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破瓜之年”的3個解釋,2個是錯的,網友:一直想錯了

華夏文化有一個核心的基因叫做“禮”,禮這個東西如果用世俗的解釋可能包含著規矩、禮儀、禮貌、含蓄的味道。

禮,往往是體面的,不管是儒家的禮還是現實生活中的禮,不管這個禮如何詮釋,總之符合禮的東西肯定是體面的,不符合的要麼就逾矩了要麼就不體面了,這也許就是很多人對“禮”最通俗的認識。

關於“破瓜之年”的3個解釋,2個是錯的,網友:一直想錯了

古代關於禮的東西是很多的,比如有個詞叫“弱冠之年”,這說的就是男子剛剛經歷“冠禮”不久,冠禮和笄禮分別為古代男女成年儀式,只是進入現代後這些禮就被忽視丟棄到了歷史的垃圾桶中。

關於“破瓜之年”的3個解釋,2個是錯的,網友:一直想錯了

古人對處於某一年齡時期人物的介紹,無需說這個人是多少歲了,而會用“弱冠”這樣的詞來簡化和準確並且文雅地體現出來。

“弱冠之年”大概是今人最熟悉的對二十歲男子的雅稱,而對於女子的雅稱今人最熟悉的有兩個,其一是“豆蔻”,其二是“破瓜”。

關於“破瓜之年”的3個解釋,2個是錯的,網友:一直想錯了

“豆蔻”在認知上是沒有爭議的,而且這種認知一定是陽光的,但“破瓜”就不一樣了,如今的人對於“破瓜”的認知存在多種誤解,而且那些錯誤的認知往往很“汙”,完全違背了古人基於“禮”的發明本意,古人到底是如何定義和詮釋“破瓜”的就顯得有必要侃一侃策一策了。

關於“破瓜之年”的3個解釋,2個是錯的,網友:一直想錯了

女子及笄次年就到了“破瓜之年”——即十六歲,古代為何有“破瓜之年”的說法呢?“破瓜之年”的說法至少有三種版本的解讀,有兩個很容易被誤解,而這種誤解其實是“禮”文化衰落後的文化誤會造成的。

“破瓜”第一個版本是最原始最準確的解讀,將“瓜”之一字破解開來即得“二八”(兩個八),故十六歲又可以用“二八年紀”“二八年華”“芳齡二八”來替代。

關於“破瓜之年”的3個解釋,2個是錯的,網友:一直想錯了

“破瓜”本意“破”的並不是“人”或者“身”,而是“破”解拆“瓜”之一字。但是因為“破”這個字歷來有些貶義,比如說“破鞋”就是帶有侮辱性質的,其次還有“破身”等詞,這些帶“破”的詞都專指婦人,所以“破瓜”這個詞就由不得人們不進行了誤會性的其他兩種解讀。

關於“破瓜之年”的3個解釋,2個是錯的,網友:一直想錯了

誤解版本之一說“破瓜”是指少女行過周公之禮之後成長為婦人,俗以就代指女子為“瓜”,而“破”即代表行周公之禮的動作過程,也可以說是“破身”的另一個版本。這個解讀因為最早從明代就有了,到清代時幾乎就成了俗世共識,可以說在如今這個版本也幾乎是“正解”般的存在了。

誤解版本之二說“破瓜”是指初見紅潮時,這種相對於前一個誤解版本要“純潔”得多,至少沒那麼“汙”,這種誤會是人們的聯想能力過於豐富,人們聯想到西瓜破瓜則見紅這種嘗試,於是便轉嫁到“破瓜”之意上,認為西瓜破開見紅與十六女子初見紅潮相似,遂解讀為此意。

有人堅信誤解的兩個版本是正解,那麼咱們就再來一個“鐵證”證明“破瓜”之本意好了。“破瓜”並非十六歲女子的專利稱呼,因為古人還把六十有四的男子也稱為“破瓜”。因為“破”掉“瓜”字拆出“二個八”,十六歲則為這破開的“二個八”相加之和,六十四歲則為這破開的“二個八”之積。

很顯然如果用誤解的那兩個版本去解讀男子六十四歲是完全不行的,古人慣有用數字相加相乘來代指年齡的習慣,比如二八年紀如此,比如五十四歲用“六九”(乘)相稱,而八十八則拆“米”字賀壽,可見“破瓜”在用來形容女子是的原始正確本意就是指二八十六歲。只是如今我們早已遺忘先人有著深厚歷史積澱的“禮文化”,各種“汙文化”佔據人們的認知便產生了這些亂七八糟的解讀。

可見關於“破瓜之年”的3個解釋,後面這2個是錯的,但這2個錯的解釋卻被很多人誤會並接受,看到正確的解釋之後很多網友慚愧了:一直想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