中,孔子說:“不教而殺謂之虐。”意思是,如果事先沒有教育百姓,卻在他們犯錯之後殺了他們,這種行為叫做暴虐。

所以偉大的先哲孔子,絕非提倡愚民政策之人。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孔子宣揚愚民思想?考古發現洗白了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