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的嘴里为什么含了那么多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是干什么用的?

JIDIJI


1977年9月,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武汉空军后勤部的一个雷达修理厂正在此处修建营地。随着炸药的一声巨响,一座战国早期曾国君主乙的墓葬被发现。其出土文物的数量之多、种类之齐全、技艺之精湛、学术研究价值之高,都震惊了世界。

(编钟)

尤其是其中保存完好的大型打击乐器编钟,更是被称为“世界第8大奇迹”。在墓中一共发现了65个悬挂着的编钟,分为上中下三层,由3根桐木结构的圆形立柱和彩绘青铜佩剑武士支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数目最多的一套编钟。

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尽管这套编钟深埋地下两千年,但依然熠熠生辉。其发出的悦耳之音,依然能绕梁三日,余音不绝,让人心驰神往。

同时,曾侯乙墓中还出土了372件玉器,有些玉器长达半米,宽近10厘米,厚达半厘米。有些玉器则只有1厘米长,宽0.25厘米,高只有0.6厘米。不过这些玉器都雕刻精美,材质上层,造型构思巧妙新颖,纹饰丰富瑰丽,雕琢技法多样。

特别是在曾侯乙嘴中发现的21件小巧玉器,可谓巧夺天工。这些小玉器都被圆雕成了六畜形状,共有玉牛6 件,玉羊4 件,玉猪3 件,玉狗2 件,玉鸭3 件,玉鱼3 件。

(玉琀)

这批小动物中最大的一件玉牛长2. 4 cm,宽0. 5 cm,高0. 8 cm;最小的一件玉羊长1. 2 cm,宽0. 25 cm,高0. 6 cm。也就是说,最大者比小黄豆略大,最小的与绿豆相差无几。

尽管这些玉器如此小巧,但其动物形象栩栩如生,轮廓清晰,细节雕刻精确,让人一眼便知。

其中最为传神的是玉牛,它雄壮有力,头颅上扬,一对弯角蓄势待发,四足粗短又结实,分立于地,稳如泰山。而玉羊则扬角昂首,嘴唇微张,似乎正在咩咩直叫。玉猪一副憨态可掬之状,肥头大耳,浑身滚圆。

一墓之内出土如此多的玉器且六畜齐全,迄今为止仅此一例。

那么,为什么曾侯乙要将这么多的动物玉器放在嘴里呢?这里面有些什么讲究吗?

实际上,这些玉器名叫玉琀,是专门放在死者口中的一类玉器,又称为饭琀,是一种丧葬用器。

玉琀的使用,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其质地也从普通的食品,发展到以玉器为主。在商代之前,死者口中所含的物品几乎都以粮食为主,随着丧葬礼仪的不断提高,玉琀就逐渐成为随葬琀的不二选择。

玉琀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周礼》中曾记载:“大丧共饭玉,含玉。”《说文解字》中也对“琀”字有如下解释:“送死口中玉。”在上海青浦县的崧泽文化遗址中,就曾出土过一件鸡心形玉琀,通体墨绿色,长度达到了4.2厘米。

从考古发现中,玉琀一般都是体积较小的贵重物品,除了曾侯乙墓葬中的一些小动物外,还有一些是玉环、玉块、玉碎片等。当然,墓主人的身份地位的不同,也决定着玉琀的材质优劣和数目的多少。

(出土的玉石)

那么,为什么古人要大量使用玉琀呢?

其一,源于古人对玉石的崇拜。

古人认为,玉石质地坚硬,光泽晶润、色彩绚丽。它虽为石,但吸纳了天地日月山川之精华,凝聚各种美质,为人间至宝。正因为玉石的这些品质,让它成为了财富、身份的象征。众所周知的“和氏璧”,其价值就无法估量,秦昭王不惜以十五座城池作为交换条件,也要把它据为己有,可见玉器在那时古人心目中的价值。

玉在古人心里,还是权力、地位的体现。

千古一帝秦始皇拥有众多价值连城的宝玉,如“昆山之玉”“夜光之璧”“明月之珠”等。《周礼》记载:“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只有天子才配享有9寸的璧琮。在使用玉石作为随葬品时,古人也有严格的规定,《春秋公羊传》说:“天子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璧,士以贝,春秋之制也。”

其二,古人相信玉石能防腐。

玉石制作的玉琀坚固温润,古人认为,这样的玉石放在逝者口中,可以保证体内精气不外泄,从而达到令尸身不腐的目的。

发展到后来,丧葬礼仪中还出现了“九窍玉”。也就是用9个不同形状的玉石塞住死者的9窍,堵住遗体的精气和魂魄,达到防腐的目的。

当然了,后来出现的金缕玉衣,那就是随葬玉器的顶峰了。这也充分说明了玉器在随葬品中的独特地位。

(玉蝉)

其三,玉琀的象征意义。

曾侯乙墓中的21件动物玉琀,涵盖了常见的六种家畜,既寄托当时人们 “长生不灭”的愿望,还取其意“六畜昌盛”,希望死后仍能拥有活着时的财富。

玉琀中后来还出现了蝉形,并逐渐成为玉琀的主流,取代了随意一件玉器都可以作为玉琀的习俗。之所以古人喜欢用蝉形玉器,主要还是看中了蝉这种动物的象征意义。

古人认为蝉饮而不食,以饮露为生,是一种清洁而高雅的昆虫。同时,蝉是由土中的卵蛰伏蜕变而成,就好像人死后入土为安,是为了下一次的新生一样,终究会破土而出,再获新生。


张生全精彩历史


压舌自古就有,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仍然有这样的习俗,只是时过境迁,方式有所改变,尤其是年轻人,渐渐忘记这些习俗及其意义。

从自身经历来说说这件事。

大禹老家是农村,前段时间一个街坊过世,都是没出五福的关系(下一个问答会说说五福等相关问题),老妈过去帮忙。事后打电话来给我说,这位街坊的伯伯含的也是一条小鱼,人去世都要含鱼啊。为什么要说“也”呢,前几年舅舅病世,也是含的一条人工做的小黄鱼。要说为什么要含这个,父辈,甚至更老的老人也大多不知道了,只知道习俗就是要有这个环节。除此之外,人死要穿寿衣寿服,却不能穿内裤内衣,老人的说法是赤裸裸来,赤裸裸去,我又觉得这和要穿外衣又有些矛盾了。



咨询过老人家,都说不清为什么要含东西,更遑论为什么是鱼却不是其他动物了。当我看到这个曾乙候的题目以后,再次咨询家中长辈和比较熟悉殡葬礼仪的老人,又去查证一些资料,道听途说一番,才来做这个分享。如有错误,请指正补充。

很多人已经知道,古人,尤其是有身份的人,去世的时候是要塞全身九窍的,我们说的七窍仅仅指的是头部,全身有九窍,包括排泄器官和生殖器。放在嘴里的叫做压舌,也叫饭含,这叫做玉琀,其实普通饭含和玉琀是有区别的,显而其见,贵重如玉的才会被称为玉琀。

看过一些考古的资料和报道,玉琀的仪式从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主要是石、珠、贝等东西,很少有五谷粟米,显然前者更容易被保存下来。殷商时期大多以蝉、蚕、鱼等形象为主,到了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动物形象更丰富多彩起来,达官贵族更是以玉质物件作为压舌。这也主要是由玉所代表的寓意来决定了它的身份。玉有着美好的象征意义,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曾乙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曾国,也就是随国的显贵!所以,在其嘴中发现大量动物影响的玉琀也是很正常的。玉琀的数量、质量、形象,与死者的身份地位有直接关系。这曾乙侯是西周周文王重臣好友之一的南宫括的后代,可谓是家族显赫至极,更何况随国曾救过楚昭王。楚昭王也是一位贤君,在历史上的口碑极佳。由此可见,曾乙候当的起如此厚葬。

玉琀中,无论是什么形象,都有极丰富的寓意。蝉,代表高洁,同时也寓意着早日投胎重生;牛羊马等象征着富有,衣食无忧;鸡狗等我倒觉得和阴间开道有点关系,同时这两样也有其他象征意义,应该我是忠诚、拥护、财富等等……我没有找到具体寓意,只是自己揣测而来,可怜这种民间文化形态竟然查资料都难查到,难道要断了吗?



另一方面,这人死堵塞九窍,据说有延缓身体衰败腐烂的作用。至于是真是假就不得而知了,毕竟现在人很少有长时间停尸的习俗,但是在古代这是有的,我们无法以今论古,毕竟时代不同,一切皆有变化。

有了前面的理解,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邻居伯伯和舅舅去世所含的小鱼了。一个是“鱼”同音“玉”,可能是代替玉的意思,毕竟普通人家不会真的拿好玉随着过世的人一块埋葬的。另一方面,鱼也有富有,自由等寓意,也算是一种美好的希望。至于“生理意义”应该不大,现在一般都是稍一停搁就要花化了。

依目前的人类进城情况来看,诸多文化习俗都要被取代改变,甚至消失,我们远离历史和古人越来越远,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即使“玉琀”“压舌”这种习俗都会成为传说,也不知道这是人类的进步还是倒退。

最后,建议大家可以多和长辈聊聊习俗这些问题,很多我们本来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预感丰富的文化含义!


古代哲学思考


咱可要说清楚,是他嘴里含了很多小动物形状的玉器,并不是许多小动物,要不大家会认为他是个大吃货或者是异食癖之类的。


先介绍一下这个曾侯乙是谁?估计很多人对这个名字很陌生,但人家也是一国之君呢。

1978年,在今湖北省随州市,驻军某部在施工过程中,开山炸石没想到一下炸出一座古墓。后经考古发现,这就是距今2500年的曾侯乙墓,从出土的文物文字材料说明曾侯乙是战国时南方小国曾国的国君。

这个曾国与史书上记载的随国是一国两名,指同一个地方。而曾侯乙这个人在史书上并无记载。不知道随州与随国有什么联系,古时候以地名代指国名的例子很常见。


这个曾侯乙墓出土了大大小小的文物,共计15,000余件。其中9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比如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这些对研究战国历史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但今天我们的重点不在这些文物,而是要说一下曾侯乙口中含的玉器。

古代丧葬习俗有很多礼仪,葬玉便是其中一种。古人在入殓时,要给死者口中放一些玉器,此所谓玉唅,也叫押舌,还称饭含,饭含指意更广一些,可以给死者嘴里放米、贝等东西。


《白虎通义》中说“所以有饭含者何?缘生食,今死,不欲虚其口,故含”。 生时所享,死后亦然。曾侯乙口含21件动物形玉器,足以说明他生前的奢华程度了。

那么这种玉唅除了压舌的作用,寓示死者在地底下也能享受生前的荣华外,还有什么含义呢?

从现有出土的玉唅来看,多以蝉的形状为主。蝉在土里是蛹,一出土变为蝉,古人以此寄托花茧成蝶,也就是希望能够重生。玉质地圆润光洁,有防腐的作用。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用得起玉的,只有身份高贵,家势显赫的人才可以。


而这个曾侯乙口里含的是牛、羊、猪、狗、鸭、鱼形状的玉,无外乎上面说的这些寓意外,很有可能他真的就是一个大吃货。

图:来源网络


唯恋无名


曾侯乙,姬姓,氏曾名乙,他是战国时期曾国的国君,又称之为“随国”。故地在今湖北省随州等地区,国君始祖为周朝开国大将军南宫适,爵位为侯爵,后来被楚国所灭。

由于文献对曾国的记载较少,所以现在已经无法判断曾侯乙是曾国的第几代国君。不过根据考古出来的文献记载,曾侯乙葬于公元前433年,离今已有将近2500年的历史。

在1978年,考古学家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区西约一公里处的擂鼓墩发现了这座曾侯乙墓,经过长达数月的挖掘,墓中共出土陪葬品15404件,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

当时,考古学家们挖掘时,还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那就是曾侯乙的嘴里为什么含有很多玉做的小动物,人们还特意做了一个统计,共有21件,包括:小玉牛6个、小玉羊4个、小玉猪3个、小玉狗2个、小玉鸭3个、小玉鱼儿3个。



对此,很多人肯定会很好奇,曾侯乙为什么要在嘴里放这么多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两种,一是有人认为曾侯乙是一个非常贪吃的吃货,所以在死后也特意要把这些美味食物含在嘴巴里面,这样到了阴间他也可以继续享受这些美食。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却不够严谨,所以便有了第二种说法:说是在中国古代流行这样一句话,叫做“生以为佩,死以为琀”,就是说人活着的时候会把玉作为饰物佩戴,死后则将其含在嘴里。这个放在嘴里的玉,就被称之为琀。

根据史书上记载,从商朝开始,人们把开始玉视为通灵之物,生前佩戴可以辟邪避灾,死后含在口里可以含笑九泉。因此那个时候的王侯士大夫死后,不仅要把生前佩戴的玉器带入地下陪葬,还会再口中含一只玉蝉,叫做玉琀蝉。



后来这个风气流传到民间之后,百姓们也开始追捧,不过因为玉器太过贵重,普通百姓平常连见都很难见到,又哪里能够弄来让死人含在口里。所以百姓们就经过改良,在死者口中的放入几粒米,称之为饭含,言外之意就是去世的人在死后也能有饭吃,不会饿肚子。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到商朝中期时,这个习俗逐渐成为中国丧葬习俗中重要的礼仪,全国各地的百姓都有沿用。在这种背景下,等到曾侯乙去世时,他也不可避免会受到其影响。

对于当时的曾侯乙来说,一方面他需要遵循贵族的下葬礼仪,在口中含玉,以庇佑自己。

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忽视饭含习俗,但问题是,单纯的含饭并不能显示它的尊贵,加上他可能真是个大吃货,所以最后就别出心裁,搞出21件小动物玉器含在嘴里。

这21件小动物玉器,既是玉,可保佑他含笑九泉;同时也是食物,尤其是这狗、鱼、鸭、猪、羊、牛,都是贵族才能享用的美食,曾侯乙将他们含在嘴里,足以代表他身份尊贵,同时也可以保佑他死后依然可以享受到这些尊贵的美食,可谓是一举三得。


我是赵帅锅


这些小动物叫玉琀,也称“饭含”。古人有“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不朽。”所以,就有“九窍玉塞”。塞于口、鼻、耳、肛门等部位的叫玉塞,而放在口中的还有个专属的名字叫玉琀。



两汉时期最常见的玉琀是蝉的形状,大墓小墓中都有出土。为什么是蝉?这主要和蝉的生长特性,有关。蝉的幼虫入土后变成蛹,出土后又变成蝉,古时候的人们因为蝉的这一特性,寄希望于来世,希望死者的灵魂也能如蝉一样复生。目前流传的很多蝉形的古玉,多无孔,其实很多就是玉琀。


  • 玉蝉


我国从史前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玉敛葬”的习俗,如良渚文化、红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君子贵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汉代贵族继承并发扬了“贵玉”的思想,不但生前玉不离身,死后也以大量的玉器陪葬。汉代的厚葬使葬玉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令人瞠目的玉衣,镶玉棺,在南京博物院就看到了一个镶玉棺,实在是太奢华了。还有别出心裁的玉握。玉握是握在死者手里的玉制品。


  • 玉棺,南京博物院藏


从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看,曾侯乙可能是枚吃货


曾侯乙是战国时期南方小国曾国的国君,大约生于公元前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他不仅是位深谙车站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兴趣广泛的艺术家,很可能还是个吃货。


曾侯乙墓——青铜尊盘


曾侯乙墓,出土的各类随葬的物品多达一万多件,其中有一件是青铜制的煎鱼盘,出土的时候盘下放着木炭,盘上有一条鱼,从鱼骨头的形态来看,这是一条鲫鱼。 而曾侯乙墓中煎鱼盘的出土,说明这个小国的君主曾侯乙,在吃鱼方面已讲究煎炒的吃法了。 曾侯乙墓中煎鱼盘的出土,说明我国至少在东周时代已有了煎炒鱼类等烹饪的方法了。



此外,考古专家们在鱼骨中还发现了梅核,梅子可去除鱼腥味 。曾侯乙墓还出土了大量的调位料,如花椒、山植皮、山植果、山植于、芒耳等等。


而且,研究发现,曾侯乙在饮酒的时候,还特别注意在酒里过滤掉其中的一些沉淀的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在夏季使酒降温,冬季使洒升温。


古人的墓葬多仿照生前,而曾侯乙作为一位国君自然更是极尽所能的让身后事也能如现事搬了。综上所述,曾侯乙是位美食家,妥妥的,没错了。


所以,曾侯乙口中的玉琀,特意制作成牛、羊、猪、狗、鸭、鱼的形状,

可谓是“六畜”具全了,数量也很可观,共计有21件。很可能就是希望曾侯乙的来世也能享受到这些美味吧。


文物考古聊历史


1978年,位于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的曾侯乙墓被发掘。曾侯乙姓姬名乙,战国时代曾国(今湖北随州枣阳一带)一个名叫“乙”的诸侯。他不仅是一位熟谙车战的军事家,还是一位兴趣广泛的艺术家。


曾侯乙墓的发现向人们展示了失载于文献中的曾国的历史,同时墓中的出土文物也十分惊人。共计出土文物15404件,分为青铜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金器、玉器、漆木器、竹器等八大类。出土物数量之多、规模宏大,为中国发掘的同类墓葬中所罕见,其中“曾侯乙编钟”更是闻名世界。

曾侯乙编钟


考古人员在发掘的过程中,除了出土以上的这些文物,还从曾侯乙的口中发掘出21件玉制的小动物,分别是6头牛、4只羊、3口猪、2条狗、3只鸭和3条鱼,这些小动物全都是用玉制成的。而之所以曾侯乙的口中会有如此多的玉制小动物,实际上是和当时的殡葬传统有关。

玉制饭含


实际上这些玉制的小动物叫做饭含,古丧仪之一,把珠、玉、谷物或钱放入死者口中的习俗。饭,是根据死者身份不同,把谷、贝放入死者口里。含是把珠、玉放在死者口里。所放之物根据死者地位不同而有不同。在《周礼-地官-舍人》中记载:

关于饭:君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

《说苑?修文》中记载:

关于含: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

而曾侯乙是曾国的诸侯,去世后放入口中的“饭”早已腐烂,而“含”诸侯对应的应该是“玉”,所以才在曾侯乙口中找到了21个玉制的小动物。

玉制饭含


而饭含的目的是使死者的口不能空着,不能没有吃的,饭含能够使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中继续享受生前的食禄,是死者生前食禄生活的再现,所有才有珠、玉、贝、米的含物区别。


所以,通过曾侯乙口中的饭含,就能够知道曾侯乙作为诸侯活着的时候生活是多么的奢华和奢侈,基本上猪牛羊、狗鸭鱼等都是他日常的吃食。而在死后,他的后代也希望曾侯乙在另外一个世界中,依旧过着与活着的时候一样的生活。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会从曾侯乙的口中发掘出21个玉制小动物的原因了。



包括玉牛6件,玉羊4件,玉猪3件,玉狗2件,玉鸭3件,玉鱼3件,一共21件。数量之多,种类之繁也是迄今为止墓葬考古同类玉器之最。




为什么古人要在死人嘴里放这么多玉器呢?这要从葬玉习俗谈起。

玉琀古代葬玉的一种,可能也是历史最古老的一种。琀,即“含”,也叫“唅”,是古人入殓时放入死者口中的小型玉器,“送死口中玉也”,也叫做“押舌”,也就是民间所谓的“饭含”。

饭含习俗是中国丧葬习俗中重要的礼仪,从古至今,全国各地都有沿用。饭指放入死者口中的米或贝,含指放入死者口中的珠玉。这个习俗起源古老,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就有12座饭含葬仪的墓例,距今约5300年历史了。商代墓葬中普遍有饭含葬俗,以后各朝各代均有出现。

玉琀葬俗也是中国“事死如事生”哲学理念的体现,《白虎通义》中说“所以有饭含者何?缘生食,今死,不欲虚其口,故含”。 生时所享,死后亦然。曾侯乙口含21件玉器,足以说明他生前的奢华程度了。

玉琀礼仪历经经时代变迁,形式多有变化。“夏时死者饭含用贝,周改为玉”。也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据记载先秦时期形成了“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的等级分别。周至汉代玉琀形式逐渐简化,口中含玉蝉的葬式固定下来,汉墓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基本都是玉蝉,像曾侯乙口中丰富的琀再没有了。

关于曾侯乙玉琀就介绍到这里,葬玉多种多样,基本是祈求死者永存不朽之意,但讽刺的是:玉琀都不朽的保存下来,而它们的主人全都腐朽枯败,化为尘埃了。


借橹观舟


1978年2月,在随县城郊,驻军某部的雷达修理所为了扩建厂房,在一座名叫擂鼓墩的小山包上开山炸石。

随着一声巨响,石破天惊,意外地一座古墓浮现出来。

这座古墓就是距今2400多年前的曾侯乙的墓。

随着对墓葬的一步步地探索,人们越发地吃惊。这个墓坑有220平方米,单就棺椁室就有190多平。

这比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大6倍,比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在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大8倍。这样大的棺椁在当时的中国还算是首例呢!

更让人吃惊的还在后面,曾侯乙的墓室出土的文物真是太多了。

据统计,从墓中出土文物15404件,其中比较珍贵的青铜器就有十吨半,黄金制品更是超过了17斤。

当然最让人震惊的是,出土了总重量达到2567公斤的65个大小的编钟。

这些编钟除了少数几件掉落在地面上,其余的全都整齐地挂在木质的钟架上,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啊!

但我们今天介绍的不是这个编钟,而是曾侯乙嘴里含的小动物,这个小动物的数量足足有21个,是不是又很吃惊。这个曾侯乙到底是谁呀,怎么又这么奇怪?

别急让我们一步步地来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 曾侯乙的身份

曾侯乙是战国时期,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

其实在史籍上并没有这个人的记载,但是随着考古的发现,专家推定曾侯乙是姬姓,先祖是周天子的重臣。

而曾侯乙应当出生在公元前475年或者稍晚点。他大概是在公元前463年见后成为诸侯王的,在位时间大约为30年。

从出土的文物来看,曾侯乙生前是非常喜欢音乐的。他钻研音律的研究,并且也非常重视乐器的制造。

要不怎么会有编钟这么大的物件的出现。而且曾侯乙的兴趣也是非常的广泛,他呢也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

由此而看,曾侯乙的身份很是显贵啊,而且还是个出色的军事家。并且这个君王还特别文艺,竟然在音乐上非常有造诣。

不简单,很有意思的一个人!就是这样一个人,死后竟然在嘴里放了21个玉制的小动物。

二、 曾侯乙嘴里含的这些小动物是干什么的

随着棺椁的打开,专家们在曾侯乙的头骨里面发现了21个玉制的小动物。这21个小动物分别是6个牛、4个羊、3个猪、2个狗、3个鸭、3个鱼,这些小动物全都是用玉制成的它们的形状。

为什么要放这些玉制的小动物呢,这个呀其实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古老的葬玉习俗,这个玉制的小动物有个统一的名字,叫做“玉琀”。

玉琀是古人在死者入殓时,放入死者口中的小型玉器,也就是民间常说的“饭含”。这个可是我中丧葬习俗中最重要的礼仪,就是现在有些地方仍在沿用这个习俗呢。

为什么要有放玉的这个习俗呢?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帝王都追求长生不老。但是真得有长生不老吗?当然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呢,在他们的愿望破灭后,不朽就成了他们临死前最大的愿望了。

《抱朴子》是一本非常有名的道教典籍,在这本书里面有这样的一种说法。

说是“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这些帝王们可是都看中了这句话,所以呢就用葬玉来祈求死者永存不朽。

但是这个玉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放的,当时也是按地位等级来放置的。

天子是含珠的,诸侯才是含玉,大夫是含玑的,士呢则含贝,庶民也就是老百姓嘴里只能放稻米了。

正所谓“生以为佩,死以为琀”,死者生前带玉佩,死后呢也要嘴里琀着玉。

“东陵大盗”孙殿英从慈禧口中挖出的那颗夜明珠,也就是最好的例子了。

所以由此而看,曾侯乙嘴里放玉制小动物是为了那种不朽的臆想。

三、 那曾侯乙嘴里为什么要放那么多的小动物呢

有道是“生时所享,死后亦然“,曾侯乙虽然是个地方诸侯,但是他富甲一方,这口中的21件玉器足以证明,他生前的奢靡生活。

这21件小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全都是当时可吃的动物。

而且放的数量还是这么的多,那就说明了曾侯乙是个大吃货,生前就非常喜欢吃肉。

这些小动物可能就是他生前特别爱吃的!

生前喜欢什么,死后也要把它们带走,这也是中国人最传统的一种文化意识。

所以曾侯乙就要带走很多他喜欢吃的东西。在这之所以要放这么多数量的小动物,有书君猜测这个数字也许就是尽最大的力量把尽可能多的小动物放进口中的,21也许就是放入口中的极限了。

也许这个21还有一层含义。从《周易》中解释来说,21是个代表贵重的吉数,也是个伟大的首领数。

所以曾侯乙为了图个吉利,也是为了自己死后也能不朽,就选择用21这个数量。

不管是什么原因吧,曾侯乙嘴里含21个玉制小动物,这个举动还真是个奇葩。生前是个吃货,死后也不委屈自己。

把自己所愿都装进嘴里,估计这千年来,也只有曾侯乙这样的人,才这样做的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曾侯乙的嘴里为什么含了那么多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是干什么用的?

在死者口中放置口含物的葬俗,历史悠久。 在《周礼·天宫·玉府》中,有这样的记载:“大丧共含玉。”

曾侯乙嘴里的玉质小动物,被称之为“玉唅”。《说文解字》中说:“唅,送死口中玉也。” 在曾侯乙的口中,共有玉唅21件。

能将21件玉器塞到人的嘴里,可见这些玉器之小。 虽然这些玉器体积很小,但却是各式各样,而且都被雕刻成为特定的动物。

比如,这21件玉器中,有玉牛6件,玉羊4件,玉猪3件,玉狗2件,玉鸭3件,玉鱼3件,最大的比小豆略大,最小的与绿豆差不多大。


尽管非常的小,但这些玉器都栩栩如生,叫人看得清,羊就是羊,牛就是牛,不会相互混淆。

曾侯乙口中的玉唅,既有“长生不灭”的含义,还寄托了“六畜兴旺”之意,寄托着亲属祝愿墓主人永远拥有财富。 同时,玉唅的数量,也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

正因为曾侯乙是一个国君,才可能有如此高的规格。

本文由作者【深夜聊斋】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如您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赞、留言、转发,【关注】!

深夜聊斋


曾侯乙是谁?他是战国时期南方姬姓曾国(即姬姓随国)的国君,曾国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镇守南方的重要邦国。据考古发现推定,他大约生于公元前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活了42岁。他的墓葬,于1978年在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区西约一公里处的擂鼓墩被发现。

另外,考古发现曾侯乙的嘴里含了不少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是干什么的呢?

什么小动物?

题目中所说的小动物,可不是活体,而是一些玉器制成的小动物,经统计共有21个。这二十一个小动物分别是6头牛、4只羊、3头猪、2只狗、3只鸭、3条鱼。<strong>

为何要放玉制的动物?

<strong>其实,在逝者嘴里放玉制的动物,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习俗。代表的意义就是,希望死者在死后不会饿肚子,有这么多食物可以吃。

狗、鱼、鸭、猪、羊、牛有些食物,都属于贵族才能够享用的美食,属于比较珍贵的食物。一般平民百姓难以享用,这个玉制品叫做压舌,是当时逝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就是到了现如今,在有些地方仍然还会有这样的习俗。

(曾侯乙铜像)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人认为嘴里含玉器可以保持遗体不腐。

结语

综上所税,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这些小动物其实都是有含义和作用的。能够在曾侯乙的嘴里塞进去21个小动物,确实也不容易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