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西汉青铜犀尊,生动描绘了中国古代犀牛样子,却成犀牛的绝唱

中国古代不仅有十分珍稀的野生犀牛,且而有丰富多彩的犀牛文化。

殷王在一次捕猎中意外捕获犀牛71头,这对殷王来说是一件非常兴奋的事,把这件事记录在一个大兽头骨,此头骨即为犀牛遗骨。上刻辞:“于倞田获白兕”,兕在甲骨文中就是犀牛的意思。

商王帝乙,一次狩猎意外获得一头犀牛,并把它奖赏给有功的宰丰。这对宰丰来说是莫大的殊荣,就把这件事记录在骨匕上。可以看出,犀牛在先秦时期数量众多。

一件西汉青铜犀尊,生动描绘了中国古代犀牛样子,却成犀牛的绝唱

宰丰骨匕

中国古代犀牛分布

《逸周书·俘解》载,周武王灭商后在朝歌附近进行大范围焚猎,擒犀十有二。朝歌位于今河南鹤壁市淇县,再根据野生犀牛遗骨的最北点是河南安阳,因此可以证明,在商周时期犀牛在河南地区也有广泛分布。

犀牛是南方这种“秋无白露”、“冬无雪”的气候环境下生长的动物,在寒冷的天气下会使得犀牛角骨冻伤,,鳞甲缩。秦岭淮河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发现有大量野生犀牛遗骨。

所以可以证明,犀牛在古代生活在中国秦岭以南的地区内,最北也不过在河南境内,至西到四川境内。

一件西汉青铜犀尊,生动描绘了中国古代犀牛样子,却成犀牛的绝唱

战国 错金银犀带钩

犀牛制品的增多,导致犀牛灭绝

犀牛皮厚达2.5厘米,由坚硬的角质组成,是现今陆地上皮最厚的动物。正是因为皮厚,在铁恺甲没有出现以前,古人主要将犀牛皮用来制作恺甲,很受武士的青睐。周代有专门的“司甲”的官员管理皮甲生产,由“函人”来监管制造。

《周礼·考工记·函人为甲》载“犀甲七属,寿百年。”

到了春秋战国时,战事频繁,犀牛皮甲被大量制作。《战国策》卷6:张子曰:王无求于晋国乎。王曰:黄金、珠矶、犀、象出于楚,寡人无求于晋国。从楚王和晋王的说客张子谈话中可以看出犀牛对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件西汉青铜犀尊,生动描绘了中国古代犀牛样子,却成犀牛的绝唱

战国 犀甲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所谓的“犀甲”都是用犀牛皮来制造的。犀牛是一种对环境和食物要求比较高的独居动物,很难人工饲养,所以犀甲只有少部分是用犀牛皮制成,多为牛皮。

由于对犀牛这种生殖率低的野生动物大范围的捕杀,其数量在中国迅速减少,特别是中国中部地区的犀牛,最迟到西汉晚期已经绝迹,以至王莽辅政时,曾用贵重的礼物,来换取南海黄支国的活犀牛。从此,犀牛在中国就成为罕见的动物了。

犀牛的绝唱

西汉时期,犀牛在中国北方己经很罕见了。而活犀牛都是云南、广州地区进献,比如公元前179年,广州一带进献10只活犀牛,之后虽然有少量活犀牛进献,但都是越南地区的犀牛。宫廷匠师根据这些犀牛的形象制作成酒器,以求驱邪避灾,迎福纳祥。

一件西汉青铜犀尊,生动描绘了中国古代犀牛样子,却成犀牛的绝唱

西汉 错金银云纹犀尊 头部

此件犀尊便是当时期的代表之作。这是一只体格雄健,肌肉发达的犀牛,四只短腿粗壮有力,昂首蠢立,似乎在眺望远方。通体饰吸乳发丝的错金银云纹,摺婿生辉,华丽精美。从犀尊的细部特征来看,头部前后有主次两只角,双目短小直竖,眼睛为料器镶嵌,虽然很小但很有神采。觀骨,肩部,肘部等骨点部位凸起,仿佛能透过那厚厚的皮肤可感受到骨骼和肌肉的起伏。

鼻唇和皮肉松弛和肥厚身体的其他部位表现的圆润富有弹性,在颈部和腹部与身体相加的地方还表现出了褶皱感,这些方面都体现出了强烈的质感。

一件西汉青铜犀尊,生动描绘了中国古代犀牛样子,却成犀牛的绝唱

西汉 错金银云纹犀尊 侧面

此件犀尊的细节刻画的活灵活现,楠楠如生的效果不难看出制造此件器物的古代工匠一定是对活犀牛进行过非常细致的观察。否则仅仅是通过闭门造车或是口口相传是无法制造出如此精美绝伦,惟妙惟肖的器物的。

该器工艺精湛华美,造型写实逼真,错金银技术表现的装饰性极强的云纹,金色、银色与铜胎底色相映生辉。通体布满华丽的错金银云纹,加上极细的金丝象征犀牛的毫毛,既显得华贵,又不影响形体完整。背部有可以启闭的活盖,在牛嘴的一侧有管流,设计精巧,结构合理实用。

一件西汉青铜犀尊,生动描绘了中国古代犀牛样子,却成犀牛的绝唱

错金银云纹犀尊

这只犀尊是典型中国古代苏门犀的形象,它的出土,把古代犀牛的样子真实展现给我们。它更像一面镜子,一直警示着人们,我们失去过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