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俄德法三国为什么对抗日本,帮助中国“还辽”

甲午战争,李鸿章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根据条约,清廷割让辽东和台湾,赔款2万万两。这个巨大的赔款数字,清廷上下是心有不甘的,光绪帝不愿接受这个赔款,更不愿割地。后来,在三国的干涉下,日本只好放弃占领辽东半岛,但内心却是“意存要挟,索望其奢”,并不是真的想归还。最初提出赎辽代价为一万万两,企图以如此巨额的偿金,迫使中国望而却步,达到长期占领又使三国无话可说的目的,但这个伎俩被俄国识破,俄国与德、法合谋后,向日本提出“还辽大纲”,主要有三条:第一,“日本依三国忠告,放弃中国大陆领土所要求的赔款必须作适度的调整”;第二为“部分之金钱义务了结后,尽可能地速从中国大陆撤退”;第三,“我们认为,日本尊重通过台湾海峡航行的完全自由是澎湖列岛占领的当然结果,我们也希望日本不转让该岛给任何第三国。”[1]

甲午战争,俄德法三国为什么对抗日本,帮助中国“还辽”

甲午战争时为保护欧美人员的美英军舰的官

三国拟定的大纲,几经磋磨。日本终于同意不再割占辽东,但仍然坚持占领台湾,要清廷在批准《马关条约》的基础上,另行支付赎辽费3000万两白银。

三国干涉还辽,目的就是想向中国索取更多的利益。因此,当三国干涉正在进行中,《马关条约》还没有互换,俄、法、德三国便在思考向中国索酬的问题。对中国索酬活动最积极的是俄国和法国。

清廷对日赔款,依据条约规定,要赔付日本二亿两平库银,这笔巨大的赔款要分八次支付,期间还要每年按照五厘的利率给日本支付利息。但是,中、日双方又磋商约定:如果中国能够在三年内全额支付赔款,则免付利息。这就是说,清廷若提前完成支付赔款,就可以节省高达一千万两之巨的利息支出,且被日军占领的威海卫也可早日收回。

甲午战争,俄德法三国为什么对抗日本,帮助中国“还辽”

甲午战争中的日本军舰

因此,《马关条约》互换后,清廷非常着急,光绪帝为此下谕旨说,现在和议已定,当务之急是筹措战争赔款。但是要筹钱,对内忧外患的大清来说不是想筹就能筹得来的。大清国钱袋里没有银子,民间资本筹措也很困难。当时社会上普遍有一种担心,担心朝廷会因此而大肆向百姓搜刮。《字林沪报》就以《赔款数宜取于官》为题表达了这种担忧:“今和议己成矣,允偿彼兵费三十京两,嘻,此三十京两又将取之于民矣。于(余)则谓不宜取之于民宜取之于官。”[2]

自鸦片战争以来,清廷不断向外赔款,财政紧张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实在没有多余银子可拿了。既然清廷财政困难,民间筹措也无法实现,看来只有向外国借贷一途了。这个办法李鸿章在日本议和时,伊藤博文就考虑清廷可能无力支付,因而向李鸿章建议,可以考虑向列强借贷,一次性赔付,这样可以减轻许多压力,并说借外国款可以分三四十年还,期长利轻,这对大清来说是可以承担的,不独日本感到清廷难以承担巨额赔款,图谋在中日战争中获取利益的俄国也早有预料。

《马关条约》签订后,罗拔诺夫就向驻俄公使许景澄表示,有意向中国提供借款,但是听说中国“欲向不肯合劝之英国商借,颇觉诧异,特请代达国家,应先商俄国,方见交谊”

[3],清廷当时对三国干涉寄望正殷,对三国都不敢得罪,因此建议由三国分担借款。但俄国坚持独揽,并说“俄、法一气无庸虑;德国一边,可另想法”。[4]并态度强硬地说,与他国银行分借,万万办不到,如果是那样就不要向俄国借款了。

甲午战争,俄德法三国为什么对抗日本,帮助中国“还辽”

抗击日本的台湾高山族居民

俄国人如此表态,当然是列强之间在华利益竞夺的需要,各国都想扩大自己的在华利益,列强之间已经不满足于商品贸易为主要途径的经济扩张,把资本输出也视为利益掠夺的一种途径。

清廷向日本赔款,英国首先向清廷承诺,可以向清廷提供借款,并在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努力下,做了大量的工作,赫德甚至向总理衙门打包票说,没有伦敦市场的合作,贷款总数就无法确定。除英、俄之外,德国在借款问题上也有着强烈愿望。三国都想向中国索酬,这也是三国积极帮助中国的一个内在原因。

—————————

参考文献:

[1]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第一卷,第58、59页。

[2]《赔款数宜取于官》,《字林沪报》,1898年5月13日。

[3]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王敬立校,第二册,卷一一一,第11页。

[4]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