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九十九盤道到連牯路,如何徒步上廬山

從九十九盤道到連牯路,如何徒步上廬山


從九十九盤道到連牯路,如何徒步上廬山

廬山在最早先以雄、奇、險、秀聞名天下,而後真正讓廬山聞名於世的,是歷代文人墨客的詩詞佳作;對於這座襟長江帶鄱湖的名山,歷代文人,特別是唐宋文人在抒情寫意時,往往以仰視的視角,此時山大人小,凸顯廬山的氣魄,但細想也不盡然,以仰視角度寫廬山背後或許有其他答案。

廬山位於九江城南,也被稱為匡山、匡阜、匡廬,傳說因匡俗先生而得名,西漢司馬遷用了10個字,首次把廬山寫入史書,即“餘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東晉孫放首次寫到廬山地理,他說“尋陽郡南有廬山,九江之鎮也,臨彭蠡之澤,持平敝之原”。

從九十九盤道到連牯路,如何徒步上廬山

也是在東晉,因為陶淵明,廬山之麓成了田園詩的發祥地,在陶淵明的詩篇中,從未出現“廬山”二字,但他一輩子都沒有遠離廬山,始終圍繞在廬山周邊,陶淵明筆下的廬山多以“南山、西山”指代。

陶淵明之後,廬山引來了謝靈運,可以說,東晉時廬山開啟了沉澱文學底蘊的道路。

文人偏愛的廬山

在童蒙開悟之時,《望廬山瀑布》都會朗朗上口,這首詩開啟了孩童的詩意思維,它是李白在廬山屏風疊所作的一首詩,“遙看瀑布掛前川”使用的是仰視角度,李白後來寫的“廬山東南五老峰”,同樣也是仰視。

從九十九盤道到連牯路,如何徒步上廬山

唐朝,張九齡的“萬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孟浩然的“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白居易的“仰觀山,俯聽泉”;宋朝,歐陽修的“香爐雲霧間,杳靄疑有無”,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更是家喻戶曉。

書寫廬山的文人太多,廬山管理局組織編篡的《廬山歷代詩詞全集》顯示,從東晉到近代,數千位文人留下了16000多首書寫廬山的詩詞,他們就像群星,閃耀在廬山上空,讓廬山的一切聞名於世。

在那些唐宋詩詞中,對廬山的描寫大多采用仰視,很少用俯視的姿態描寫廬山,不只是因為仰視可凸顯廬山的瑰麗與氣魄,還因為廬山的山勢,能登上山頂的文人很少,能觀覽到廬山之顛的景緻的文人就更少了。

廬山的誕生

數億年前,廬山還處於海底,屬於淺海沉積的地層,在經歷了地層無數次的沉降與隆升之後,才浮出海面;6500萬年前,這裡出現了地壘構造,就是斷塊山的雛形;2000多萬年前,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更為劇烈,地層斷裂,在地殼的擠壓下,裂縫帶隆升,廬山隨之誕生,但地貌非常原始。

從九十九盤道到連牯路,如何徒步上廬山

約300萬年前,原始的廬山經歷著冰川世紀,到第四紀之時,它已經歷了4次冰期,冰川運動塑造了廬山的冰川地貌;數十萬年後,流水侵蝕淡去了冰川地貌,刃脊成了奇峰、巉巖,U形谷被沖刷得更加開敞,豐富的水系形成了瀑布與溪澗,新的植被覆蓋在廬山的山體上,散落在山間的地質運動、冰川運動遺蹟,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奇秀景觀。

從九十九盤道到連牯路,如何徒步上廬山

廬山聳峙於長江中下游平原與鄱陽湖平原結合部,為獨立山體,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長約25公里,寬約10公里,擁有90餘座“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山峰,海拔1474米的漢陽峰是最高峰。

從九十九盤道到連牯路,如何徒步上廬山

整體上,廬山可以傲視周圍的小山巒,由於廬山兩側的山勢陡峭,唐宋時代根本沒有易行的正規登山路,廬山的第一條登山道在明朝洪武年間才出現。

上山的第一條路

數萬年中,滄海變桑田,秦漢以來,廬山目睹了江山社稷的起落興衰,無論世事如何變遷,廬山依舊雲捲雲舒,在三國兩晉時,廬山開始嶄露頭角,隨後在文人的詩詞歌賦中揚名天下,但直到明朝洪武年間,廬山才迎來了第一條登山的路。

從九十九盤道到連牯路,如何徒步上廬山

經過元末的數次拉鋸戰,朱元璋最終在鄱陽湖水戰中打敗陳友諒,在廬山的目睹之下定了乾坤;洪武26年,為神化子虛烏有的天命所歸,遠在金陵的朱元璋決定為一個沒人聽聞過的仙人立碑,碑上鐫刻的是《周癲仙人傳》,這塊御碑將被運上廬山。

從九十九盤道到連牯路,如何徒步上廬山

為了將御碑運到廬山之巔,賽陽到錦繡峰的山路就出現了,這是廬山的第一條正規登山道,名為“九十九盤道”,耗時一年多才修通,廬山也因此成了明朝的皇家禁地,共有有三代皇帝敕封,兩座御碑在廬山上豎立,這些舉動出於何種目的,我們不得而知,當然廬山總算也有可以登廬山頂的道路了。

仰視的詩與登山的路

一直以來,寺廟和道觀都位於山下或山腰,來廬山遊歷的文人也多在這些地方活動,廬山東西兩側比較陡峭,不易攀爬,走上廬山的往往都是樵夫、藥農,再者也是寥寥的探險者,不修路他們也可以上山,被他們踩出的小徑掩藏在茂林與溪谷間,對於文人墨客來說,這些山路都崎嶇難行,能登上山頂觀覽廬山全貌的有幾個呢?

從九十九盤道到連牯路,如何徒步上廬山

廬山下的東林寺

作為地理學家、旅行家的徐霞客,終於登上了先前無人登頂的廬山主峰(大漢陽峰),他不是沿九十九盤道上山,而是從石門澗一線攀爬尋路上去的,他在遊記中寫下路途的風景,也寫下了路途的艱難。

從九十九盤道到連牯路,如何徒步上廬山

他寫到:“南瞰鄱湖,水天浩蕩,東瞻湖口、西盼建昌,諸山歷歷,無不俯首失恃,指眼見之山都比漢陽峰低,因而無法與之抗衡”,登上廬山主峰的徐霞客以俯視的視角寫了廬山,讓廬山面目客觀地展現出來。

如果在詩詞昌盛的唐宋時代,廬山擁有一條登上山巔的步道,那麼俯視角度的詩應該不會比仰視的詩少,像“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樣的俯視式詩詞肯定會出現在廬山上,俯瞰鄱陽湖、俯瞰長江的廬山詩詞也會傳頌天下。

廬山的上山路

廬山的第二條正規山路,因牯嶺的開發而出現。1886年初冬,李德立沿九十九盤道登上廬山,他站在“女兒城”上,俯瞰到了開闊山谷就想得到它,李德立以各種不正當的手段,終於拿到了4500畝的長衝河谷。

從九十九盤道到連牯路,如何徒步上廬山

他打算在這裡建造一座“天堂樂園”,取名為“牯嶺”,連牯路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它連接了山下的蓮花洞與山上的牯嶺,全長約9公里,路寬2米,由石板壘砌而成,與九十九盤道相比,連牯路更便捷,它隨著牯嶺的興起而熱鬧了半個世紀。

從九十九盤道到連牯路,如何徒步上廬山

鼎盛時期的牯嶺,容納了來自16個國家的數千人,在中國收回牯嶺後,牯嶺轉身一變成為民國的“夏都”,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上下廬山都依賴連牯路,依靠轎伕們的艱辛付出,一直到1953年北山公路開通。

從九十九盤道到連牯路,如何徒步上廬山

新中國成立後,廬山公路於1952年9月開工修築,1953年8月廬山北山公路建成通車,與連牯路相比,北山公路不止是質的飛躍,還把現代交通工具帶上廬山,因此也改變了廬山轎伕的命運,連牯路的抬轎業走向衰落,直至消失。

今天的廬山,在九十九盤道、連牯路、公路之外,還有許多條登山步道,它們沿著山谷往山上延伸,深得喜歡探險、登山健身的遊人喜愛,當然更多的遊客已經不再徒步登山了。

從九十九盤道到連牯路,如何徒步上廬山

上山公路甚為便捷,雖然彎彎繞繞,容易使人暈車,但也不失為一種趣事,當年徐霞客艱難攀爬尋路的地方也建起了上山索道,無論乘汽車還是乘纜車,登上廬山已經輕而易舉,而且有了牯嶺鎮,遊人也不用匆忙下山,在廬山上、在雲霧縹緲中更好地感受到了廬山之美。

唐宋文人之所以更多地使用仰視角度寫廬山,除了顯示廬山的氣勢,關鍵在於缺乏登頂山路,所以只能在山下或山腰,悠然遠望廬山,仰望廬山瀑布,感嘆著“不識廬山真面目”,只不過,在登上廬山已經很方便的今天,我們真的已經識得廬山真面目了嗎?


從九十九盤道到連牯路,如何徒步上廬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